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入园适应性行为的研究

幼儿入园适应性行为的研究

幼儿入园适应性行为的研究山西省晋东南幼儿师范学校王京关键词:适应行为年龄性别独生子女1.引言人生是一个不断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从而也适应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

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是个体实现良好的自我适应和对环境的适应,这是个体进而改造环境和实现自我的前提。

适应行为(adaptive behavior)是指个体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有效性,即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达到其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程度的能力。

现在适应问题是广大心理学家极感兴趣且心理学各领域之综合课题。

而我们主要针对2——4岁的幼儿。

在各个领域内,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主要是在成人和青少年身上进行的,因此,其仅仅揭示了成人和青少年适应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我们认为,人类个性的形成,幼儿阶段起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影响。

因此,把研究重点放在幼儿身上有更深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因此,对幼儿入园适应行为进行研究是一项很重要且很有必要的工作。

同时,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施行,独生子女人口大量增加,在这部分幼儿中,依赖行为和适应性缺乏的倾向日益严重,将对我国未来社会的人才质量构成严重威胁,这给我们课题提出了现实问题。

即使从近处着眼,2——4岁幼儿在不远的将来,将走上人生独立的第一步—进入小学学习,全面的适应能力考验将迅速降临在他们的身上,因此,了解和研究该阶段幼儿适应性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规律,可为幼儿园教育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实际参数和教育培养目标。

基于上述资料,本研究确定了四个目标:第一,探讨幼儿的适应行为由于年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差异,年龄是否直接影响幼儿的适应行为;第二,探讨幼儿的适应行为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第三,儿童是否独生子女与入园适应困难有无直接的关系;第四,影响幼儿适应行为的其他因素。

2.研究方法研究设计采用自然观察法,被试按照年龄,班级分为四组,托班,小一班,小二班,小三班。

考察指标考察指标主要参考《幼儿园管理》中指定的幼儿入园适应量表。

在进行考察时,需要连续每日对被试入园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1)幼儿与家长分开时的表现(2)接受劝慰的情况(3)消极情绪持续时间(4)参加活动的情况(5)有无特殊表现评分:每一项纪录中有三个观察选项,选a为“1”分,选b“2”分,选c”3”分。

被试取样被试取自长治市某幼儿园幼儿28名,被试情况分布如表一表一幼儿适应性研究被试情况其中,托班幼儿年龄在2—3周岁之间,小班幼儿在3-4周岁之间研究材料秒表,设计好的记录表格研究程序研究主要结合2-4岁幼儿的特点,设计35项有关适应性的实验。

1.幼儿与家长分开时表现a哭闹、不愿分开、追逐b.哭泣、不安、c.平静2.接受劝慰情况a难以接受劝慰 b. 不稳定 c. 易劝慰,较稳定3.消极情绪持续时间a.较长b.一般c.短4. 有无特殊情况a.良好b.一般c.不适应5. 有无特殊表现a.拒食b.拒睡c.大小便失禁主试与各班主任老师协同纪录每日观察结果,然后按照评分标准得出结果,并根据得分情况对幼儿的适应行为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年龄对幼儿入园适应应行为的影响表二托板与小班幼儿入园适应行为的差异统计(N=28)从表一的结果得出,托板幼儿得分的平均数要高于小班幼儿,但是t检验结果看,差异不显著。

在茅于燕对3-岁,3 -4岁,4-岁三个年龄组适应有困难的儿童人数的百分数按规律递减,分别是% ,% ,% 。

茅于燕主要是针对3岁-4岁半的幼儿进行适应性研究比较,而对2-3岁的入托幼儿的适应行为并未作实际研究。

从研究结果来看,2-3岁的幼儿的适应行为与3-4岁幼儿无显著差异。

对2-3岁的幼儿,可能年龄因素在其心理发展上表现的不明显。

由于在此项记录中,托班的被试较少,所以很难就多个取样做结论性说明,对此我们将在讨论部分做进一步分析。

性别对幼儿入园适应行为的影响表三男孩、女孩在入园适应行为的差异统计(N=28)从t检验结果看,男孩与女孩无显著差异。

可以认为性别与适应困难无直接关系。

但从平均数看,男孩以适应行为普遍要高于女孩性别差异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关于性别差异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从总体平均数看,男孩的数值要高于女孩,但差异不显著。

首先,根据Diener 等在1985年的研究发现,在应付各种紧张陌生情绪中,并无显著两性差异,只是女性比男性更易报告和表现她们的懦弱、胆小和焦虑等感受。

这也可能是产生表三结果的原因。

其次,在进行研究中,被试是在主试观察时随机抽取的,并无有目的地按性别来取样。

而在统计时发现男孩和女孩在初入园时有适应困难的人数是相等的,并不存在差异。

这说明男孩、在入园时有同等程度的适应困难,只是在入园后所表现出的适应能力上存在性别差异。

第二,如表二所示,托班幼儿的适应行为并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小班幼儿虽然在适为上存在着性别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

可以认为,年龄越小,对性别的认识越少,缺乏性别的稳定性,还未实现性别定型化。

虽然他们能分辨自己和别人是男的还是女的,也懂得一些有关性别角色应有的活动和兴趣,如知道男孩玩汽车、枪,女孩该玩娃娃、烹饪游戏,但他们对这些认识十分刻板。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3-4岁或更大一点的幼儿逐渐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成份,如男孩胆子要大,要勇敢,不能哭,女孩要文静,服从,不能粗野,这时儿童一方面对文化规定的性别概念有了更多的理解,另一方面对性别概念的理解变得更加灵活。

