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期末复习一.理想型文学1.概念: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2.特征:表现性--理想型文学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
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
显然,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思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
理想型文学艺术地创造了一个理想世界。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创造了一个人人平等的理想乐土。
虚幻性--理想型文学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手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理想型文学并非完全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但这种素材一经作家的处理便具有独特的夸张,变形的色彩。
如,李白“白发三千丈”的夸张,追求的就是一种情感的真实。
二.诗1.概念: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可以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等。
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2.特征: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一切样式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但诗的概括性更为突出,它反映生活不是以广泛性和丰富性取胜,而是以集中性和深刻性见长。
如《长恨歌》用了120句,840字,高度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在有限的词句中,准确、含蓄、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勾勒出生活的场景。
跳跃性----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它遵循想象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跳跃到另一端,或由过去跳跃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藩篱、空间的鸿沟。
诗的跳跃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动作构成,动作之间没有持续性,只被同一个情节维系着。
诗的跳跃性有多种结构形式,主要有时间上的,空间上的,时空综合的,关联式的,平行式的等等。
采用何种跳跃结构,由诗人所要反映的生活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定。
节奏韵律性---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是最强调韵律性的。
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
诗的韵律,也称押韵,是指韵母相同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地反复出现,韵律包括头韵。
腹韵和尾韵。
诗的押韵,一方面可以加强诗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一方面主要是为了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三.剧本1.概念: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可以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按场次分,可以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
它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2.特点: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受舞台表演时间、空间的限制,剧本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具有高度浓缩性,为了使舞台这块小天地尽量多的容纳社会生活反复广阔的内容,剧作家必须把生活写得高度浓缩、凝练,用较短的篇幅、较少的人物、较简省的场景、较单纯的事件,将生活内容概括地、浓缩地再现在舞台上。
剧本再现生活的浓缩性要求清洁结构单纯集中,只有使剧情高度集中概括,才能充分发挥戏剧的表现功能,在有限的时空中表现丰富的内容。
如《茶馆》只有三幕,却表现了五十年的社会变迁,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没有集中的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已成为一条公认的定理。
跟小说相比,剧本更要把矛盾冲突加以高度集中,使之达到尖锐、剧烈的程度,剧本要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是由戏剧艺术的时空特征决定的。
戏剧是直接面向观众的艺术,如果没有尖锐剧烈的矛盾冲突,舞台上必然出现冷场,不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注意力。
因此,集中表现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是戏剧文学基本特征。
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在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是用来塑造形象,展示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
剧本不允许作者出现,一般不能有叙述人的言语,只能靠人物自身的言语塑造形象。
离开了台词,就没有戏剧文学。
台词的动作性,即人物语言要以矛盾冲突为基础,并能促进事件、冲突的发展。
四.文学典型1.概念: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具有特征性的美学特征。
五.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让它的人物在环绕着他们的特殊环境中形成。
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优秀的文学产品,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符合这一艺术规律。
例如,《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就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客观环境与自由个性让她与环境格格不入。
再如《水浒传》林冲,让他与环境发生强烈冲突,被逼上梁山。
充分显示环境对人物行动的制约决定作用。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从城里回来地位的改观,阿Q在未庄本来是微不足道的,但自从他从城里回来,把满把铜的银的甩到柜台上,地位立刻改观。
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英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其充分,通过人物的努力可以改变穷山恶水,可以带来周围人物思想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甚至推动历史前进。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
反之,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
所以,恩格斯关于“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是一个整体性命题,不宜拆开来理解。
总之,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它一般包含着更为丰厚的历史内容,成为人类通过文学认识生活的方式之一,所以,它常常是叙事文学的至高的美学追求,是人物塑造达到艺术至境的标志。
六.意境1.概念: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2.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种是景中藏情,作者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加情深意浓。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种是情中见景,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却历历如现,如《登幽州台歌》。
第三种是情景并茂,综合了上面两种,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虚实相生----意境构造的结构特征,所谓”全局有法,境分虚实”,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
意的体味和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
但是,虚境不能凭空而生,在意境创造过程中,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
总之,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韵味无穷-----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包括情,理,意,韵等。
韵味,就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等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虽然从属于整个文体层面,但在意境这种内蕴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集中。
这使意境的审美特征必然是富于韵味的,余韵无穷的。
总之,意境的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所以意境成了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3.分类:刘熙载《艺概》中分类“花鸟缠绵(明丽鲜艳),云雷奋发(热烈崇高),弦泉幽咽(悲凉凄清),雪月空明(和平静穆),诗不出此四境。
”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指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情感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
七.意象: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实际上都是观念意象或是象征意象,在文学作品中也有两种存在状态,一是表现审美理想不够充分的意象,一是表现审美理想充分的意象,即审美意象。
八.审美意象基本特征(1)审美意象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用形象直接表达哲理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就是意象艺术,形成了人类审美理想表现形态的又一类型。
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推销员变成大甲虫的意象,深刻表达了关于人性异化的哲理思考(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流形态是意象艺术,象征往往是审美意象最基本的表现手段。
例如金字塔,陵园,纪念碑或《变形记》中的大甲虫等(3)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主要是指形象和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
前者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刑天,后者如贝克特《等待戈多》(4)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艺术思维被简单的理解为形象思维,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至少意象创造的思维特征,便是由抽象思维直接参与的思维。
事实上,生活中的客观物象与主观抽象思维完全对应的情况非常少见,因此作家必须对客观物象进行选择,改造,从而形成奇辟荒诞的形象形态。
(5)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由于在创造象征意象时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意象鉴赏思维的特点变成了审美求解过程。
例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会给人产生无数的疑问。
读者通过思索和求解,往往能领悟到意象所承载的的某些观念和哲理。
但好的作品往往使人始终难以得出确切的结论。
造成意象多义性的原因:其一是作家有意隐藏自己的立意,以求神秘含蓄。
其二是作家选择的象征物,读者不了解作者的思路,只能凭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猜”,这便是审美意象显得歧义丛生的原因。
总之,审美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出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与典型、意境一样,属于艺术至境的高级形象形态之一。
九,审美意象的分类寓言式意象: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故事的主旨。
显著特征是有故事情节,哪怕是最稀薄淡化的情节,常见于叙事作品,通过有情节的整体形象系统来实现某种观念的表达,这种意象是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最古老又最普遍的艺术形式。
符号式意象: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这类意象,以它整体的或单个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其作用从本质看不过是表意符号,所以称为符号性意象。
又可以分为两类:抽象型,具象型。
十.叙事的含义和特征1.含义: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特征: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对象一般是社会的人,这是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
叙事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是客观的事件。
叙事的兴趣不在于静止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人的行为和其造成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