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李晓凡内化师德讲座有感
新乡市育才小学吴亚博
学校为强化师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2011 年9 月25 日在新乡市小店温泉会议中心我有幸参加了哈尔滨卫生学校副校长李晓凡老师《内化师德》讲座。
报告会非常精彩,李晓凡老师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感人的事例、端正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博得了全体参会教师的阵阵掌声。
在讲座中,李教授指出“内化师德是当代新德育坐标的支撑点”。
教师要内化师德必须做到“三力合一”:内在有张力,潜在有魅力,外在有活力。
接着李教授又详细的讲解了”“三力合一,内化师德”的内涵——启迪自我心灵,完善人格素质,追求人性完美,把真、善、美与品行、情操、境界有机。
一、内在有张力
都说老师是人类的工程师,教师的教育是开启孩子心灵的法宝。
其实,真正优秀的老师首先要有一颗能够在启迪中不断完善自我的心灵,因为只有拥有这样心灵的老师才能引导学生开启心灵。
一名优秀的老师必须是个思考者,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得到启示,从一个个小故事中领略真谛!老师并不是生来就会教育学生的,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沉淀自己。
内在有张力,就是要教师拥有博大的胸怀,要有超于常人的耐性。
在学习中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纯净。
我非常赞成李教授提出的“容错性”教育,能正确的看待学生的错误也
是教师内在张力的体现。
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看似一个小问题,有时却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讲座中举得例子,在我们教学中经常遇到。
有时,我们一个粗暴的举动可能就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所以老师必须通过学习打开自己的心灵,能正真的接受孩子的错误。
以正确的方式帮助他们改正自己成长中的错误。
让小插曲普出动听的乐章!二、潜在有魅力
魅力是一种特别的吸引力。
教师有没有魅力往往关系到对学生的教育是否能够成功。
所以教师要用潜在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这种魅力是教师身上散发出的毫不做作的一种人格魅力。
教师必须具有能够完善人格的素质。
这种素质体现在追求人性的完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但我们教师不能因此就放弃追求人性完美的努力。
只有我们不断的追求人性完美,才能从内心深处完善自我。
我们在追求人性完美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为学生做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但是,我觉得为了成为学生的榜样而做榜样,往往
会适得其反。
真正要为学生树立的榜样,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就是魅力。
让学生在老师的魅力感召下潜移默化的完善自己,这才是教育真正的伟大之处。
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的至高境界。
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追求真、善、美,因为一个身上具有真、善、美的人,即使他不说话也能让人感受到那种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
三、外在有活力
我理解李老师所说的活力指的是一种能力,一种教育学生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教师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所以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善于学习,勤于学习。
特别是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很重要,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才能在实践的道路上顺利前行。
这次听了李老师的讲座,对很多教学时遇到的困惑又了新的理解,很多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这就是理论的作用。
另外,教师的文化素养也很重要,上通天文下懂地理的老师自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所以,教师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
李老师提到教师“既要做教育家,又要做心理学家”,小学学生同一般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其受到某种伤害,为了采取保护措施往往形成某种异常心理和畸形表现: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采取疏远集体,回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违纪,离校逃学。
凡此种种,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爱的温暖而使心灵蒙受创伤,正常成长遭到压抑。
因此,在转化学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十分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
所以,教师必须是一个好的心理学家。
用爱心融化学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五多”: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家长;多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
在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之后,教育工作就容易多了。
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记住“教书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
内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