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中医适宜技术
此法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的
作用。用于治疗各种疼痛、麻木、肿胀、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 病。
3、拔火罐操作规程
目的: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 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 的疗法。
4、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程
5、红外线烤灯操作程序
目的:保持局部温度;改善血循环;缓解血管痉挛;促进炎症吸收及镇痛。
注意事项: 皮肤感觉障碍、疤痕、植皮部位、缺血肢体治疗时应特别小心并经常询问,
观察局部反应,以防烫伤;
治疗时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碰触灯具引起烫伤,如感觉过热应立即报告; 治疗时应避免直接辐射眼部,必要时用浸水棉花或纱布遮盖;在治疗过程中 如有疲乏无力、睡眠不好、头晕等情况应停止治疗或更换治疗方法;
目的:中药保留灌肠又称肛肠纳药法。是将中药煎剂或掺与散剂,自肛门灌入, 保留在直肠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清热解毒、软坚 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
功效:用于高热等症;控制肠道感染。如结肠炎、直肠周围脓肿、肠道易激综合 症;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如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等;降低血液中的 含氮物质,如氮质血症等疾患。
宁夏第三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黄封黎
目录
穴位注射操作规程 针刺操作规程 灸法操作规程 拔火罐操作规程 中药涂擦操作规程 中药泡脚操作规程 刮痧疗法操作规程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程 中药外敷技术操作规程 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红外线烤灯操作程序 中药封包操作规程
6、中药封包操作规程
目的:中药封包疗法是将加热好的中药药包置于身体的患病部位或身体的某一特
定位置如穴位上。通过奄包的热蒸气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利用其 温热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驱寒为目的的一种出症、腰肌劳损、肩周炎、骨关节炎、胃痛、
腹胀、痛经、滑囊炎、肋软骨炎、狭窄性腱鞘炎、强制性脊柱炎、尿潴留。 禁忌证:皮肤对该药物过敏者、局部皮肤病损禁用;妊娠期禁用,哺乳期、经期 妇女慎用;不明肿块、出血倾向慎用;24小时急性期内用冷敷禁止热敷。
2、灸法操作规程
2.2 艾炷灸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 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适用于各种虚 寒性疾病,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症。
2、灸法操作规程
2.2.1 隔姜灸技术操作规范
目的:隔姜灸是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 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的一种疗法。常用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症痛,有温胃止呕、散寒 止痛的作用。 2.2.2 药饼灸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将白芥子、细辛、元胡等药物研成粉末,用姜汁调和做成直 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 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的一种疗法。
2、灸法操作规程
2.1 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 烤的一种疗法。使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 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2.1.1 温和灸:点燃艾 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 离施灸穴位皮肤3厘米左右 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 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 每处灸5-7壮,至局部皮肤 红晕为度。 2.1.2 雀啄灸:将 艾条点燃的一端,在 距施灸部位2-5厘米之 间,如同鸟雀啄食般 ,一下一上不停地移 动,反复熏灸,每处5 分钟左右。 2.1.3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 施灸部位3厘米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 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施灸 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 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 无身体不适。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 盘,防止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1、针刺操作规程
目的: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
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针刺操作规程
针刺的护理:
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避免在过度疲劳、饥饿进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 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 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