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十二月月考试卷历史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3个小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每小题1.5分,合计60分)1、西周春秋的宗法制度在宗族内部区分大宗、小宗,都以正嫡为宗子。
宗子作为本宗族始祖的嫡系继承人,是全体宗族成员尊奉的对象,在铜器铭文中有时被尊为“宗君”。
材料反映宗子()A. 是商周时期的族长或王室弟子B. 是商周和春秋王室大宗的嫡长子C. 是封建制度下的正统统治者D. 在本宗族内享有至高无上的特权2、秦朝建立前夕,秦相吕不韦组织编撰《吕氏春秋》,主张以法治国、因时变法,并认为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
这反映出《吕氏春秋》()A. 阐述了反专制的政治倾向B. 反对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C. 主张调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 认识到君主专制强化的弊病3、西汉初年,对于汉朝的建立,社会普遍接受群雄“逐鹿”,刘邦捷足先登的解释,强调“人力”竞逐的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东汉初年,“天命兴汉”说完全取代“逐鹿”说成了社会主流观点。
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 “天命”说源于董仲舒儒学B. 官方意识形态由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C. 是论证汉朝统治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需要D. 反映西汉政权由盛转衰4、清朝雍正时期实行“耗羡归公”。
“耗羡”是指征收赋税、交纳钱粮时,对合理损耗的补贴。
雍正帝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收,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
雍正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以惩贪为名增加官吏俸禄 B.以耗羡归公增加政府收入C.通过规范税制以澄清吏治 D.征收养廉银代替正常税收5、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
材料中的“地主”和后世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A.拥有世袭统治权 B.所属土地可以买卖C.尊重上级的权威 D.属下人民归其管理6、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7、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
这反映出科举制()A.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 B.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C.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 D.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8、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
这表明()A.元代地方势力强大 B.民族文化影响制度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中央强化地方管理9、“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是梁启超对中国古代某一机构的比喻。
这一机构是()A.汉朝的“中朝” B.宋朝的中书门下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10、传说和一些历史记载均认为黄帝是男性,但有学者依据《左传》里“帝,后也”,《吕氏春秋》里“后土”即皇帝的神灵,《汉书》将“后土”解释为老年妇女,《史记》也说黄帝主生育、有女主象等记载,推定黄帝是女性。
由此表明()A. 黄帝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B. 历史资料的运用应注重考辨C. 历史传说无法反映史实,极不可靠D. 文献记载比传说更真实可靠11、春秋时期,文武不分家。
封君们平时担任民政长官,战时充任军队统帅。
而战国时期军队就多由职业军官统率,名将如白起,李牧、赵奢,都专职打仗而不问政治,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 职业军队取代了兵农合一的民兵B. 军事指挥学发展到专业化水平C. 分封制的崩溃和郡县制的兴起D. 儒家的教育忽视军事12、儒家经典《春秋·榖梁传》中说,“上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下列各项对史料解读正确的是()A. 《春秋·榖梁传》的说法符合“上古”的实际情况B. 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崩溃C. 《春秋·榖梁传》中四民的排序说明儒家反对重农抑商D. 儒家四民的划分体现了对军人的歧视13、《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材料体现的理念是()A. 中央集权B. 官僚政治C. 君主专制D. 家国一体14、(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
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
’因而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
”考烈王许之。
这一举措()A. 促进了江东地区的经济发展B. 推动了齐楚两国联合抗秦C. 揭开了楚国地方行政改革的序幕D. 有利于对楚国边境地区的管控15、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
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
这表明宋代()A. 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B. 官场争斗十分激烈C. 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D. 文臣注重道德操守16、《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
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A. 制衡行政运作程序B. 加强中央削弱地方C.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D. 剥夺丞相行政权力17、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
据此推断元代行省制()A. 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B. 彻底改变地方官的权力来源C. 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D. 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18、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中国古代的这一皇帝是()A. 秦始皇B. 汉高祖C. 唐太宗D. 明太祖19、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
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
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
”这说明当时()A. 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B. 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C. 相权日益受阁权抑制D. 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20、“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周初亦然……皆称诸侯曰‘友邦君’……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分封制()A.继承了夏朝和商朝的王位世袭制 B.确立了周王对诸侯国的直接管辖C.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D.依据血缘关系规范权力、财富的分配21、有学者认为,由于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传统文化上强调“忠孝相通”“忠孝同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A.国先于家观念主导 B.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C.家国一体观念突出 D.家庭伦理道德至上22、《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框架C.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23、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惠帝在位7年,丞相3人;文帝在位23年,丞相5人。
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玄宗在位43年,宰相34人。
由此可见,唐朝宰相人数变化原因在于()A.皇帝刻意加强宰相职权 B.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C.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 D.围绕分割相权调整官制24、据统计,清代某县的108位知县中,出身进士的有31人,举人36人,贡生9人,其他32人。
这反映出()A.科举制在选官方面影响非常有限 B.科举制已成为最重要的选官方式C.清代这一地区的文化教育较落后 D.清代的人才选拔机制呈现多样化25、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
这种现象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是()A.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B.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权力过小C.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D.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工具26、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27、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而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
该现象说明当时( )A.血缘宗族性组织体系逐渐解体 B.土地制度变革C.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缓和 D.郡县制度确立2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中国(秦帝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
这种统一文字由于中国文字所具有的性质,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
”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29、唐前期由1名宰相长期主持众宰相议政,并将议政记录奏请皇帝决策后再发尚书省执行;唐后期则改为每10天轮换1人主持,后又改为每天轮换。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保证议政公允B.防范个人擅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权力制衡30、宋孝宗是一个围棋爱好者,他在内廷中供养着一名叫做赵鄂的围棋高手。
赵鄂自恃得宠,向皇帝跑官要官,孝宗说:“降旨不妨,恐外廷不肯放行。
”由此反映出( ) A.宋代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朝政混乱大权旁落C.赵鄂自恃得宠失去信任D.外廷权力急剧膨胀31、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
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宜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
这表明( )A. “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B. 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C. 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D. “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32、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