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 一课三磨(薛法根)

1 一课三磨(薛法根)

一课三磨(薛法根)
众所周知,好课是“磨”出来的。

名特教师的经典课堂,常常让我们看得热血沸腾,但往往很难移植到自己的课堂里。

同样的设计、同样的方法,在你手里就是出不了“彩”。

根源在于,名特教师的教学已经达到了艺术化的境界,其间的方法与技巧,适用特定的情境与“火候”,换了一个教学场景,就失去了“魅力”。

而这种教学的机智,非“磨”不可得。

于漪老师说年轻时“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苦功成就了今天的她。

第一次备课:摆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想到了。

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

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

”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

三次“备课”,其实就是三次独立“磨课”的过程,重在对理念和行为的反思改进。

如今,我们在一个备课组里,不但需要自己的独立备课,而且可以借助团队的力量,让这三次“磨课”更具针对性。

一磨“为何教”: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在哪里?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学生可能会获得哪一方面的发展?这些问题磨透了,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也就深刻了,对一篇课文的价值把握也就准确了。

比如王荣生教授按照不同的教学功能将课文分为5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和引子,其中最普遍的是样本类课文。

如此,你就可以基本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指向。

此谓“定向”。

二磨“教什么”: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往往隐藏在文本中,需要我们根据教学价值的指引去发现与提炼。

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发现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而后进行比较、判别、筛选,最终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比如《哪吒闹海》的故事情节耳熟能详,不教也懂。

我们将内容聚焦在文本语言形式的运用上,确定了“概述、讲述、转述”三个核心内容,概述重在“通过抓要点,把一个故事说成三句话”,讲述重在“通过想象,把一句话讲成三句话”,转述重在“转换角色,一个故事讲出不同说法”。

这样的教学内容就跳出了文本思想内容的局限,体现了语文教学鲜明的成长性,所上的是“语文课”。

此谓“定位”。

三磨“怎么教”:有了确定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教学的活动转化,即设计为适宜的语文教学活动,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实践中磨砺教学的机智。

“怎么教”是一个极其个性化的行为,每个教师都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教学方式和组织策略,呈现的语文活动也会各具特色。

最好的教学是适合学生,也适合教师的。

长于朗读的教师,可以运用诵读体悟法;长于思辨的老师,可以运用探究讨论法;长于写作的老师,可以运用批注迁移法……唯有与教师的个性与特长相宜相生的教学方法,则能体现教师鲜明的教学特色与风格。

这样的语文课像这个教师的人,自然舒展,课如其人。

人的品格高尚,课的格调自然高雅。

此谓“定格”。

所有这些,都需要在长期的磨课中逐渐积淀、慢慢形成的。

教学是个慢功夫,超之过急只能适得其反。

坚持“一课教三次、三人教一课”,既磨练自己,又打磨团队。

如此磨课,才能真正出思想、出好课、出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