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经济统计

农村经济统计

产业划分:1.第一产业——农业:植物栽培业(种植业、林业); 动物饲养业(畜牧业、渔业)2.第二产业——工业:采、制、建、煤气、电、水;建筑业:建筑、安装、开荒、水利工程。3.第三产业——流通部门:运输业(含电讯)、商业(含饮食);服务部门分为(1)生产生活服务部门:金融、保险、房地产等;(2)居民素质服务部门:科、教、文、卫、体等;(3)公共需要服务部门:机关、团体、政党等 农村经济统计学:是以农村地区为范围, 对农村中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及发展过程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进行研究的区域性综合统计学。 农村经济统计的内容:1.要素统计(人口、劳动力统计;土地利用统计;农村资产统计)2.生产统计(农业生产统计 ——农、林、牧、渔;农村非农产业生产统计)3.综合统计(农村社会总产值统计、农村生产总值统计、农产品成本与价格统计、农村住户调查、农村经济收入分配统计、农村经济效益统计) 农村经济条件统计基本条件: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系列的条件,除阳光、空气、水份等自然条件外,劳动力、土地和资产构成了农村经济的最基本条件. 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统计:我国人口按生活地域分为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 统计意义 农村人口是农村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统一体。它提供劳动力资源,创造各种物质财富;同时作为社会产品的最终消费者,要求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 农村人口:指农村一定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总数。包括外出的民工、工厂合同工及户口在家的在外学生,但不包括户口在家领取工资的国家职工。 总人口指标:在统计上可分为两种,即常住人口和现有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在常住地公安机关进行了户籍登记的人口。因各种原因暂时外出,或常住外地,或已搬迁但尚未办妥户口迁出手续者,都应在统计时点上统计为常住人口 现有人口:是指在统计时点上居留在本地的全部人口。凡常住人口暂外出者不统计在现有人口内,因投亲访友、旅游和因公在本地居留者.不论其居住在何种场所,皆应计入现有人口之中。 农村户数:指居住在乡村的常住户的总数,不论其职业如何,家庭户和集体户,均作为农村户来统计。 人口构成:分为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是将人口按性别分组,分别统计不同性别的人口数,并计算反映男、女性别构成的统计指标,性比重和性比例。(1.性比重是男性人口数或女性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各占的比重.性比重=男性(或女性)人口数/人口总数×100%2.性比例是男性人口数与女性人口数之间的比例.通常以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性比例=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100性比例指标可分为普通性比例和出生性比例。) 年龄构成——当前我国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几种年龄分组如下:学龄前儿童组、学龄儿童组、有劳动能力组、被抚养人口组、法定婚龄起点组、有生育能力组、义务兵役组、有选举权组 人口变动原因:一是由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而引起变动,称为人口自然变动;二是由于迁出、迁入而引起人口变动,称为机械变动(或称迁移变动)。 出生人口数和出生率:出生的确切概念是活产。出生人口数是指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活婴数之和。出生率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 (一般为年平均人数)对比的相对数。千分数。人口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 死亡人数:指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原因(疾病、人身事故等)而失去生命的人数之和(不包括死产)。为了比较和评价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上的人口总体的死亡水平(死亡程度),需要计算人口死亡率指标。 死亡率:是把某一年的死亡人数和该年的平均人数相比的相对数。人口死亡率(‰)=年内死亡人数/年内平均人数×1000‰ 人口自然增长数: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后的余数。为了反映和评价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需要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人口自认增长数/年平均人数×1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迁移:指人口在国家或地区(市、乡)之间的移动。 迁出人口数:指一定时期内本地区迁到外地的人口; 迁入人口数:指一定时期外地区迁入本地的人口。 人口迁移差额:指一定时期迁入人口数减迁出人口数之差额。 迁入率:反映该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迁入人口的相对规模。迁入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迁出率:反映该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迁出人口的相对规模。迁出率=年内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 净迁移率:是某地区一定时间内人口迁移差额与该地区同一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净迁移率=年内迁移差额/年平均人数×1000‰=(年内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1000‰ 人口增长数:是反映在一定时间内人口增长变动的绝对量,又称净增人口数,其变动因素有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迁移增长。