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比较》复习资料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苏联大百科全书》中概括:“文化概念最初是指对自然的有
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的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求。任何社会文化都包含这两层意思。”(2) 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涉及到文明,《尚书》、《易经》等,李渔的《闲情偶记》中有“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也”,隐含与蒙昧相对应的文化状态的含义,接近现代意义。西方的文明概念与城市文化兴起关系密切。(3)在许多情况下,文明和文化两个词通用。文明往往指的是相对成熟或者高级的文化形态。中华文明 古希腊文明等。但对于处在低级状态下的文化,一般不用文明一词。如因纽特文明。(4)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为精神现象,而文明指制度化、形态化的社会现实,如政治、军事、法律等。有的学者(美国巴格比)用文明将较大较复杂的文化与较小较简单的文化区别。四大文明古国与一些“亚文明”。许多人不加细究地把文明作为文化的广义解释,用它来描述那些综合性、整体性较强的文化事实。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精神文明等。
中西学者对文化的阐述:1把文化看做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
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2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3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4还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即把文化主要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5一部分学者尤其是历史哲学家十分重视文化的历史传承性质,他们倾向于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方式或全部社会遗产。6从功能和价值层面来认识文化的意义是文化概念探讨的又一思路。7强调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潜在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另一类文化阐释的核心。
文化性质和特征:1、我们赞成把文化看做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2、我们把民
族性和地域性看做五年后的重要特征。3、文化还具有规则性。4、文化是历史承继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5、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与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中西文化的不同地理差异和自然条件对文化形成的影响:中:1 首先是
幅员辽阔、腹地纵深。辽阔的土地不仅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而且蕴藏着雄厚的发展潜能,使他们能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更新,并且进退裕如。2 其次是复杂的地形地貌。这些都滋养了中华文化众彩纷呈的特殊,为华夏多民族、多源流、多侧面的亚文化系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3 第三是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气候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和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厚的自然条件。4 第四是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促使中华文化能够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主旨了华夏文明的不断进步。西:1 陆地狭窄而多山地带,土地贫瘠加上气候不利于粮食的生长。因而很难形成完全自足的农业经济,因而他们不得不转向大海讨生活。2 地中海地区特色的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开放的地理环境和具有较高文化势能的周边文明又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宝贵的经验。3 古希腊自然地理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全境被各种天然屏障分割成若干孤立的小区域。这种特殊的地理,产生了希腊独特的城邦制社会结构,多方向、多民族共生的富于变化的文化聚集,也陶冶了希腊民族崇尚自由和个性独立的基本性格。 中西不同的生产形态和经济模式: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①中国农耕文明历史
悠久,较早发展了农业,形成稳定的农业定居点,种植各种农作物和驯养家畜,至少在商代开始,农业以成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形式。周以后农业的地位不断加强,成为国家的重要的经济支柱,农具不断改进、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 并通过一些仪式性活动来表现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在农业社会中,土地意味着财富和生存的根本,普通人也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②在少数的时间段和空间范围内,存在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对抗。③中国工商业文化虽然有很大的发展,却一直受到压制。小农经济阻碍商业发展。 ④农业社会中的自给自足,使国人向往稳定的生活,缺乏向外扩张的动力。
古代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 ①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其不能单纯靠农业发展,而
