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1.鲍姆嘉通在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这一名称,这被认为是美学学科产生的标志。
2.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依据唯物主义哲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
3.马克思说,“(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4.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5.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它的代表性人物是康德、席勒、黑格尔。
6.在中国现代的美学家中,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7.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的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
8.王维国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自学观念和术语陆续撰写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
9.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宗白华倡导并亲身实践体验美学,提出了“艺术意境(意境或境界也对)”、“节奏”等重要概念,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10.清末明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接受了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发挥了审美无功利观念。
11.在《古代社会》一书里面,(美国)摩尔根(L.H.Morgan)依照物质生产方式中技术发展的程度,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12.我国在上世纪 50年代出现过短暂而热烈的“美学讨论”,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和社论等多种不同学说及其争鸣场面。
13.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形象性和感染性。
14.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
15.“泛审美”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趋向生活化、实用化、通俗化、和商业化,变成了人们生活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16.美感不是心灵所固有的,也非天然的禀赋,更不是神赐的迷狂,美感来源于人类符号实践。
17.美感是多种心理的协同运动而形成的一种自由感,在本质上是对人的创造能力的肯定。
18.形式美的产生,离不开人类在符号实践中审美经验的积累和对形式的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19.审美意味的情感性,是指声音作为富有审美意味的符号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
20.审美统觉又称“联觉”或“审美通感”,是感官互相挪移、感受互相渗透的心理现象。
21.人的美主要从个体形象、社会关系、社会文化的层面上表现出来。
22.社会美直接地现实地表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23.审美想象可分为感知现象、再现现象、创造想象。
24.纯审美是指在审美和艺术活动中体现出的注重纯粹的意向。
25.美的形象性是指美通过符号形式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
26.形式美的产生与人类符号实践及在符号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形式感密切相关。
27.交流性是指艺术符号是传达的媒介,它使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思想情感得以交流。
28.造型艺术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以自然符号为媒介创造具有空间实体的活的形象的艺术。
29.要完整地界定艺术,必须把作品、读者、作者、创造和文化语境这几个要素联系起来考虑。
30.清代著名学者 .姚鼐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了经典论述。
31.所谓含蓄蕴藉性,是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语言符号实践,其语言组织内部包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2.古典性文化的审美特点:第一,空灵;第二,流转有韵;第三,蕴藉。
33.抽象的几何形是伊斯兰文化的形式美选择之一。
34.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摄影等属于造型艺术。
35.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第一次从人性的完善角度论述美育,将其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36.历史上不同的美育观念都是围绕着对人、尤其是对“理想人”的看法展开的。
37.所谓美育,是利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来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各种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的主要特点在于趣味性、感染性、多样性。
38.梁启超主张以美育的方式启蒙,从而提出了“趣味教育”的主张。
39.席勒的《美育书简》首次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一概念,这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审美教育理论的专著。
40.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一生中所发生的有系统的综合变化过程。
它包括身体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和情绪发展。
41.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对后来的美学理论影响最大。
其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孔子”。
42.青少年审美活动的情感性特征表现为情感的强烈性、复杂性、浪漫性。
43.在艺术教育中,一切具体手段和方法都应该围绕青少年能力发展这个核心。
44.开展青少年美育的原则是以活动为中心、激发与传授相结合、个性化原则、注重交流的原则。
45.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方面具有的特点是目标性、系统性、连续性、迁移性。
