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怎么写?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了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一
摘要:本文论述了历史典故和成语对历史教学的帮助,解读了多媒体省时增效的价值,改变了教学历史的方法,诠释了诸多细节,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历史典故多媒体改变观念
一、用好历史典故和成语非常关键
1.运用成语典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初一课本中的如军事成语典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退避三舍”、“围魏救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把浩大的威武雄壮的古战场充分体现出来。

这些成语典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从而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知识,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

2.运用成语典故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孟子的“民贵君轻”和唐太宗的“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明确提出君的地位和君民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辩证法思想。

一个典故一句成语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指鹿为马”一句能看出赵高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脸,“莫须
有”三字能使学生体会秦桧那种奸臣的形象,学生自然能体会其全部内涵,成语典故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借助多媒体省时增效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这门课文字内容多、图片多,如果让学生全面阅读课文(包括小字材料内容)和课本插图,就很费时,借助绥江一中教室里现有的设备: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电子笔、音响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既能增强教学直观性,又能节约学生阅读材料的时间,节约以前教师上课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还能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插播与历史有关的视频。

例如我在教学《文化大革命》一课时就插播了《周恩来苦撑危局》的视频,掌握了邓小平及周恩来等在“文化大革命”中作出的贡献,又让学生深刻了解“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这样做既达到了省时增效的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但在使用多媒体时反对“放影片”式,不是把一节课搞得热热闹闹,看电影式的娱乐,而是要根据历史教学的需要,是为了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三、破臼除窠教学历史
1.改变观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所以人的观念是很重要的。

改变“历史是副科”的思想观念,改变“我对历史没兴趣,所以我不(想)学”的思想观念,从心里重视历史――一门培养素质的学科。

我们可以不喜欢历史,但不能不了解历史,祖国的历史与外国的历史,都需要了解。

可以说,了解历史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

2.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虽说兴趣不能决定一切,但培养兴趣对学好历史很重要。

没有兴趣,会觉得学历史是一件苦差事。

只有对学习有浓厚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3.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

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

”只有明确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

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教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教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4.“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

“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

然而“温故知新”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

“温新知故”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5.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看课本,认真
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

6.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记忆。

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

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能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7.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教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5年、1776年、1777年、1783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

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8.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

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

同时,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正确地评价每一个历史事件。

四、几点建议
1.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好朋友。

朱永新教师曾经在《读书,让全民族精神起来》中写道:“读书,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读书,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

”只有读书,才能学贯中西,博采古今,才能让学生信服,自己满意。

2.多动脑、多思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师要思考,要动脑,充分考虑我的课: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3.多交流、多合作、多反思。

伟大科学家牛顿说:“我之所以站得高,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作为伟人都那么谦虚,我们为什么不能俯下身子和同仁们好好合作,好好研讨课堂教学呢?也只有静下心来做学问,我们才能有所提升,学然后知不足,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关于如何打造高效历史课堂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与反思,旨在把历史教学搞得最好,让学生的历史素养更上层楼,不断进步。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二
一、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的提升
我从1998年至今一直从事初三历史教学,之所以能有一点点的经验,那是因为我对教材熟悉罢了,教学时间长了,自然就有一点体会和感受,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教师知道最
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

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教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

可谓是一举两得。

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强中招、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招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
初三的教学工作是直接面对中招考试。

做为初三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

因此,教师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招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

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形成习惯。

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
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

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梵高的名言作结:“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吧,实实在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