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登记条例》本条例旨在就香港境内的人及在其他地方而拥有香港居留权的人的登记及其详情的记录,及身分证的发给、携带、出示及应用,及为与该等事宜相关的目的而订定条文。
(由1979年第46号第2条修订;由1987年第32号第2条修订;由1999年第71号第3条修订;由2003年第9号第2条修订)[1960年6月1日]1960年A44号政府公告(本为1960年第18号)第1条简称版本日期30/06/1997本条例可引称为《人事登记条例》。
第1A条释义版本日期12/05/2003(1)在本条例中,除文意另有所指外─(由2003年第9号第3条修订)“入境事务队成员”(memberoftheImmigrationService)指担任《入境事务队条例》(第331章)附表1指明的职级的人;(由2003年第9号第3条增补)“入境事务审裁处”(ImmigrationTribunal)指根据《入境条例》(第115章)第53F条设立的入境事务审裁处;(由1987年第32号第3条增补。
由1997年第80号第103条修订;由1997年第363号法律公告修订)“已打孔身分证”(perforatedidentitycard)指已由登记主任以机器打孔显示失效日期的身分证;(由1983年第11号第2条增补)“永久性居民身分证”(permanentidentitycard)指载有“持有人拥有香港居留权”字句的身分证;(由1987年第32号第3条增补)“申请人”(applicant)指─(a)申请根据第3条登记的人;(b)以家长身分,为不足18岁者申请根据第3条登记的人;(c)根据本条例申请身分证的人;(d)以家长身分,为不足18岁者根据本条例申请身分证的人;(由1987年第32号第3条增补)“身分证”(identitycard)指根据本条例发给的身分证,并包括永久性居民身分证;(由1987年第32号第3条修订)“身分证明书”(certificateofidentity)一词的涵义,与《入境条例》(第115章)中该词的涵义相同;(由1987年第32号第3条增补。
由1997年第80号第103条修订)“指明日期”(specifieddate)指根据第(2)款指明的日期;(由2003年第9号第3条增补)“指纹”(fingerprint)包括拇指指纹;(由2003年第9号第3条增补)“香港居留权”(rightofabodeinHongKong)一词的涵义,与《入境条例》(第115章)中该词的涵义相同;(由1987年第32号第3条增补。
由1997年第80号第103条修订)“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HongKongSpecialAdministrativeRegionPassport)指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条例》(第539章)发出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由1997年第127号第14条增补)“家长”(headofafamily)指─(a)对不足18岁的人而言,身居父母地位的人;及(由1987年第32号第3条代替)(b)对此等不足18岁的人有合法监管权或控制权的人;“处长”(Commissioner)指下列任何人─(a)根据第2条获委任为人事登记处处长的人;(b)根据该条获委任为人事登记处副处长的人;(c)根据该条获委任为人事登记处助理处长的人;(由1987年第32号第3条增补)“晶片”(chip)指─(a)构成在指明日期当日或之后发给的身分证的组成部分;及(b)能够─(i)记录、储存及处理数据;及(ii)以电子方式传送数据到任何装置或自任何装置接收数据,的晶片;(由2003年第9号第3条增补)“登记主任”(registrationofficer)指下列任何人─(a)处长;(b)根据第2(2)条从入境事务队成员中委出的登记主任;(由1997年第363号法律公告修订)(c)凡属由本条例的条文将职能赋予登记主任的,则指获处长以指名或指明职位方式授权以执行该条文所赋职能的入境事务队成员或其他公职人员;(由1987年第32号第3条代替。
由1997年第363号法律公告修订)“伪造”(forge,forgery)一词,具有《刑事罪行条例》(第200章)第IX部给予该词的涵义;(由1992年第49号第5条代替)“审裁处”(Tribunal)指根据第3C条设立的人事登记审裁处;(由1987年第32号第3条增补)“转让”(transfers)指─(a)出售或要约出售;(b)借出;(c)给予;(d)移交;或(e)放弃管有。
(由1989年第56号第2条增补)(2)人事登记处处长可在宪报刊登公告,就第(1)款中的“指明日期”的定义而指明日期。
(由2003年第9号第3条增补)(3)第(2)款所提述的公告不是附属法例。
(由2003年第9号第3条增补)(由1979年第51号第2条增补。
由1987年第32号第3条修订;由1998年第28号第2(1)条修订)第2条委任权力版本日期01/07/1997附注:具追溯力的适应化修订─见1999年第71号第3条(1)现设立人事登记处处长一职;该职须由行政长官以指名或指明职位方式委任的公职人员出任。
(由1987年第32号第4条代替。
由1999年第71号第3条修订)(2)人事登记处处长可用指名或指明职位方式,委任或授权其认为适当的入境事务队成员或其他公职人员,担任下列职位─(由1989第56号第3条修订;由1997年第363号法律公告修订)(a)人事登记处副处长;(b)人事登记处助理处长;(c)登记主任。
