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一、名词解释1.国际关系答:国际关系是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重要集团间的关系,尤指当今按领土组织起来的主要的民族国家间的关系。

国际关系侧重于国家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国家间关系。

界定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全面地观察世界,既看到国家行为体,亦看到非国家行为体。

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类关系:①国家与国家的关系;②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③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2.国际政治经济学答:国际政治经济学是指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国际政治学研究,重点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理论渊源有三,即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的理论渊源,而且其本身就包含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学说,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

3.理想主义答:理想主义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产生较早的一个学派。

这一理论体系又被称为制度跨国主义,其关注点是国际规范和制度化的全球合作。

这一范式认为,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能够规范国家的行为,制止侵略,实现国际和平。

以集体安全原则来解决国家间的安全问题,是这一范式所设想的主要模式。

这种构想追求的不是权力的平衡,而是某种权力的共同体。

在这个新体系中,所有国家将在共同的事业中合作,为所有国家提供安全与正义。

理想主义者认为,国际组织即使不能提供世界政府,至少也能提供某种国际行为规范和约束。

理想主义的渊源之一是古典法学家格劳秀斯的思想。

现代理想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学说。

它的特点是强调跨国联系。

并且积极推动国际组织的建立。

理想主义对人类持乐观的观点,认为通过建立新的标准和制度,人类社会就可以得到完善和改进。

理想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时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和赫德利·布尔。

4.现实主义答: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学科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范式”,提供了有关战争状态的最强有力的解释。

现实主义谋求阐释的是世界的现实情况,而不是世界的理想情况。

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不是“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

对现实主义者来说,政治就是在一个缺少资源的世界上,群体间为了权力、声望、影响和安全而不间断地进行的斗争。

现实主义又是国际关系学科中较复杂的一个范式,因为它从来不是一个严整的单一理论体系,而是许许多多不同分支的一个集合。

在现实主义的旗号下,先后出现过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以及防御现实主义等。

现实主义学说对国际关系的看法,总结起来,有这样一些要点:①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②在这个以无政府为特征的体系中,主要的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③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④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

5.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答:新现实主义学派作为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与古典现实主义有诸多相同的假定,但同时也对古典现实主义进行了重要的修正。

新现实主义认为在重要关头,国家最终所关心的并不是权力,而是安全。

这是新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的重要修正。

新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的另一项修正是对因果关系的重新考虑。

新现实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肯尼思•华尔兹。

他的代表作是197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

这个总之,按照华尔兹的观点,尽管世界结构是无政府的,国家谋求自我保存和增加其权力不可避免,但有些时候国家会选择谈判而不是战斗,因为“合作”可以避免高代价的冲突并有利于保持和平与解决经济问题。

在华尔兹的理论中,关于“安全”的论述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这种修正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对国际现实的一种反映。

6.建构主义答:建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建构主义的古典根基可以追溯到格劳秀斯、康德、黑格尔的理论以及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著作中。

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已经涌现了三种建构主义流派:以鲁杰和克拉托奇维尔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学派。

以阿什利和沃克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学派。

以彼德森和蒂克纳为代表的女性主义学派。

这三个学派之间和内部都有着巨大的分歧,但他们都认为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大派理论没有足够重视世界政治中的行为体是社会建构而成的。

1989年,奥努弗把“建构主义”这一术语引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中。

冷战的结束加速了建构主义的兴起。

1992年,温特在《国际组织》上发表了《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利政治的社会建构》一文,质疑的目标直指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共同前提——国际无政府状态,建构主义与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开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建构主义的核心命题包括:国际体系的结构包括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认同是利益的基础,认同构成利益和行为;国际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着互为构成关系。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简称“五项原则”。

1954年4月中印两国在《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首次提出。

同年6月在中印、中缅总理的联合声明中被确认为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

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已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简答题1.列宁认为帝国主义的特征有哪些?答:(1)列宁阐述的帝国主义的五大基本特征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系统阐述了帝国主义的五大基本特征:①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造成的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②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融合所导致的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③比商品输出更为重要的资本输出。

④从经济上分割世界的资本及国际垄断同盟。

⑤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领土的瓜分和重新瓜分。

(2)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时代的三大特征列宁从对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世界革命形势的分析出发,进一步提出了。

①帝国主义战争。

即帝国主义国家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所进行的争夺霸权的战争。

“‘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政治的内容,而帝国主义政治的继续便是帝国主义战争”。

帝国主义不仅通过战争来争霸,同时也用战争来延缓资本主义的崩溃。

在列宁看来,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帝国主义战争的危险就始终不会消除。

②世界区分为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后,“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世界被区分为两大对立民族,即拥有巨额财富和雄厚军事实力的压迫民族和人数众多、处于附属地位、没有平等权利的被压迫民族。

③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曾提出,资本主义时代的出现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列宁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它的腐朽性和垂死性日益明显,并且“把跨民族联合起来的资本同跨民族的工人运动的对抗提到第一位”。

帝国主义战争、两大对立的民族和两大对立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在世界范围内的展开,就使得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成为不可避免。

2.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世界体系进行的系统阐述。

答:列宁所处的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发展和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其政治经济地位的时期,他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世界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1)垄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帝国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垄断,它不仅垄断国内市场,还要垄断国际市场,以便从世界上将一切竞争者排除,到达垄断的目的。

这种垄断组织不仅是在某个民族国家(如德国和美国)范围内的,而且已经发展到了世界范围。

垄断的形成和垄断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使得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更有组织,因而也更加残酷。

(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对世界的统治。

伴随生产的集中和垄断,银行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银行的集中和垄断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金融资本对其他一切形式的资本的优势,意味着食利者和金融寡头占统治地位,意味着少数拥有金融‘实力’的国家处于和其余一切国家不同的特殊地位。

”(3)“资本输出在形成金融资本的依附和联系的国际网络方面所起的作用”。

自由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商品输出,随着生产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资本输出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

在列宁看来,资本输出的对象国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对外投资在各国间如何分配和究竟投在什么地方的问题,而是反映了“现代帝国主义的某些一般的相互关系和联系”,即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其殖民地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相互关系特点。

资本输出的最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和国家的坚实基础……是极少数最富国家的资本主义寄生性的坚实基础”。

(4)垄断资本对世界的分割。

列宁分析了垄断资本和垄断同盟分割世界的两种形式:①资本家同盟分割世界,即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最大的垄断组织之间通过协议瓜分世界市场、制定垄断价格、控制生产规模、垄断原料来源和分配投资场所。

②列强分割世界,即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领土的瓜分。

“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即向金融资本的过渡,是同瓜分世界的斗争的尖锐化联系着的”。

列强分割世界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抢占殖民地。

3.请简述列宁分析的垄断资本和垄断同盟分割世界的几种形式?答:列宁分析了垄断资本和垄断同盟分割世界的两种形式:(1)资本家同盟分割世界,即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最大的垄断组织之间通过协议瓜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