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第五章-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PPT课件

6第五章-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PPT课件

隐性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发生 轻度的病理变化,但此变化不表现为临床症状。
显性传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发生 病理变化,表现为临床症状。
局部传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体内后,在一定的部位定 居,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局部病理变化。
全身传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体内后,全身扩散,对全身 引起病理变化。
革兰阴性菌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放
脂多糖 160 ℃,2-4h才被破坏 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 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 碍、休克、DIC等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 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20素21 弱;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素 6
第三节 细菌毒力的增强与减弱
内毒素:内毒素指革兰氏阴性菌外膜中的脂多糖(LPS)成分, 细菌在死亡后裂解后才释放。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存在部分 化学成分
稳定性
毒性作用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 菌 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 后释放
蛋白质 60-80 ℃,30min被破坏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 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11
第五章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毒力、侵袭力? 2.什么是细菌外毒素?其基本特性如何? 3.什么是类毒素?有何用途? 4.试述内毒素的来源、组成、致病性。 5.简述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异同点。 6.叙述增强或减弱细菌毒力的方法及实践意义。 7.叙述病原菌引起传染的条件。 8.叙述病原菌感染途径及排除途径。
➢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致机体发病的微生物。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致病性(pathogenicty):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 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致病性。
毒力(virulent):指同种病原微生物的不同株的致病力在程度上 的差异。毒力是病原微生物株的特征。
(OMP)
4.在体内增殖:
外膜
5.在体内扩散:
2021
周质间隙
细胞膜 3
二、毒素(toxin)
毒素:有些病原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毒性作用的特殊化学物质。 毒素 外毒素(exotoxin) 内毒素(endotoxin)
1.外毒素
外毒素:是某些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宿主细胞有 毒性的可溶性蛋白质。
1.呼吸道传染:
2.消化道传染: 3.皮肤、粘膜创伤传染: 4.接触传染:
5.节肢动物传染: 6.生殖道和泌尿道传染:
三、病原菌的排除途径
1.局部传染时:
病灶破溃,随分泌物、脓汁
2.呼吸道传染时: 呼吸道分泌物、痰、鼻汁、咳嗽、喷嚏
3.消化道传染时: 随粪便、呕吐物
4.泌尿生殖道传染时: 尿、阴道分泌物
2021
10
四、传染病微生物诊断的常规内容和步骤
1. 检验材料采取: 2. 抹片染色镜检:
取料准确、无菌操作、正确运输和保存。 形态学观察
3. 分离培养:
获得纯培养
4. 生理、生化特性检查: 观察培养特性,检测生化特性
5. 动物试验:
观察致病性、病变等。
6. 血清学试验:
常规血清学检查
* 从上述检测结果,综合分2021析得出微生物诊断
带菌现象:是指病原微生物虽然侵入宿主体内,并不引起传染,
而只呈现无害寄生状态;或者动物发病痊愈及临床康复期后的一
定时间,机体内乃有病原菌存在2021,不断排菌。
8
一、病原菌引起动物传染的条件
1、病原菌的毒力与数量 2、侵入途径(门户) 3、动物机体的易感性 4、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2021
9
二、病原菌传染的途径
外毒素特性: (1)毒性强: (2)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性作用: (3)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4)稳定性低: (5)可转变为类毒素:
类毒素(toxoid):外毒素经0.3-0.5%甲醛溶液处理后脱毒, 丧失毒性2021,但乃保留抗原性的物质。
外毒素组成:
外毒素是蛋白质组成,由A、B两个亚单位构成。
A亚单位(活性亚单位):毒素活性中心,决定毒素的毒性
细菌毒力的测定
1.半数致死量(LD50):指能使实验动物在接种后一定时限内死亡 一半,所需的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2.半数感染量(ID50):指能使实验动物在接种后一定时限内感染 一半,所2021需的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2
第二节 细菌的毒力因子
毒力因子
侵袭力(病in原va体si的ven抗es吞s)噬、逃避抗体机制
1.定殖(colonization((如):34菌))••毛抗破磷神、原坏脂经外伪抗酶氨膜装体酸蛋或:酶白抗(原OM变P)异、磷壁酸(LTA) 等。
2.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5)机•逃溶制避纤:抗维体蛋补白体酶:
3.内化作用: 进入(吞6噬)细凝胞固或酶非(吞血噬浆细凝胞固内酶部)的外过膜蛋程白
(7)卵磷脂酶
一、细菌毒力减弱的方法
1.体外连续传代培养 2.高于最适生长温度培养 3.含有特殊化学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
4.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
5.通过非易感动物
6.通过基因工程方法
二、细菌毒力增强的方法
回归易感动物是增强细菌毒力的最佳方法。
2021
7
第四节 病原菌与传染
传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突破机体的防御机构,在一定 的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过程。
毒素(vi抵ru抗le吞nc噬e)作用:
一侵、袭力侵:袭病力原(微i生nv物a病定(在s原i1殖机v)•••体e:体抑在杀透n合病e内制吞死明s成原定吞噬s或质和)微殖噬细损酸分生,细胞伤酶泌物突胞内吞有在破的生噬利机防摄存细于体御取:胞细内屏和:菌定障接扩居,触散繁内的殖化物的作质过程
用,繁殖和黏(扩抵2附散)抗素的胶体(这a原液d种h酶免e能s疫in力)::。
第五章 细菌的致病机理
内容提要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第二节 细菌的毒力因子及分泌系统 第三节 细菌的毒力的增强与减弱 第四节 病原菌与传染
2021
1
➢感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现象。
➢发病(disease):指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病 理损害的现象。
B亚单位(结合单位):能使毒素分子特异性地结合在宿主易 感组织的细胞膜受体上,并协助A亚单位穿过细胞膜。决定免 疫原性。
A、B亚单位单独均无毒性,B亚单位单独与细胞膜受体结合,阻断 完整毒素的结合,B亚单位能诱导产生抗体,用于亚单位疫苗生产。
A亚单位
B亚单位
2021
5
2.内毒素(endotoxi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