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素养材料2019年2月20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名为《世界青年报告:青年人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报告说,全球现有12亿15岁至24岁的青年人,占总人口的16%。
他们积极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人类实现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涵盖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新的可持续发展议程呼吁世界各国在人类、地球、繁荣、和平、伙伴的5个关键领域采取行动,在未来15年内应对世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三项相互联系的元素,即经济增长、社会包容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问题1(综合思维)《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推行的目标实施的重要条件是什么?提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2(地理实践力)联合国倡导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得到了193个会员国的积极响应,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提示:共同性原则。
问题3(综合思维)应对世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三项相互联系的元素,其中的联系是什么?提示:经济增长是条件;环境可持续性是基础;社会包容性是目的。
素养培养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
据此回答(1)~(2)题。
(1)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1)D(2)A[第(1)题,①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②造成了森林的破坏;③导致人口增加过快;④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维护了资源的更新,避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
第(2)题,公平性既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公平。
]素养达标读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完成1~2题。
甲乙1.在图甲阶段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①草原退化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全球变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产生于图乙所示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有()①天命决定一切②自然主宰人类③人类主宰自然④征服自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A2.B[图甲阶段为农业社会时期,由于大规模开垦土地,导致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图乙所示阶段为工业社会时期。
工业社会早期,人类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开始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企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这一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烧芭”属于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农耕方式,放一把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
除林区农民传统的烧荒种植外,大量棕榈油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是造成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两大主要原因。
据此回答3~4题。
3.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②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③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A.③④B.②③C.①②D.①③3.A4.C[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林区农民烧荒种植和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第4题,热带雨林被破坏会导致破坏水循环,导致气候异常,旱涝失调,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植被破坏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①②正确。
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破坏,会使沙尘暴增加,风沙危害严重,热带雨林地区降水多,气候湿润;热带雨林区高温多雨,不适合人类居住,不会产生人口急剧增加,③④错误。
]某网站微博认证用户在该网站发起“光盘”行动,该行动是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
据此回答5~6题。
5.“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减少了浪费,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其具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生态可持续发展B.经济可持续发展C.社会可持续发展D.生活可持续发展6.若我们每个人都响应号召,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我们实际上是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5.B6.A[第5题,只要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就时刻践行着可持续发展,“光盘”行动实际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之一,其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
第6题,如果每个人都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行列里,对可持续发展我们都做出了贡献,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跟踪训练1.下图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甲、乙两圈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箭头表示两者之间的影响力。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各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A.甲表示环境,乙表示人类社会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C.在阶段③,人地矛盾最尖锐D.箭头b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2)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演变过程对应组合正确的是()A.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①——涸泽而渔,焚林而猎C.②——伐木为薪,围湖造田D.③——科技发达,人地矛盾达到顶峰(1)A(2)C[第(1)题,阶段①,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只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阶段②,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类可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这是人类中心论思想;阶段③,人类体会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这是人地和谐论思想。
第(2)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且此时人地矛盾达到顶峰;阶段③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人地和谐论,人地矛盾缓解,环境得到改善。
]2.在我国古代《庄子·齐物论》中出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据此完成(1)~(2)题。
(1)该思想体现了()A.环境决定论思想B.人类中心论思想C.人定胜天论思想D.人地协调论思想(2)下列做法符合上述思想的是()A.使用化肥和农药提高粮食产量B.围湖造田,扩大人类的生产空间C.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桑基鱼塘D.变“北大荒”为“北大仓”(1)D(2)C[由题干可知,该思想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使人地关系得到协调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就是充分利用自然,达到人地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
]3.读人口、资源、环境污染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1)~(2)题。
(1)若此图表示某个国家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则该国最有可能位于()A.非洲B.西欧C.北美D.大洋洲(2)上图反映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A.到20世纪末全球性三大问题仍然是人口过快增长、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加剧B.图中反映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C.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没有出现过D.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大部分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1)A(2)C[第(1)题,非洲人口增长迅速,资源数量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符合图中所显示的现象。
第(2)题,图中反映的问题在发达国家也出现过。
] 4.莱州湾畔曾是我国内陆海水入侵最严重的“深度海侵地”,而如今则成为山东著名的绿色走廊。
该地的经验:实施水系联网工程建设,开源节流;调整农业结构,趋利避害。
据此完成(1)~(2)题。
(1)莱州湾畔地区起初也不是“深度海侵区”,而沦为“深度海侵区”的原因主要是()A.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B.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C.过度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D.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2)莱州湾畔地区人民成功地抗击“海水入侵”,说明他们的行动和措施符合()A.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论思想B.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C.人地和谐的人地协调论思想D.科技帮助我们征服自然的论断(1)D(2)C[第(1)题,由题干“内陆海水入侵”“水系联网”“调整农业结构”,可推知当地由于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从而导致海水入侵。
第(2)题,水系联网工程建设、调整农业结构,反映了人地和谐的人地协调论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