46.教学艺术包括教学设计艺术、教学组织艺术、教学语言艺术、心灵关照艺术。
47.1994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48.教师的教学艺术融汇着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特征和情感体验。
二、单项选择题1.著名的“美的理念”说是古代西方哲学家( A )提出的。
A.柏拉图 B.鲍姆加登 C.黑格尔 D.贺拉斯2.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美是主观的是( B )。
A.康德 B.狄德罗 C.柏拉图 D.黑格尔3.美国哲学家布洛克把( D )作为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提出来,并从语言学角度作出论证。
A.直觉 B.通感 c.审美移惰 D.审美态度4.直观具象性,是指( D )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
A.综合艺术 B.语言艺术 C.表演艺术 D.造型艺术5.提出“自下而上”美学研究方法的是德国心理学家( C )。
A.席勒 B.叔本华 C.费希纳 D.狄尔泰6.《谈美》、《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 B )。
A.王国维 B.朱光潜 C.宗白华 D.蔡仪7.具有“瞬间永恒性”特性的艺术是( D )。
A.综合艺术 B.语言艺术C.表演艺术 D.造型艺术8.在中国美学史上,具体地论述“艺术意境”、“节奏”等概念的现代美学家是( C )。
A.梁启超 B.王国维C.宗白华 D.朱光潜9.在中国( B )时代,自然事物真正作为审美对象进入人的视野。
A.先秦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10.关于悲剧的本质,黑格尔的观点是( B )。
A.悲剧是通过英雄或普通人的悲惨遭遇来显示命运的力量。
B.悲剧是两种对立理想的冲突和最终和解,显示“永恒理性的胜利”。
C.人生在世就是痛苦,只有泯灭欲望,才能于苦海脱身。
D.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1.中国晋宋时代著名画家( C )提出了“畅神说”。
A.王维 B.刘勰 C.宗炳 D.钟嵘12.作为形体构成的基本符号而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的是( B )。
A.点B.线C.面D.体13.经典性和代表性属于何种审美文化形态的文化产品特性( D )。
A.古典性文化B.现代性文化C.外来文化D.高雅文化14.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 A )。
A.表现B.再现C.写实D.和谐15.哥特式教堂所体现的西方文化的形式美选择是( C )。
A.均衡B.线C.比例D.几何形16.虚拟性表演是下列哪种综合艺术的基本特征( A )A.戏曲 B.戏剧C.电视 D.电影17.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是( C )的基本特征之一。
A.戏剧 B.戏曲 C.电影 D.电视18.诗歌的基本特征是( A )。
A.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B. 凝练性节奏性音乐性C.抒情性节奏性音乐性D. 抒情性凝练性节奏性19.提出“自我认同”说的是( B )。
A.卢格B.埃里克森C.怀特D.皮亚杰20.提出“趣味教育”的是( B )。
A.王国维 B.梁启超 C.鲁迅 D.蔡元培21.二十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 A )方面A.人的启蒙和解放 B.建立美育学科C.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 D.以情动人,以理服人23.在中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是( B )。
A.胡适 B.蔡元培 C.梁启超 D.鲁迅24.儿童审美心理的综合性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B )。
A.直观性抽象性纯真性B. 直观性创造性纯真性C.创造性直观性抽象性D. 直观性抽象性情感性25.20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 A )。
A.人的启蒙和解放 B.建立美育学科C.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 D.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三、名词解释本质论美学: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语言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美的符号性:美的符号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是指美具有物质化形态的特性。
这种特性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美以符号形式向人类传达其内在意义;人类通过符号表达人生的美;人类还通过符号构建一个相互沟通的美的世界。
美的无功利性: 美的无功利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是指美的事物与人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相脱离的特性。
这种特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另一方面主体对客体不做实际的功利评价。
荒诞: 荒诞是西方观代审美范畴之一,指呈现在极其不和谐的形式中并引起人的复杂感受的现代基本情绪。
表现荒诞是为了征服荒诞。
审美直觉:是一种特殊的感受方式,是主体对事物感性形式的直接的整体的和动情的关照.审美通感: 又称“审美联觉”、“审美统觉”,它是审美感知的一种特殊现象,是由审美对象的特殊性引发的审美主体不同感觉之间的渗透、沟通、转换,是人的不同感官的互相融合、交错感应艺术物化“净化”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可以象宗教一样使人一开始"就卷入迷狂状态,随后就安静下来,仿佛受到治疗和净化".这就是"净化"说.美育:美育又可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美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能力: 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对活的形象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创造力等。
简言之,审美能力就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
艺术符号审美文化形态 : 审美文化在实际生活中是千姿百态的,因些审美文化形态是指审美文化具体存在的状态。
表演艺术:是艺术门类的之一,是以人工符号(音乐)和表情姿态符号(人体动作)通过表演去创造富于情感的话的形象的艺术,主要有音乐和舞蹈。
黄金分割:黄金分割是线段被分割的一种比例,即短:长=长:(短+长),比例值为1:1.618(大致为2:3,或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