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研讨课
一、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
者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时期。

虽为调离实则被
贬,有职无事。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思
想境界,传达出了作者微妙的心境,学习时只有在了解作
者被贬黄州这一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复
杂微妙的心境,并通过把握情与景的交融,体味作者豁达
开阔的胸襟。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材料:多媒体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能默写全文,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读出文章韵味,通过诵读理解、掌握并且积累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记住词语的基本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透过景物描写体味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理解、掌握并且积累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记住
词语的基本意义。

难点:1、对文中“闲”字的理解。

2、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六、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作了这样一首诗: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们可知道这三父子指的是谁?师:他们指的就是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他们并称为:“三苏”。

今天我们所学的是苏轼所写的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
1、你所知道的承天寺?
2、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3、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的写作背景,出处吗?
作者介绍(多媒体)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豪放诗派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从小就受过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
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但苏轼一生坎坷,几遭被贬,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介绍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

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关于承天寺(多媒体课件)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

(三)整体感知
师:月色下,就让我们的心灵穿越时空跟随作者漫步于承天寺去感受一下,一番怎样的境界?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纠正易读错字音:寝﹙qǐn﹚、藻﹙z
ǎo﹚、荇﹙xìng﹚
2、运用以往积累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参见注释疏通文意。

(课件)
指名读、并尝试背诵: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学生分析、教师明确:谁解衣欲睡呢?对,是作者,这儿省略了主语,所以这儿是省略句。

户:门,今义,窗户;欲:正要;欣然:愉快的样子
指名读、并尝试背诵: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学生分析、教师明确:念:考虑、想到遂:于是
指名读、并尝试背诵: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学生分析、教师明确:寝:睡于:介词,在。

这儿是介宾短语后置,所以相与步于中庭翻译: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分析作者的情感:
指名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学生分析、教师明确: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指名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分析、教师明确:但:只是者:语气词耳:语气词,罢了。

指名学生复述:复述课文内容(出示课件)
(四)、研读赏析:
1 、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你是通过文中的什么景物观察到的?﹙用原文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课文原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用比喻手法,烘托出昭然、清幽的月光下,一个空明澄澈、皎洁空灵,疏影摇曳,似梦似幻的美妙夜晚
2、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是景与情的融合。

请你说说文中作者在景物的烘托下发出了怎样复杂微妙的人生感慨?﹙原文回答﹚
课文原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诗是景与情的融合。

明月依旧,美景常在,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受也不同,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寥寥数语,意味隽永。

五、问题探究、(小组讨论,分别把自己小组的结论由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一一汇报。

要求:小组分工明确,应该有记录员两名、汇报员两名)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去“承天寺”?
师:(出示课件)初冬的深夜,透着贬滴的悲凉,
月色欣然,出门散步,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

作者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

2、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师:(出示课件)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
3、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师:(出示课件)1、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指自己当时“有职无事”的境况,是对自己的一种自嘲“清闲之人”。

2、指能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有心欣赏自然美景的人,是一种欣喜;不汲汲于名利的人,聊以自慰的人,旷达乐观的人。

3、自己本当为国家奉献,而现在却无用武之地,沦落至此,但自己的失落源于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求荐之意之痕。

那么,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

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

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

七、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参与)
师:通过这堂课课学习,我们掌握了文中的重点字词以及特殊句式,并透过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体味了作者的情感,了解了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虽然遭贬官,虽处于逆境之中,但他任然乐观豁达,同学们,在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中,遭遇挫折你们应当如何面对,如何克服呢?
生:要像苏轼一样乐观,直面人生,拥有乐观豁达的胸襟
Ps: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处逆境,
景:月
欣喜悲凉寂寞乐观豁达情
:“闲人”不闲
悠闲、乐观、豁达
八、教学反思
经验:1.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2.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读韵味、读出耐人寻味的深刻含义。

3.以学生为主体,在探究合作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做到了温故知新。

努力方向:
因为是初次教授这篇文章,教育预设不够大胆,没有及时深入了解学生,在学生现有的预习环境中结合现实情况让学生最大程度的预习课文。

教学模式不够新颖,文言文相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讲比较难懂、难学、要用新颖的模式激发学习情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