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000001)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000001)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题目:恩施旅游资源调查学院:管理学院专业:会计组员:陈世淦200805170062王佩200805169020许平200814118004饶巍200805169070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外出旅游。

近年来,尤其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构想之后,我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民族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正在受到重视,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与旅游正在形成结合。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至十二(今年阳历是8月21日),在神奇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都会举行为期七天的土家情人节——女儿会。

今年,我很荣幸跟其他同学一起参加了开幕仪式,场面非常壮观。

参加开幕仪式的不仅有恩施本土的小伙子姑娘们,还有许许多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由此可见,恩施的旅游已经在逐步和民俗文化结合,正在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

一、恩施州旅游资源发展概况恩施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东连荆楚,西通巴蜀,南极潇湘,北靠神农架,素有川鄂咽喉、荆楚屏翰之称。

境内武陵山、荆山、巫山和大巴山都属历史上燕山运动造成的褶皱,又分别被长江、清江、酉水、娄水等众多河流切割冲刷,汰洗成极为复杂的喀斯特地貌。

奇峰耸峙,峡谷纵横,洞穴密布,形成了许多神秘奇异、粗犷秀丽的自然景观,加之独特的丹霞地貌,第四季冰山运动孑遗的原始珍稀植物群落点缀其间,更使恩施山青水秀,有如画屏,是休闲度假和山水观光的最佳去处。

恩施州有着悠远的文明历史,古老的巴文化、中世纪的土司文化、近现代的革命文化、抗战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首府恩施是湖北省抗战时期的临时省会,如今被评为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

“巫山人”、“建始直立人”与“长阳人”的被发现和命名,确立了峡江和清江流域的人类起源地地位。

巴东雷家坪、官渡口、楠木园、沿渡河、清江香炉石等遗址的发掘也向世人展现了长江及清江流域早期人类活动的图景,证实了该区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廪君举族西迁,射杀盐神、君乎夷城、建立巴国的传说,妹嬉女儿行、丈夫心,与伊尹“比而亡夏”的氏族复仇故事,巴曼子背信守义、割头以谢楚王的爱国豪情构成了恩施州各族人民的文化品格和民族心性,向五子、田彦伊、田世爵、陈连升等一大批民族英雄,邓玉麟、周念民、黄大鹏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则是恩施州各族人民的脊骨和灵魂。

恩施有沿袭古代巫傩文化、图腾文化、军旅文化习俗的傩戏、过社、茅古斯、摆手舞、撒尔嗬;有自成体系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有与生境息息相关的山歌、田歌、赶战歌、排歌、情歌;有风情独特的跳丧、哭嫁、女儿会、牛王节等。

这些古老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州开展文化旅游和民俗旅游的最大卖点。

总之,恩施州的旅游资源禀赋高、资源类别全、资源卖点好,随着“铁公机”重大交通设施的改善,很多待字闺中的神奇景观和民俗文化将招引更多中外游客的探访和关注。

二、恩施州县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恩施州旅游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按照“政府主导、行业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品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把恩施州建成旅游目的地的战略构想,确立了“十一五”旅游发展目标1 、成立了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

2制定了“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

提出了按照“一轴两极三区”的战略布局,以神农溪、腾龙洞、恩施大峡谷、土司城、清江闯滩、坪坝营等10 大景区为重点,链接长江三峡、宜昌、重庆、张家界等重点旅游城市,建设恩施生态风情旅游目的地的战略构想。

(二)各县市旅游业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制定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发展规划和景区建设规划1 、巴东县提出了“五三”发展战略,出台了《全社会大办旅游的决定》、《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的若干规定》,明确了突出以神农溪为主导的旅游业在全县经济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发展大旅游,培育大支柱、形成大产业的良好态势正在逐步形成。

2 、恩施市将现代工业、特色板块农业和旅游业作为该市三大支柱产业重点支持发展,加快旅游资源整合,调整旅游发展工作布局,加大旅游项目的开发及营销力度,全市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旅游格局初步形成。

3 、利川市委、市政府提出“旅游强市”的战略目标,把旅游经济列为全力构造的“四大经济”格局之一,确定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着力发展第三产业”、“突破性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思路,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印发了《关于腾龙洞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办法》,市人大颁布了《利川市旅游景区(点)管理办法》等法规。

4 、咸丰县以“2006 年中国乡村游”主题年活动国契机,重点开展了以“坪坝营创A 、宾馆(饭店、农家乐)创星、旅游村乡镇创建、导游创佳”的“四创”活动。

5 、来凤县紧扣“生态旅游州、土(苗)风情园”的主题旅游形象,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摆手舞的发源地、西南佛教的圣地”两大品牌旅游资源,以仙佛寺景区建设为龙头,以“酉水一线贯珠”景点开发为突破口,初步形成了集深厚宗教文化、浓郁民族风情、秀丽自然景观、璀璨人文历史于一体的旅游产业格局,着力将来凤打造成为武陵山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6 、鹤峰县是我州重要的革命老区,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2005 年被确定为全国30 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主要景点之一。

该县组织相关部门完成了《鹤峰县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根据全县红色旅游资源特色和分布现状,结合红色旅游功能定位,红色旅游发展目标,以及与绿色生态旅游、土司文化旅游的资源整合,提出了鹤峰县红色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即“一个中心、五条线路、六大片区、十二个重点精品景点”的规划框架。

