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应该这样上——感悟薛法根老师的教学-精
2020-12-12
【关键字】方法、环节、问题、发现、信心、信念、思想、重点、作用、关系、说服、坚持、解决、方向、内心
fntsize="6">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7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第二届“演绎激情和本色语文”全国小学语文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听取了特级教师的, 尤其是薛法根老师的《心田上的百合花》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受益匪浅。
当匆匆赶到会场时, 已经开始了。
薛老师正在要学生朗读一个什么句子, 由于没有看到过这篇文, 不知道是哪一句话, 只在寻找合适座位的时候, 听着他让学生读了又读, 以为这位老师也真是的, 这么宝贵的时间, 这样重要的场合, 就让学生把时间花费在朗读一句话上, 真是太浪费了。
直到我找到座位坐下来, 学生还在读。
只是我觉得后面的学生越来越读得入情。
难道这个句子很重要?我刚想找时, 薛老师结束了这个环节, 说:“请大家自己读第三自然段, 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学生又开始读书。
几分钟后, 有学生举手, 直到文结束, 整整80分钟, 可薛老师算得上有摸有样的提问竟只有这么一个, 其他的问题都是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生自己产生的。
学生回答各种各样, 但不管是哪一个, 他都要求学生到书中把自己理解的依据读一读。
有学生说:“这是一株努力向上的百合。
”有人说:“是一株意志坚定的百合。
”有“坚持不懈”, 有“内心纯洁”, 有“不轻言放弃”, 有“忍辱负重”……这样的理解竟有13种, 但每一种, 薛老师都给予肯定, 都让他到黑板上写一写。
而且在每一个学生读自己理解的句子时, 都要顺便教学字词的含义、用法, 教学句子的写法和作用。
如有学生说到“这是一株坚持不懈的百合”时, 引用
“百合心里高兴, 附近的小草却很不屑……”薛老师马上让学生发现几组近义词, “不屑, 嘲笑, 讥讽, 鄙夷”, 又让学生说说这四个词语的区别, 不得不让我想到老师对学生语言的训练是多么的重视。
有学生说“这是一株有责任心的百合”, 引用的句子是“我要开花, 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 是为了完成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 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薛老师又抓住了语言训练点, 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 发现这三句话的关系。
有学生说:“这是一株美丽的百合花”, 他引用的句子是第四、六自然段, 薛老师又抓到了训练点, 让学生在比较朗读中, 体味这两个自然段在表达相同意思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不着痕迹地知道了正面和侧面, 直接和衬托。
……薛老师就是这样不耐其烦地让学生一个一个地谈自己的理解, 一个一个地解决在理解中产生的问题。
我不由奇怪了, 时间
过去将近60分钟, 老师不告诉学生“心田上的百合花”是什么, 也不让学生明白作者真正写这篇的意图, 到底他想干什么?难道这位特级老师也会像我以前听过的一些一样, 抓不住的重点吗?
当我正在为薛老师的教学感到担忧的时候, 薛老师还在问学生:“有同学还想说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花吗?”当发现学生的对百合花也没有别的理解时, 他请学生读黑板上由学生自己写的那些关于百合的词语, 学生立即发现这真是一株“近乎完美”的百合。
薛老师问:“这株与野草长得一模一样的百合, 怎么会变得近乎完美呢?”这个巧妙的提问立即把学生从表面理解文带入了抽象理解的境界, 让学生去领会属于思想的抽象的内容。
学生马上找到了百合说的三句话, 三句话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句子, 就是“我要开花”, 就是这个信念让百合从毫不起眼的野草, 成为人人眼中从未见过的美。
我以为上到这里, 应该是大功告成了。
可薛老师并不以此为最终的目标, 他设计了一株不愿意开花的小百合, 让学生利用文中的信息, 用自己最具说服力的语言来劝说小百合。
学生用了几分钟写在了纸上, 然后当学生把自己写的声情并茂地读出来的时候, 我深深地感受到, 与其说是在劝说百合, 还不如说是在劝说那些对自己失去信心的同学或者就是自己。
此时, 我已经对薛老师如此巧妙的设计, 佩服得五体投地。
要让学生读懂文本, 感受思想, 却没有一丝一毫地讲授, 完全是学生自己在学习, 自己在感悟, 这就是特级教师的魅力。
回忆自己的教学, 却总是在担心学生不理解、不清楚中度过, 然后努力地把自己理解的思想灌输给他们。
我不由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把堂还给学生。
”是呀, 只有学生才是堂真正的主人, 而老师该是学生眼中的方向标, 是学生手中的拐杖, 是学生脚下的垫脚石。
一株圣洁的百合, 不但开在了学生的心中, 更盛开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