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物理第八章
对于硅表面态:表面最外层每个硅原子有一个未
配对电子,有一个未饱和键,称为悬挂键,由于每 平方厘米表面有1015个原子,相应悬挂键亦有1015 个,这与实验测量值在量级上相符合。
对于表面能级,和半导体内部杂质和缺陷能级相 类似,也分为施主类型和受主类型,但对于其在禁 带中的分布,目前还没有得出一致结论。
空间电荷层内的电场是由半导体的表面指
向体内的,电子的静电势逐步升高,能带 向下发生弯曲.
qVs
Ec
EF
Ev
表面电势
表面势为正,表面处能带向下弯曲,越接近 表面。费米能离价带越远,空穴浓度越小。
当外加电压变化时,如前面所述:
表面势及空间电荷区内电荷的分布情况,随金 属与半导体间所加的电压VG变化,可分为:
半导体
Ec
Eg
Ei
EF
Ev
表面空间电荷区内能带的弯曲
表面势Vs :称空间电荷层两端的电势差 为表面势,以Vs表示之,规定表面电势 比内部高时,Vs取正值;反之Vs取负值 。
表面势及空间电荷区内电荷的分布情况随金
属与半导体间所加的电压VG而变化,基本 上
可归纳为三种情况:多子堆积、多子耗尽 和 少在V子G反=0型时。,理想半导体的能带不发生弯曲,即
半导体物理第八章
2020年4月22日星期三
本章重点:
表面态 表面电场效应 MIS结构电容-电压特
性 硅-二氧化硅系统性质
§8.1 表面态
理想表面:
表面层中原子排列有序、对称与体内原子完全 相同,且表面不附着任何原子或分子的半无限晶 体表面。--理想晶体中假想的分界面,实际上是不 存在的。
(4)
反型层 中电子
反型状态
能带进一步下弯 • 1)在表面处EF可能
高于中间能级Ei,EF 离Ec更近;
电离受主
2)表面区的少子电子 数>多子空穴数—表面 反型出现;
3)反型层发生在表面 处,和半导体内部之 间还夹着一层耗尽层 。
(2) VG=0 平 带 状 态
表面势为零,表面处能带不产生弯曲,即所谓 平带状态。
EFm
VG=0
Ec Ei
EFs Ev
特征:半导体表面能带平直。
(3)VG > 0 耗 尽 状 态
表面势为正,能带下弯,价带顶位置比费米能级
VG > 0
Ec
EFm
Ei
EFs Ev
Qm
x
Qs 电荷分布
低得多。
①表面能带向下弯 曲; ②表面上的多子浓 度比体内少得多, 基本上耗尽,表面 层负电荷基本等于 电离受主杂质浓度。
Ec Ei EFs
能带图
Ev 栅极加负电压,在界面
Qs
吸引空穴积累
x
电荷分布图
电荷分布
EFm
Qm
VG<0
E Eic EFs
Ev
Qs
x
电荷分布
(a)能带向上弯曲, E能V接级近EF;甚至高过费米
(b)多子(空穴) 在 半导体表面积累,越接 近半导体表面多子浓度 越高。堆积的空穴分布 在最靠近表面的薄层内 。
空间电荷区对电场、电势与能带的影响:
首先,在空间电荷区内,从半导体的表面到体内, 电场逐渐减弱,到空间电荷区的另一端,电场强度减 小到零。
其次,空间电荷区的电势也要随距离逐渐变化,半 导体表面相对体内就产生电势差。
最后,电势的变化,使得电子在空间电荷区的能量 改变,从而导致能带的弯曲。
界面
绝缘体 x
对于理想表面的问题求解,需要建立薛定 谔方程,利用具体的边界条件对波函数加以 求解。
V(x) 固体表面态的量子力学解释:
求解薛定谔方程:
V0 E
0
X
a
一维晶体的势能函数
在x=0处满足的 连续性条件
x≤0区的电子波函数为:
x≥0区的电子波函数为:
在x=0处,波函数是按指数关系衰减,这表 明电子的分布概率主要集中在x=0处,电子被 局域在表面附近。
半导体表面态为施主态时,向导带提供电子后变 成正电荷,表面带正电;若表面态为受主态,表面 带负电。
n 表面附近可动电荷会重新分布,形成空间电 荷区和表面势,而使表面层中的能带发生变化。
8.2表面电场效应
8.2.1. 空间电荷层及表面势
表面电场的产生
① 表面态与体内电子态之间交换电子 ② 金属与半导体接触时,功函数不同,形成接触电势差 ③ 半导体表面的氧化层或其它绝缘层中存在的各种电荷,
平带状态flat-band condition,有时也称为一种状 态。
一般情况讨论,以p型半导体为例:
VG=0时,理想MIS结构的能带图
EFm EFm=EFs
Eci
Ec Ei EFs Ev
Evi
在金属和P型半导体间加上电压,则将会在半导体 的表面层中产生空间电荷区
如果VG>0:
+VG
0d
x
p型半导体表面感生一个带负电的空间电荷层
实际表面:
往往存在氧化膜或附着其他分子或原子,这使 得表面分析更加复杂难以弄清楚。
在半导体表面,晶格不完整性使势场的周 期性被破坏,在禁带中形成局部状态的能级分 布(产生附加能级),这些状态称为表面态或 达姆表面能级。
表面能级: 与表面态相应的能级称为表面能级。分 布在禁带内的表面能级,彼此靠得很近, 形成准连续的分布。
一般采用金属/绝缘体/半导体(MIS)结构研究 表面电场效应
理想MIS结构
(1)Wm=Ws; (2)绝缘层内无可移动 电荷且绝缘层不导电;
(3)绝缘层与半导体
界面处不存在界面态。
MIS结构 等效电路
外加电场作用于该MIS结构,金属接高电位,即VG>0
MIS结构由于绝缘层 的存在不能导电,实际 就是一个电容器,金属 与半导体相对的两个面 上被充电,结果金属一 层的边界有正电荷积累 ,而在P型半导体表面 形成一定宽度的带负电 荷的空间电荷区。
•VG <0时,多子积累状态; •VG =0时,平带状态; •VG > 0时,多子耗尽状态; •VG 0时,少子反型状态;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对P型半导体):
考虑热平衡下的情况,此时半导体体内的费米能级 保持定值
(1)VG<0 多子空穴的积累
在热平衡时,半导体内的费米能级保持定值
EFm
Qm
VG<0
费米能级接近价带, 是P型半导体
绝缘层外表面吸附的离子 ④ MOS或MIS 结构中,在金属栅极和半导体间施加电压时 ⑤ 离子晶体的表面和晶粒间界
表面电场效应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在半导体的表面层内发生的 物理现象。
可以采用不同方法,使得半导体表面层内产生电 场,如:功函数不同的金属和半导体接触(金/半接 触)、使半导体表面吸附某种带电的离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