表四男孩、女孩在入园不适应表现的差异统计由于第五个考察指标,教师未对其做详细的报告,在此暂且不做讨论。

第三,对男孩和女孩在入园不适应表现的情况进行差异性检验的结果表明:(1)与家长份开始的表现。

此项指标差异不显著(t=,df=26,p>)。

表明男孩、女孩在入园时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分离焦虑,此项考察指标不存在性别差异。

(2)接受劝慰情况。

此项指标差异非常显著,(t=,df=26,p<.01)在接受劝慰时,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接受。

只可能与性别认识有直接的关系。

由于教师在劝慰时总给予一定得性别暗示,如“男孩子最勇敢”“男子汉不能哭”等等,是男孩比女孩受到了更多的鼓励强化行为。

由于家庭、教师等社会因素,使男孩、女孩学会采取社会所接受的性别角色行为的社会化因子。

(3)消极情绪持续时间。

此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t=,df=26,p<.05),表明女孩比男孩持续消极情需情绪时间更长一些,这也可能是由性别角色所决定的。

首先,男孩哭更容易受到成人的阻拦和斥责,而女孩哭则较少遭到拒绝。

其次,这与接收劝慰情况存在着显著性别差异也是直接的关系。

易接受劝慰的幼儿持续消极情绪的时间相对短一些,而不易接受劝慰的幼儿消极情绪持续时间长一些。

(4)参加活动情况。

此项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

男孩和女孩在参加活动方面表现出同样的喜好。

在这个年龄段,还未表现出于明显的性别角色行为。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入园不适应情况的比较表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入园不适应情况的比较t.考研的结果表明,幼儿是否素生子女与入园是否有适应困难无显著关系。

独生子女一般出生在只有成人的家庭里,二非独生子女出生时家中已有小孩,从理论上说,非独生子女已有过一段适应儿童伙伴的经验,而独生子女更习惯于一个人玩的生活,很可能在入幼儿园的适应行为上有反应,但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

对产生此结果原因尚不十分肯定,在讨论部分将对研究者提出的5点原因作进一步讨论分析。

虽然研究结果没有显示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适应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以适应量表来看,70%的非独生子女均要高于独生子女的数值,研究认为在入园适应行为方面二者应有差异。

一般认为,独生子女在某些反面较好,如焦虑少,自尊心强,性格活泼,知识面广等。

而在某些方面差,如依赖性强,胆小怯儒,任性。

而这恰恰没有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所应具有的心理因素。

后生子女通常会受到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喜爱,有更多的行为楷模可模仿。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常常头生儿一些积极的特点,却很少有头生儿一些消极的特点。

他们一般受人欢迎,安全感较强,乐观、自信。

这些个性特点的不同可能是影响独生和非独生子女适应行为的直接因素。

其它因素对幼儿适应行为的影响3.4.1过去经验儿童有无入托经验直接影响其适应行为。

没有入托经验的儿童,入园痛苦要大得多,经统计检验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p<。

经验对于一个人的社会性唯有重要的影响,入过托与否是这个年龄阶段儿童最主要的,不同的社会经验。

入过托与没入过托的幼儿有适应困难比例为1:4,后者高出3倍多,这源于未入过托的儿童离开亲人,置身于陌生环境,有“不安全感”常思念亲友,回忆过去在家的愉快体验,感到痛苦。

入过托的儿童已经有过短时的集体生活经验,行为习惯已被“塑造”过了,加以“入园——与家人团聚——入园——与家人团聚”这个循环早已形成。

“回家与家人团聚”也是生活循环中的一个环节,所以他们较少有“在这个陌生环境中不知呆多久”的焦虑,但这个因素也不是绝对的。

3.4.2亲子联结亲子依恋程度、亲子关系愈紧密入园焦虑表现愈明显。

这里所说的“亲”包括父母、老人和寄养家的代替亲人。

材料表明,有适应困难的儿童与亲人关系十分密切。

特别是未入过托,但寄养在老人家里的困难更大,这些老人整天和儿童在一起,养成亲密的亲自联结,使他们难以适应新环境。

在此如何考察依恋程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虽然形成依恋有先天的影响,但是依恋的目标、强度和性质却部分地依赖于父母表现的与儿童有关的行为。

有材料表明,儿童与全日工作的母亲与全天在家的母亲有相同强度的依恋。

可见,重要的是养育行为的质而不是量。

第一是对幼儿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依恋性强的孩子的父母一般会对孩子的社会性的主动表示做出迅速的、积极的反应。

第二是热情、支持和从容不迫。

对儿童的母亲在指导孩子时用热情的声调和从容的命令,并在适当的时候用明确的评论支持孩子的行为。

这些结果可以认为是预示着注重养育、保护的母亲培养安全依恋的孩子,而较少保护的母亲培养回避非安全依恋的孩子。

但是,同样结果也可以认为预示着对孩子的保护会培养出不大能应付陌生情况中的不安定性的孩子。

在观察中也发现,那些划归安全依恋的孩子母亲对孩子更有保护的愿望,认为他们的孩子较少自信,依赖性强。

对比之下,许多划归回避的依恋的孩子的母亲在他们的孩子中鼓励自治和不害怕,因此教能处理好母亲离开时引起的焦虑。

另外亲子依恋的发展是个双向过程,它与父母的教育活动,幼儿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对此将在讨论部分做进一步分析在研究中还有几点不可控的因素值得一提3.5.1家长的行为幼儿情绪具有情境性特点,易变。

他们的情绪、情感常常被外界情境所支配,,偶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

幼儿的分离焦虑在亲人的身影消失后,经老师抚慰后情绪稳定下来。

而一些家长由于担心子女,在窗口再次出现,幼儿看见后立刻又引起痛苦的情绪,影响幼儿的适应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