三、恩施州旅游产业及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由于恩施州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且走的又是一条由下而上、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之路,因此,恩施旅游业虽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但至今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没有领导旅游产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工作班子;二是没有形成全社会办大旅游的共识;三是没有概括资源特色的主题形象;四是没有明晰的战略构架;五是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六是没有实现有效的资源整合;七是没有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八是没有按照支柱产业进行投入。

总之,恩施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离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把恩施州建成生态风情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一)认识问题恩施旅游业发展最缺的不是资源,而是观念。

一是对资源的认识不足,没有足够的信心;二是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意识,表现在上面热、下面冷,少数热、多数冷;这里热、那里冷;口里热、行动冷;三是认为两路贯通后,旅游自然就搞好了,没有提前介入的意识;四是没有把旅游真正当作支柱产业投入;五是没有明确的旅游发展思路;六是对旅游“六要素”的配套建设重施不够。

(二)定位问题一是产业定位模糊。

到底是把旅游业培植成为拉动我州的第三产业支柱产业还是龙头产业?目前认识模糊。

二是形象定位不准确。

目前《规划》定位是“绿色恩施州、土(苗)风情园”,这种定位比较宽泛,不能代表恩施州景观和文化的本质特征。

(三)规划问题我州各县市都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但没有进行系统的策划,而且这些规划都是延请外地旅游规划专家做的,没有征求本地旅游、民族宗教、民族文化等方面学者的意见,因此规划本身存在着许多缺陷,而且在运用中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编,加上没有一部科学的、权威性的景区开发详规,因而严重影响了各景区的深度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四)投入问题制约我州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还是投入不足。

政府主导宣传缺乏力度,旅游配套设施严重滞后,由政府负责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也跟不上景区开发的步伐,甚至拿不出钱来搞景区的开发详规。

(五)体制问题一是没有一个权威、高效的工作专班。

州里及各县市虽然成立了旅游产业领导小组,但只是一个协调指导机构,而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一些县市虽然设立了风景管理处,但其权限很小,无法在决策和实际运作中发挥作用;各县市旅游局虽能代表政府行使职权,但因为旅游资源分别受到农业、林业、国土资源、民族宗教、文化卫生等各方面权利部门的管辖和制约,所以也很难施展手脚。

二是一些景区的管理体制混乱,多头管理,无人管理的现象非常普遍。

(七)融资问题恩施州旅游的可进入性差、景区分散、配套设施不全,导致来我州投资旅游业的商家回报率低,投资风险大于投资水电等产业,因此融资问题也是制约我州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我州近年来通过旅游资源的推介宣传,与外商签定了一些景区开发合同,合同金额虽大,但实际到位率非常之低。

四、恩施州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对策(一)恩施州旅游业发展的巨大前景恩施州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一是世界范围内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等已经成为广大游客“求知、求新、求异”、满足异质文化想象的首选旅游方式。

周先旺州长在考察美国加州时指出恩施州有四个多样性:民族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气候多样性、文化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对于旅游来说就是资源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我州独特的生态环境、神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最适宜人类居住的气候类型,加上人类起源地和巴人故里的文化效应将会引来大批的国内外游客;二是国家启动的“2006年中国乡村游”主题年活动将把大量的游客推向西部,从而促使我州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三是清江民俗风情旅游区是湖北最具成长性的旅游目的地。

2005 年7 月,湖北省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发展“一江两山、武汉都市旅游圈、恩施民俗生态游、大别山红色旅游”的战略构架,明确把恩施民俗生态游作为重点发展。

二00 七年六月,省政府在我州召开了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我州重点景区的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州委、州政府还出台了发展旅游产业的相关文件;四是鹤峰县去年被纳入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对于提升我州的旅游形象、辐射境内其它文化、生态景区具有重大意义;五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培植,我州旅游业已初具规模,神农溪、腾龙洞、梭步垭石林、清江闯滩、坪坝营、鹤峰满山红烈士陵园等一批景区在国内外旅游市场已产生了一定景响;六是我州最近启动的“百镇千村万户示范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将为开展乡村旅游和民俗旅游奠定良好的基础;七是旅游大环境建设投资关系的日趋紧密,周边地区开发旅游给我州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产业聚集和辐射效应,将形成一系列的环周边旅游开发机遇。

如神农架原始生态旅游对双神线的带动、奉节天坑地缝对恩施大峡谷、腾龙洞的依赖性聚集、大三峡旅游对清江资源的整合等;八是随着两路的开通,恩施的可进入性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并形成一个立体的交通网络和旅游通道,为恩施州建设生态风情旅游目地的奠定了基础,并使得把旅游业培植成我州的支柱产业成为可能。

(二)指导思想以建设恩施生态风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采取“超常发展、生态优先、突出文化、点轴推进”的发展模式,按照“一轴、两极、三区”的战略布局,打造一条清江画廊,争创两个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恩施、利川),建好三大景区(清江中上游生态旅游区、神农溪国际旅游区、坪坝营生态休闲旅游区),搞好四个整合(行政权力资源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人力资源整合、生态旅游资源与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整合),推出五条旅游精品线路(土苗风情游或称巴人故里游、两江环线游、红色之旅游、武陵文化游、鄂西南生态游)、做到六个加强(加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加强旅游市场的开发与促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加强旅游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努力把旅游培育成支撑恩施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