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政治学概论难吗,考研复习范围和复习重点是什么

北大政治学概论难吗,考研复习范围和复习重点是什么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二节政治文化的成分和类型一、政治文化的成分作为人们主观心理世界所反映的政治取向模式,政治文化主要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三个层次构成。

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政治理论;政治意识形态则是特定政治系统试图获取其社会成员认同和支持的权威阐述系统,它构成了一个政治系统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一)政治心理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就政治心理的形成过程而言,它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它实际上反映的是现实的政治关系、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现象。

而就政治心理本身所呈现形式外观而言,它常常是一种直观的心理反映,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出现,是对政治生活的一种不系统的、未定型的感性认识。

就政治心理的内在过程来看,其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

1、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认知过程就是认知者、认知客体以及认知情境等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人们的政治认知所能达到的程度与认知主体自身的智识水平和认知结构,以及他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密切相关。

政治认知过程常常包括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阶段:政治知觉是政治主体对政治认知客体形成的整体概念;政治印象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知觉的基础上对政治认知客体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记忆;而政治认知判断则是政治主体在前两个过程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从而形成对认知对象的综合分析。

政治认知过程要求认知主体获得相应的政治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政治认同意识,所以,它是整个认知心理过程的基础,对于政治心理的发展和政治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体验和感觉,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

政治心理包括较低层次的政治情绪和较高层次的政治感情:前者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根据切身的政治实践而产生的暂时的主观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积极的、肯定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否定的;如果说政治情绪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缺乏稳定性和可控性,那么政治感情则是一种相对持续、稳定的精神活动。

政治情感是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政治心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构成的政治生活的感情纽带,也是政治动机形成的内在动力和基础。

3、政治动机。

政治动机即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标的内在动力。

政治主体的政治动机取决于主体的政治目标以及主体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对自身政治能力所做的评估。

4、政治态度。

政治态度是在以上三个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认知的重要环节。

主体政治态度的肯定与否、积极还是消极,会直接反映在主体最终的行为选择上。

作为政治心理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以上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政治心理的整个过程。

【政治心理的特性:(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自发产生的。

(2)政治心理因社会成员个体差异、社会地位和所处环境不同而不同。

(3)政治心理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意识。

(4)政治心理积淀相对稳定。

】【政治心理的基础:(1)客观基础。

指外在于政治主体的,促成其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系和条件。

这些要素可以用“社会环境”来概括。

政治心理的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关系环境、政治制度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四个层面。

(2)主观基础。

主要指政治主体自身的条件,其中主要指政治主体已经形成的心态或心理背景。

其构成包括政治主体的生物特性结构、心理结构、社会经验结构和个性倾向结构等。

】【政治心理的作用:(1)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

(2)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

(3)政治心理是政治变革的制约力量。

】(二)政治思想所谓政治思想,就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在对政治生活系统化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政治学说。

政治思想是人类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思辨的结果,它仰赖于人们丰富而深刻的政治经验和体验、广博的社会政治知识和严密的政治思维能力。

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政治心理是一种潜在的政治倾向,政治思想则是一种显性的政治文化,它以语言、文字等明确的符号体系为载体,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完整的思维框架。

政治思想主要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政治理论等要素。

1、政治理想。

政治理想是人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未来目标指向的设定。

它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重要的精神依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政治动机和政治行为。

2、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政治信仰能够赋予政治行为以特定的意义,构成了一定社会人们最重要的政治取向,是决定政治文化性质的关键因素。

社会成员政治信仰的改变必然带来政治文化本身性质的改变。

共同的政治信仰也是政治系统赖以凝聚人心、整合分歧的重要纽带。

3、政治价值观。

政治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对待政治系统、政治事件以及政治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取向。

特定时代人们的政治价值观取决于该时代人们普遍的政治心理及政治思想状况。

政治价值观决定着人们对政治制度、政治决策、政治角色等的衡量尺度和行为选择,后者将直接作用于社会的政治过程,因此,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的改变会带来政治系统的适应性调整和变迁。

