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教研管理创新
知识管理重视知识的生成、转化、共享与创新,对教研管理改革有现实的指导。
教研管理改革要明确知识管理教研新目标、完善教研条件、营造支持氛围、构建交流平台,促成组织与个人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标签:知识管理教研管理知识转化共享
在传统的学校教研中,教研任务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和学校安排的,教研活动的规定、标准和要求来自于上级,其动力不是内发的,而是外来的。
这就决定了教研活动本身及其成果对外部依赖,而减损了它的真实性和教师的积极性;又由于各校多是比较封闭的各自为战的教学研究,极易造成“近亲繁殖”。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疑会造成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被动应付,使教研交流的效率低下。
因而,最终否定了教研组应有的激励组织学习、促成知识共享、生成新知识,进而提高工作绩效、提升组织品质的功能。
而在新课程“三级课程,三级管理”模式,要求下一级课程对上一级课程必须既坚决执行,又能创造性地自主开发;要求教育者能够在自己所处的岗位上有效地制造知识,并能在不断变化的组织环境中更加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
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寻找新的教研管理有效的方法,确保教研组知识的生成、转换、共享与创新,确保知识交流畅通。
笔者以为,唯有以知识管理理念创新教研管理,构建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教研组,才能主动适应课程改革发展要求,应对知识经济社会给学校发展带来的挑战。
1 明确教研管理目标,强化学习研究意识
学校管理者应明确教研管理的目的在于对教育知识(课程、技能、经验等)的生产、共享、转换和创新的管理,在于不断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学习品质、提高工作绩效,并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
明确了这一点,学校应该设置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学校教研管理、知识管理事务,加强宣传动员,增进各级管理者和教师对知识管理目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强化教师的学习、研究意识,这是学校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
学校管理者要通过多种管道,采取各种措施,让教师切实认识知识巨大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明确知识改变国运,知识改变命运;认识学习是对现代人基本的素质要求,学习是生活,是工作,更是责任,是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有组织的学习、探究和知识共享,个人才能真正适应和融入变革中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超越,获得最大的个体价值;明确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不断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引导教师切实认识创新是教育工作的灵魂。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传统的知识储备已不能满足教育工作需要,教师必须把工作作为研究对象,把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个人专业成长融为一体,不断生成新知识、获得新经验,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教育工作的创新,不仅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普遍适用的应变办法,需要发挥群体攻坚优势,充分实现智慧和知识
共享,教师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加强交流,不断累积个人知识成为组织与个人智能的循环。
为此,学校应在教研组织中大力倡导“研究性”职业生活方式,形成浓郁的学术风气。
管理者要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学校组织的学习和研究之风;要积极改善教研条件,给教师创设良好的研究的物质环境;要帮助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以促进教师学习和工作方式的根本转变。
2 完善“硬件软件”,促成外显知识转化吸收
学校发展要依靠外显知识,外显知识可为组织成员吸纳转化成内隐知识。
为达到促成吸纳转化的目的,学校教研管理首先应该考虑工具性层面的管理,即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知识网络系统。
如教育数据库、教育知识网络、与高校合作与信息交流等“硬件”的建设和管理。
学校借助这个系统可以对有价值的信息(即知识)进行强化管理,对知识加以识别、获取、分类、储存、传递、共享、创造、价值评判和保护,构建数据丰富、信息技术手段先进、开放高效的知识共享平台。
教师借助这个系统可以将所取得的新知识(外显知识)通过学习、培训、练习、实践、行动和交流等而使其逐渐转化为内隐的知识、系统的知识。
其次、为促成吸纳转化,实现对知识的动态和工作流管理,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教研管理制度,保证知识管理的经常性、有序性,促进外显知识共享与吸纳转化。
笔者认为应该建立健全以下几种制度。
①理论学习制度。
理论学习和理性思维是促进知识学习和提高的有效保证,要引导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使学习更加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促成外显知识的转化吸纳,不断深化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
②对话交流制度。
确定周、月教研交流制度,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拓宽交流管道,促使教师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共识,创生新知识;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获得新经验。
③课题征集研讨制度。
为达到促进知识整合和创新的目的,很多国家采用以课题带动教研的“辛迪加”模式,即围绕课题项目整合知识和智力资源。
学校要建立课题征集和课题“项目招标”制度,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及时征集上来并转化成课题,通过课题招标和优化组合的形式,整合人力资源,形成创新合力。
并藉此增进教师、组织间的交流,深化外显知识,提高两种知识的转化率和吸收率。
3 营造支持氛围,促成内隐知识共享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其名著《个人知识》中分析指出:内隐知识有更大的应用价值,是“真正的”知识。
知识管理强调内隐知识共享的基础是组织成员皆具加强与完善知识管理的信念与价值观,并为之承担责任和义务,进而塑造起的共生协同的组织文化。
学校管理者要致力于构建共生协同的教研文化,致力于培育教研知识管理的“共同愿景”,使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情向一处系,劲往一处使,形成内发而持久的学习与创新的目标动力系统。
“共同愿景”一旦成为氛围、成为士气,就会激发创新的灵感,创造出新知识。
为此,学校要给教师描绘美好的知识管理蓝图,引导教师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并通过共同努力实现
之。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環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知识管理尤其强调良好的人际沟通。
教研组的人际沟通,主要有组之间的横向沟通、上下级沟通,组内教师之间的平行沟通。
其中,改善组间沟通和组内平行沟通尤为重要,让教师相互了解彼此的工作性质、特点、成绩、困难等,有利于消除教师因学科不同、观点意见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和隔膜,进一步融洽组织内部良好人际关系,为内隐知识的共享和经验的重组创造良好氛围。
①赋予教师教学教研自主权。
让教师有机会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见,做出自己的决定。
②鼓励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
③尊重教师的专业见解。
不以任何形式、任何权威来压制教师的专业见解。
④承认教师经验学习的知识,并帮助提供交流的平台。
⑤倡导教师之间的传、帮、带活动,肯定和鼓励“师傅带徒弟”和“结对子”、“一帮一”教研形式。
⑥支持教师著书立说,在专家的帮助下将教师的内隐知识以概念、命题的形式表现出来。
4 构建交流平台,促进知识互动整合
当前,许多学校教研活动相当薄弱,亟待建立自下而上“校本教研”的新机制,为知识生产、转换、共享与创新搭建新平台。
校本教研,就是立足学校、立足教学搞科研。
这样平台上的研究、学习和知识共享比以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不再单纯抠理论,造课题,而是分析案例,解决问题,这就构建起一种新的教研文化,为教师搭建起民主、平等、交流的平台,大大有利于内隐知识的共享,进而使教师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并制造出新的知识。
由于地域局限和学校层次限制,一个学校教研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一个开放、强劲、互动的大背景的支持。
因此,学校还必须致力于加强与高层次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努力争得它们的智力和资源支持,形成学校自身内部改善教育教学的能力。
如中小学要与师范大学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建立起合作关系,教师与专家建立起协作关系,开展互动的校际交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搭建校际教育技术平台,建立校际教研交流机制;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等。
同时,还要建立与同级学校间的互动整合,形成“知识联盟”,达成校际间内隐知识的共享。
当然,学校管理者还应当将知识管理与学校的绩效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应当致力于知识管理围绕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绩效提高的目标而展开,从而使学校知识管理既有明确的目标又有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波兰尼.个人知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李伟华等.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