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作者:刘德仁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02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2-0162-01
《數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却是零乱的、盲目的、片面的、无意义的,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意识,经历数学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并为将来的生活而服务的意识过程。
所以在数学课中如何去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理论来解决生活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1.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有了发现,才会有解决的欲望。
其实所有的数学理论知识应该大部分都来自于生活需求,而这些生活需求也必然用数学理论知识去解决。
而生活正是产生数学问题的源头。
在学习中生活,也要在生活中更好的学习。
很多学生总会有一种思维定势,哦,在课中我要动脑子了,学习了。
而在平常,这种意识就荡然无存。
其实,生活才是我们最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的引导时间更是有限。
所以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去捕捉数学问题,是我们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为这个能力并不是与身俱来的,而是要借助数学课堂教学,借助老师的平时培养才行的。
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在生活中都可以反映出来,因此善于利用环境去观察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分析中提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生活,我们有很多疑问,这是自然的,关键是我们与我们的学生愿不愿意去思考、去分析?知不知道要问几个为什么?作为老师一定要常常引导自己的学生观察生活上出现的一些现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有了发现才会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有了这些发现,那我们的学生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追根究底,探求答案,最终不论学生们有没有把答案找到,他们都将经历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也会有意无意的把自己引入到探求者的行列中来,而不是一个"唯师是从、唯书是从"的被动者。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时,通过观察老师创设的情景学生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1)为什么建筑中用到的三角形装饰特别多?(2)为什么电动门要设计成平行四边形?从而认识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用这个规律,我们可以解决很多的生活小问题。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由于老师不间断的引导与培养,在没有问题的生活中,学生们也会习惯性地寻找问题,分析问题,更不用说给学生现成数学问题了。
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就成了一种习惯,同时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也就自然得到提高。
2.通过"直观→抽象"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