4、政治理论。

政治理论是人们有关政治生活的系统性认识以及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原理体系。

它是政治思想最为直观的表述。

【政治思想的特性:(1)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

(2)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进行理性思维的产物。

(3)政治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

】【政治思想的思维结构:(1)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

(2)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

(3)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

主要体现为政治价值、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

】【(1)政治思想发展变化原因多种多样,但社会群体政治利益的发展及利益关系中的矛盾运动是根本原因。

(2)政治思想的发展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辩证过程。

(3)在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那些思想深刻,勇于创新的政治思想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政治思想的作用:(1)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

(2)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

(3)政治思想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政治思想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

】(三)政治意识形态在任何政治文化系统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个政治系统试图说服社会成员、取得后者的认同和支持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特定的权威阐述系统,是一种能够提供政治认同和引导民众政治态度的符号模型。

它构成了一个政治系统中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是由18世纪法国哲学家安东尼·特拉西首先提出的,用以指称对感觉主义者理论基础所做的系统批判和纠正研究。

后来,这一概念更多地被赋予否定性的意涵,借以描述所有夸大自身在构设和变革现世界中的重要性的观念体系。

安东尼·唐认为,意识形态就是“一切关于美好社会的文字幻象,一种建构此种社会的信仰形式”。

意识形态并不因缺少科学理论、实用策略或合理的道德哲学所具有的性质而失效。

当传统的准则失去其实际功效时,意识形态以其特有的价值观念对现实世界做出指导性的解释说明,从而为文化构建提供了明晰的范畴。

所以,在所有非传统社会中,意识形态在功能上是必不可少的。

任何政治统治不仅意味着掌握足够的强力手段,而且要使社会成员接收并认同政治系统权威的理念阐释,这种阐释能够赋予政治权威以某种“应当如此”的道德感召力和超越具体的厉害权衡的正当性。

政治权威通过社会化过程将自己所倡导的政治意识形态传递给每一位社会成员,并使其经过后者的认知过程逐步内化为他们观念结构的一部分。

具体的做法往往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公共教育机构和传媒直接的进行劝诱,亦可通过各种政治符号、权威象征以及各种社会活动间接的引导。

一种政治统治巩固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种与该统治权威结构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态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程度,所以,将自身的政治意识形态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切统治权威于政治活动中有意无意间表现出来的政治实践。

在实践中,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之间是处于一个有机的整合系统之中的,三个层面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政治文化的功能结构。

二、政治文化的类型根据主体的不同,人们将政治分化区分为精英政治文化与大众政治文化;根据政治文化的进化程度可区分为传统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与世俗化(理性的)的政治文化;此外还有传统型政治文化、道德主义政治文化以及个人主义政治文化的划分;关怀公意型政治文化和关怀私益型政治文化之分等等。

一般来说,最常见的对政治文化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按政治文化中亚文化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认同的程度划分,政治文化划分为不完整的政治文化和整合的政治文化。

不完整的政治文化是指人们对政治系统缺乏普遍的认同感,地方性忠诚超过对中央的政治忠诚。

社会团体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政府主要依靠武力来维持社会秩序和政府权威。

与不完整的政治文化正相反,整合性的政治文化则表现出比较一致的和阶层化的政治认同。

整合的政治文化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众对国家和中央政府的忠诚高于对地方或团体等次级单位的忠诚,这种认同为中央政府的合法性奠定了坚强的心理基础,对一国的政治稳定有极大的作用。

(2)政治暴力程度相对较低,并在多数情况下能够通过特定的政治程序解决冲突。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在整合的政治文化中,大多数人在政治机构、政治程序、游戏规则等方面存在着基本的共识,在各种社会团体之间也存在广泛的政治信任。

在这类国家中,政治冲突往往围绕具体政策的输入及对政治系统的要求或支持的输入问题展开,而非集中于政治系统本身是否正当的问题上。

因此,通过暴力解决冲突的可能性较低。

(3)社会团体之间能够保持相当程度的政治信任。

虽然整合的政治文化必然是多元的政治文化,但文化的各元之间并不存在极端的政治偏执病和互相敌视的现象,恰恰相反,各个社会团体往往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彼此宽容与合作并在合作中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技术。

(4)合理的和持久的政权忠诚。

在整合的政治文化中,可以发现公民对政权合法的高度认可及对政府的高度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