是发展畜牧业和海上贸易。 ②经济的向外开拓必然带来文化的开放。外来文化很早就对古希腊本土文化进行冲击。外向型经济也激发了人们冒险精神。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主要体现:1首先,中国文化较之世界其他文化更早地摆脱
了神的权威的控制。2以礼乐教化为中心的道德理性,无疑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最根本的体现。3只是努力发展各种与人伦社会有关的思想学说,而不关心对客观自然地认识,不热血逻辑认识体系和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这是中国人文传统的又一重要表征。4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文化人问传统的又一表征。
西方科学精神主要体现为:西方科学精神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理性精神:我们把
理性精神即所谓的“阿波罗精神”看做西方精神的核心,表现为承认客观自然世界的可认知性,在各个领域中对形式逻辑的推论和证明法则的普遍遵从,在科学及学术活动中对概念、范畴的建立和理论抽象的偏好,对真理的虔诚信念,以及在日常行为方式中的工具合理性原则.2科学精神还表现在对待事物的客观态度上。客观精神:西方人为实现驾驭自然的目的,强调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在科学研究中则表现为注重实验与实证。在逻辑推导和抽象思辨外,也把观察和经验作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3科学精神中还包含着不断碳素科学真理的执着态度,它不盲从传统,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已取得的经验与结论。总之它敢于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旧有的一切观念和成就,甚至怀疑自己。
义务本位的群体原则:首先,对家族及其延伸的群体如宗族、乡党等的依赖心理。其
次,要求每个人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最后,中国人的群体本位原则除了宗族集团的认同和乡土情谊之外,还要求对社稷的效忠。优点:对调节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产生积极影响。 缺点:限制个体价值和个人创造力的实现,不利于社会变革。
个人本位的主要表现:首先,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肯定人作为个体存
在的价值,看作人类社会结构结合的基础。其次,合理的利己主义人际关系原则得到普遍认可。最后,依照平等互利的契约原则建立社会团体和国家。
中庸和平的主要表现:1中国文化从自己的群体价值目标出发,必然把协调人际关系
放在首位。2中庸思想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3中庸思想铸造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4中庸和平精神渗透到温馨艺术创造中,便形成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中和之美。 崇力尚争的主要表现:1第一是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2第二是强烈的竞争意识。3
第三是对力量的崇拜。4崇力尚争精神在西方艺术中的反映是以庄严地力量与强烈的激情为特色的崇高型艺术成为西方文艺的主流。
契约自由原则:(P89-90)
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具体体现:1、作为宇宙观照的自然观,“天”是化万物的本
源,人是天工造化之物。2.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天”指认识对象、客体,“人”指认识主体。“天人合一”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3,作为社会观照的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行的实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天道模式和社会模式的一体性。4.作为对神秘力量探测的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命”“命数”“命运”。所谓“天人合一” 是说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人是共运的关系。 人与自然地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人生天地间,秉受自然灵气而生,不能须臾离开自然母体。天人合一则是指认识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痛恶分裂,也不尚竞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纯思辨的轻视。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有老道圆滑的一团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它也是文以载道,情景交融,文质彬彬的艺术追求和人的精神与九天的同流贯通。
中西语言、思维和文化精神相对立的轨迹:(P165)
(西)语法型语言:严式语言——严式思维轨迹——构造分析•逻辑演绎——智性精神; (中)语义型语言:宽式语言——宽式思维轨迹——整体领悟•类比联想——悟性精神。
中国百姓神灵崇拜的主要特征:(1)功利特性。处于实用要求去求,“怯病、除崇、
求子”,许愿与还愿,实际上幻想以贿赂求神帮助,以较小的牺牲获得大的利益; (2)泛神特性。“人们不能想象一个西方人同时既是基督徒,又是穆斯林,又是犹太教徒,然而人们常说,每个中国人都头戴儒冠(在国事典礼上),身着道袍(在有人得病道士光临时),足蹬僧履(举行丧礼时)。有庙宇可以把如来、老子和孔子一起供奉。近代人们不介意在神的大家庭中加上耶酥、默罕默德。多个神多条路。西方在中国传播中国中遇到的阻力更多是非宗教性因素起作用; (3)亵神特性。信神不是很虔诚,例如对灶王爷的态度,或者是求雨可能求到将龙王像捆绑鞭打; (4)淫神趋向。五猖神等民间的非官方认可的神也是百姓崇拜的对象; (5)初民痕迹。民间的一些巫术色彩的东西。表现其一为信仰中搀杂了大量的巫觋活动,如跳大神、傩戏等;表现其二为女神崇拜,如观音、妈祖等。
礼治的表现形式及其缺憾:1 首先,礼以德为价值核心,历史上的德法之辨别,最
终形成“德主刑辅”模式。2 其次,礼治所维系的等级秩序,以亲亲、尊尊、君君、臣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