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
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中的几个标志人物和事件: (一)显微镜的发明 荷兰吕文胡克于1676年发明了一架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他用这种原始显微镜发现了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并正确地描述了微生物的形态,第一次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证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传染因子的确立 1.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首次制成炭疽菌、狂犬病疫苗,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奠基人)首先证明有机物的发酵与腐败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并创立了用加温处理的巴斯德消毒法。 2.在巴斯德工作的启发下,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用石炭酸喷洒手术室和煮沸手术器械,创建了无菌外科手术,成为微生物学应用于医学实践的一个巨大成就。 3.德国医生郭霍证明了微生物是传染病的致病因子,并创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和细菌染色法等研究方法,使他同巴斯德一道成为实验微生物学的奠基人。郭霍提出了著名的四原则:①在同样特殊疾病中能发现同一种病原菌;②这种病原菌能在体外获得纯培养;③将纯培养接种至易感动物能引起相同的疾病;④能从感染动物体内重新分离出这种病原菌的纯培养医学教。 (三)病毒的发现 1892年俄国科学家伊凡诺夫斯基证明烟草花叶病病原体是一种光学显微镜看不见的,能通过细菌滤器的最小生物-病毒,标志着病毒病原研究的开始。 (四)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 1929年Fleming发现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一直到1940年Florey等将青霉素分离提纯后,才开始应用于临床医学教。 (五)免疫学的兴起与发展 18世纪英国医生创制了牛痘以预防天花,为科学地制备和应用疫苗开辟了途径。以后,巴斯德研制鸡霍乱、炭疽、狂犬等疫苗成功,从而为免疫学兴起奠定了基
第一篇微生物学基本原理 一、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是一层厚而致密的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肽聚糖的肽链之间通过5个甘氨酸交联着。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是多层结构,从内到外依次是:薄薄的肽聚糖层,脂蛋白层/周质层,磷脂层和脂多糖层。革兰氏阴性菌的肽聚糖结构也和革兰氏阳性菌的有所不同,肽链是直接交联在一起的。
二、细菌有哪及类特殊结构,各有什么主要功能 1、荚膜 :某些细菌细胞壁外面覆盖着一层疏松透明粘性物质。厚度不同,名称不同。 功能:1)抵抗干燥;2)加强致病力,免受吞噬;3)堆积某些代谢废物;4)贮存物。 2、鞭毛和菌毛 鞭毛:某些细菌表面一种纤细呈波状的丝状物,是细菌运动器官。 鞭毛着生状态决定运动特点。 趋性运动:栓菌实验 菌毛:许多G-尤其是肠道菌,表面有比鞭毛更细,数目多,短直硬的丝状体。 性菌毛(F菌毛) 3、芽孢 某些菌生长一定阶段,于营养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是对不良有抗性的休眠体。 每一细胞仅形成一个芽孢,所以其没有繁殖功能。 形成芽孢属于细胞分化(形态发生)
三、几类重要的细菌生化反应 细菌的生化试验是将已分离纯化的待检细菌,接种到一系列含有特殊物质和指示剂的鉴别培养基中,观察该菌在这些培养基内的pH变化,或是否产生某种特殊的代谢产物,现代细菌学已普遍采用微量、快速、自动化等鉴定系统,已有很多相应的配套试剂供种属鉴定使用,常见的生化试验有: 1.糖发酵试验:各种细菌分解糖的能力不同,分解后代谢产物不同,可根据其分解产物鉴别细菌。结果。若能分解糖类产酸,培养基中的指示剂呈酸性反应;产气的细菌则出现气泡或裂隙。糖发酵试验是鉴定细菌最常用的生化反应,特别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 2.甲基红试验:细菌分解葡萄糖形成丙酮酸,丙酮酸进一步分解成甲酸、乙酸、乳酸等混合酸,使培养基pH下降至4.4以下,加入甲基红指示剂变为红色。若产酸量少或将酸进一步分解为醇、酮、醛等,使培养基pH在5.4以上,甲基红试验则呈橘黄色。该试验简称为MR试验。将待检菌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内,培养后滴加甲基红试剂,呈红色为MR试验阳性,橘红色为弱阳性,橘黄色为阴 性。 3.VP试验:有些细菌能使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酰甲基甲醇,进而在碱性溶液中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成双乙酰,双乙酰在α-萘酚和肌酸的催化下,生成红色化合物,为VP试验阳性。将待检菌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培养后按每毫升培养基加入含0.3%肌酸或肌酐的0.1ml40%KOH溶液,48~50℃水浴2h或37℃4h,充分摇动后观察结果,红色为VP试验阳性。 4.吲哚试验:有些细菌含有色氨酸酶,分解培养基中的色氨酸产生吲哚,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作用,形成玫瑰吲哚而呈红色。该试验也称靛基质试验。将待检菌接种于蛋白胨水培养基中,培养后沿管壁加入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试剂0.5ml,使其形成两层液面,两液面接触处呈红色为阳性,无色为阴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该试验主要用于肠道杆菌的鉴定。 5.硫化氢试验:有些细菌分解含硫氨基酸生成硫化氢,遇培养基中的醋酸铅或硫酸亚铁可形成黑色的硫化铅或硫化亚铁沉淀。将待检菌接种于醋酸铅培养基中培养,有黑色沉淀者为阳性,无变化者为阴性。H2S试验常用于肠杆菌科菌属间的鉴定。 四、分析基因序列区分细菌种类的标准