净增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数十人口迁移差额 人口增长率: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如五年、十年等)人口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又称人口增长速度指标。人口增长率=(报告年人口数-基年人口数)/基年人口数×100% 年人口增长率:要了解某一年份的人口增长程度,需要计算年人口增长率。年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初人口数×l000‰ 农村劳动力统计包括农村劳动力资源统计、农村劳动力数量统计、农村劳动力构成统计、农村剩余劳动力统计。 农村劳动力资源统计:1.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 指在劳动年龄人口(男16—60岁、女16—55岁)总数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和虽不足或超过劳动年龄,而实际经常参加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数,包括待业人员和其他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却未参加劳动的人口数。不包括现役军人、在押犯人和因病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数,也不包括户口在农村的领取国家工资的职工人数。2.劳动年龄内的人口数 指农村劳动年龄(男16—60岁、女16—55岁)内的人口总数。包括在校学习的学生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但不包括军人、在押犯人、户口在农村但领取国家工资的职工。3.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数 指在劳动年龄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有残疾但能参加劳动的人不包括在内。4.不足或超过劳动年龄而实际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口 指男女在16岁以下及男在60岁以上女在55岁以上而实际经常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数。 农村劳动力:是指农村人口中经常参加乡村集体(包括乡办企事业单位)和家庭副业生产劳动的整半劳动力。凡是由乡村分配劳动任务或承包乡村各种生产任务,并从乡村直接取得实物、现金收入和从承包的生产任务中获得实物、现金收入的劳动力,不管他从事何种劳动,都要统计为乡村劳动力。国家向乡村调用的民工;由集体经费支付工资或补贴的乡脱产管理干部;乡村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和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而收入交乡村,并从乡村取得实物、现金收入的合同工、临时工、亦工亦农人员;自行外出但户口没有转出的劳动力,都应包括在内。PS十六岁以上的在校学生和由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都不应统计为农村劳动力。 劳动力资源构成图 农村总人口数 适龄劳动人口(男16-60,女16-55) 其他人口(学龄前、学龄、老年) 现役军人 社会可能利用适龄劳动人口 残疾服刑早休人口 适龄劳动力能利用人口 不足龄劳动力 超龄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 家务劳动 在校学生 待业人口 农村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 工业劳动力 建筑业劳动力 运输业劳动力 商业劳动力 服务业劳动力 其他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数量统计 —定时点上的劳动力数量:是一定时点上劳动力的实际规模,是研究劳动力构成、变化和编制劳动力计划的基本指标,也是用来计算—定时期内平均劳动力数量和分析劳动力合理利用情况的重要依据。 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劳动力数量:是用来表明一定时期内的劳动力平均规模,研究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重要依据。这个指标的具体计算可采用由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在计算时,根据所掌握资料的连续性和间隔期是否相等区别对待。 农村劳动力构成统计:1.按性别分组 分为男劳力和女劳力两组,分别计算男女劳动力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重,说明劳动力性别构成的现状。2.按劳动力的强弱分组 分为男整劳动力和半劳动力;女整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男女整半劳动力年龄界限的规定是男劳动力 16—60岁;女劳动力16—55岁3.按从事劳动的生产部门分组 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电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金融保险业、乡(镇)经济组织(社务)管理及其他劳动力。4.按文化程度分组 分为文盲、小学、初中、农中、高中和大专程度等。也可以按其相应的学习年限分组。 农村剩余劳动力统计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①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②后备劳动力逐年增长;③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1.抽样推算法 先算抽中户劳动日总天数,然后计算各业劳动力占用天数,年终算出全年实际用工天数,最后用下面公式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数×300—各业生产占用的劳动力天数)÷300;2.算大帐法 先算出某地劳动日总天数,然后算出各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劳动日总天数进行推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数×300—各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天数)÷300○公式中300(280)为365天减法定假节日之近似值 第二节 农村土地及利用统计 土地概念:广义 由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及以上和以下一定幅度的空间中自然物和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立体概念)包括陆、水、矿、植、阳光、雨露、空气等。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