(由1987年第32号第4条代替)(2A)人事登记处副处长可用指名或指明职位方式,委任或授权其认为适当的入境事务队成员或其他公职人员,担任下列职位─(由1997年第363号法律公告修订)(a)人事登记处助理处长;(b)登记主任。
(由1989年第56号第3条增补)(2B)人事登记处助理处长可用指名或指明职位方式,委任或授权其认为适当的入境事务队成员或其他公职人员,担任登记主任的职位。
(由1989年第56号第3条增补。
由1997年第363号法律公告修订)(3)为施行本条例,行政长官可视乎需要而设立办事处,并可为每个办事处委任一名主管人员,其职衔由行政长官决定。
(由1999年第71号第3条修订)(4)(由1987年第32号第4条废除)第3条履行登记的义务版本日期30/06/1997(1)在香港境内的人,除非根据第7条订立的规例获豁免,使其不受本条例条文所规管,或根据该等规例被排除于本条例条文以外,否则必须根据本条例登记。
(2)第(1)款规定须根据本条例登记的人,而本身─(a)并非身分证持有人;或(b)虽属永久性居民身分证持有人,但该身分证是在香港以外地方申请而获发的,均须遵照根据第7条订立的规例所订明的方式,申请登记。
(由1987年第32号第5条代替)第3A条为国际旅行目的而申请永久性居民身分证版本日期23/10/1998享有香港居留权的人,即使已根据本条例登记或无须根据本条例登记,倘需要永久性居民身分证以申请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或身分证明书,可按照根据第7条订立的规例申请永久性居民身分证。
(由1987年第32号第5条增补。
由1997年第127号第15条修订;由1998年第28号第2(1)条修订)第3B条家长作出申请等版本日期30/06/1997凡凭借或根据本条例而订立的条文规定任何人须向登记主任或人事登记处出示或交回身分证,或提交报告、或作出申请,或须进行登记,如该人年龄不足18岁,而有另一人身为其家长,则─(a)须由该另一人出示或交回该身分证,或提交报告,或作出申请,或进行登记;及(b)本条例的条文,以及根据本条例订立的规例的条文,均须解释为犹如明文规定家长必须负责出示或交回身分证,或提交报告,或作出申请,或进行登记一样∶但如家长未有出示或交回身分证,或未有提交报告,作出申请或进行登记,则本条并不阻止登记主任在其认为适当的情形下,接受不足18岁的人出示或交回身分证,提交报告,作出申请或进行登记。
(由1987年第32号第5条增补)第3C条人事登记审裁处的设立版本日期01/07/1997附注:具追溯力的适应化修订─见1999年第71号第3条(1)现设立一审裁处,名为人事登记审裁处。
(2)行政长官须委任总审裁员一名、副总审裁员一名及不时需要的其他审裁员,以行使审裁处的司法管辖权。
(3)总审裁员、副总审裁员及其他审裁员如有任何薪酬,该薪酬须由行政长官决定。
(由1987年第32号第5条增补。
由1999年第71号第3条修订)第3D条审裁处的司法管辖权及对上诉作出裁定版本日期01/07/1997(1)审裁处有司法管辖权聆讯及裁决因下述决定而受屈的人的上诉∶登记主任拒绝发给该人永久性居民身分证,或宣布已发给该人的永久性居民身分证无效。
(2)登记主任如拒绝发给某人永久性居民身分证或宣布已发给某人的永久性居民身分证无效,而理由是他认为该人并不拥有香港居留权,则他须将此项决定以书面通知该人,并告知该人有权根据第(1)款提出上诉。
(3)任何人拟根据第(1)款提出上诉,须在登记主任将拒绝发给他永久性居民身分证或宣布已发给他的永久性居民身分证无效的决定通知他后90天内,将上诉通知书送达审裁处,并说明上诉理由及事实根据。
(4)任何人根据第(1)款提出上诉,其理由必须为依据其个案事实他享有香港居留权,而只有在审裁处裁定该人确拥有是项权利的情况下,上诉才会得直。
(5)审裁处在审查以下文件后─(a)根据第(3)款送达的上诉通知书,而该通知书是根据第(1)款提出上诉的人("上诉人”)所谋求赖以进行上诉的;及(b)入境事务审裁处驳回上诉人根据《入境条例》(第115章)第53A(1)(aa)条提出上诉的诉讼概要或纪录,(由1997年第80号第103条修订;由1997年第363号法律公告修订)如信纳上诉人谋求依赖的事实或事项,与其向入境事务审裁处提出上诉时所谋求依赖的事实或事项相同或在实质上相同,则可不必聆讯而将根据第(1)款提出的上诉驳回,并须安排将驳回上诉的通知书递交或邮寄给上诉人。
(由1997年第363号法律公告修订)(6)审裁处根据本条作出的裁决是最终决定。
(7)为免生疑问,特此声明∶已根据第(3)款送达或由他人代为送达上诉通知书的人,无权因该项送达而留在香港以待审裁处作出决定。
(由1987年第32号第5条增补)第3E条审裁处的常规及程序版本日期30/06/1997审裁处的常规及程序,以及根据第3D条向审裁处提出上诉时须循的常规及程序,均须为根据第7条订立的规例所规定者。
(由1987年第32号第5条增补)第4条纪录副本的可接纳性版本日期30/06/1997任何文件,如看来是处长所备存的纪录或部分纪录的副本,并看来是由保管纪录人员核证的真确副本,则在刑事或民事法律程序中出示时,即须被法院接纳为证据,而无须再加以进一步证明;此外─(由1987年第32号第6条修订)(a)直至相反证明成立,否则接纳该文件呈堂的法院须推定─(i)该文件是由上述人员核证;及(ii)该文件是其所属纪录或部分纪录的真确副本;及(b)该文件是其所载各事项的表面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