五、物理和化学消毒灭菌的常用方法 物理:1、热力消毒灭菌法:(1)干热灭菌法:焚烧、烧灼、干烤或干热灭菌器、红外器、微波(2)湿热消毒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汽法、高压蒸汽灭菌法、预真空高压灭菌法 2、辐射消毒灭菌法:紫外法、电离辐射法 3、滤过除菌法 4、超声波消毒灭菌法 5、其他:低温、高渗、干燥 化学消毒灭菌法:消毒剂:高效、中效、低效 六、细菌内毒素和外毒素的概念和异同 内毒素:是G-菌细胞壁个层上的特有结构,只有当细菌死亡自溶或粘附在其它细胞时,才表现其毒性,内毒素为外源性致热原,它可激活中性粒细胞等,使之释放出一种内源性热原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细菌内毒素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外毒素:它是一种毒性蛋白质,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破伤风杆菌 外毒素内毒素的异同点: 1、产生菌: 外: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少数革兰氏阴性菌。 内:全部为革兰氏阴性菌 2、存在部位 外:多数活菌分泌出,少数菌裂解后释出 内: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3、化学成份、外:蛋白质、内:脂多糖 4、稳定性,毒性作用 外:不稳定、强,对组织细胞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内:稳定、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相似,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等 5、免疫原性 外:强,刺激宿主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后脱毒成类毒素 内:弱,甲醛液处理不形成类毒素
七、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 细菌的感染主要与自身的毒力密切相关,胆其能否感染宿主,感染的状态和结局如何还受到很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除细菌毒力指外的细菌方面因素(入侵数量、入侵部位、细菌的免疫病理作用、毒力的基因调控),环境因素和宿主机体免疫力及内环境方面的因素
八、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 1、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无害,成为正常菌群 2、生理作用:生物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抑癌作用,抗衰老作用。
九、细菌感染诊断的基本过程 1直接涂片显微镜检查、2培养,3生化反应4血清学鉴定5动物实验,6药物敏感性试验7抗原检测与分析
十、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差异及常用相关制剂 人工主动免疫:是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注射抗原性物质(疫苗),使机体免疫系统因受抗原刺激而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此种免疫应答出现较晚,接种后1~4周才能产生,维持时间较长可达半年至数年,故多用于疾病的预防。 人工被动免疫:为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免疫细胞因子等制剂,直接注入机体,使之立即获得免疫力。此种免疫持续时间短。 .常用的免疫制剂: (1)人工主动免疫制剂 ①减毒活菌(疫)苗:如卡介苗、布氏杆菌减速毒活菌苗等。 ②灭活(疫)苗:如伤寒、百日咳及霍乱死疫苗等。3基因工程疫苗 ③类毒素、死菌苗与类毒素混合接种时,有免疫佐剂功能,如白百破三联疫苗。④亚单位疫苗为使用化学方法提取病原菌中有效的免疫原万分制成,如脑膜炎球菌和肺炎球菌的荚膜多糖疫苗。⑤DNA疫苗是用DNA重组技术,将编码病原菌表面某种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的抗原基因插入酵母菌,使之表达目的基因。目前处于研制阶段。 (2)人工被动免疫制剂 ①抗毒素:如破伤风、白喉、肉毒、炭疽等抗毒素。②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主要用于某些病毒性疾病(如麻疹、甲型肝炎、脊髓灰质炎)的紧急预防接种。③细胞免疫制剂:如细胞因子等。 十一、抗生素的概念及临床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第一重:毒副作用 擅自加大抗菌药物的药量,否则很可能损伤神经系统、肾脏、血液系统。尤其是对肝肾功能出现异常的患者,更要慎重。增加了出现副作用的风险。 第二重:过敏反应 多发生在具有特异性体质的人身上,其表现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青霉素、链霉素都可能引发,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能致命。 第三重:二重感染 当用抗菌药物抑制或杀死敏感的细菌后,有些不敏感的细菌或霉菌却继续生长繁殖,造成新的感染,这就是“二重感染”。 第四重:耐药 大量使用抗生素无疑是对致病菌抗药能力的“锻炼”,在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灭的同时,原先并不占优 势的具有抗药性的致病菌却存留了下来,并大量繁衍。而且由于药物长期刺激,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耐药菌株。这种耐药性既会被其他细菌所获得,也会 遗传给下一代。“超级细菌”很大程度上就是抗菌药物滥用催生出来的。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很可能使人类面临感染时无药可用的境地。
第二篇 细菌学 19.化脓性细菌: 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卡他布兰汉菌 消化道感染细菌: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幽门螺杆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弯曲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 呼吸道感染细菌:结核分枝杆菌、棒状杆菌属(白喉棒状杆菌)、嗜肺军团菌、百日咳鲍特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 厌氧性细菌:厌氧芽胞梭菌、无芽胞厌氧菌 动物源性细菌:布鲁菌属、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尔森菌
20.破伤风梭菌:是引导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