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千佛山

千佛山

千佛山公园导游词各位朋友:你好们!首先,我对各位光临泉城济南致以最诚挚的欢迎!非常高兴能有机会陪同各位一道欣赏千佛山秀丽的美景,领略“深山藏古寺”的意蕴。

我衷心希望大家今天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当,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古语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今天我们在场的每一位游客都可以成为仁者,因为我们今天要去参观的景点就是与趵突泉,大明湖并称济南三大名胜的千佛山。

千佛山古称历山,亦名舜耕山,至今算来,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相传上古时期虞舜帝曾躬耕于历山之下,因称舜耕山,是人民祭祀舜耕的地方,每年都在搞“迁祓(fú)”仪式,借以除恶。

“迁祓”就是“迁居高处,祓除不祥”,因“迁祓”于“千佛”谐音,后人就将此山称为千佛山了;还有一种说法是隋唐时期,山东境内佛教昌盛,善男信女在山的崖壁上雕凿了许多佛像,兴建了千佛寺,所以称为千佛山。

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脉,海拔285米,占地166公顷,距离市中心2.5千米,于1959年开辟为公园,形成了少有的“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壮丽景观。

可以这么说如果泉城广场是济南的大客厅,那么重峦叠嶂的千佛山就是就是济南的一座巨大的屏风。

清代著名小说家刘鹗在他的《老残游记》中这样描写到:千佛山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副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

”形象的表现出千佛山在济南的独特地理位置。

下面我就带大家做一回画中人,看看这大画到底画了些什么……沿着千佛山路往上走,现在我们来到了千佛山公园的北门,北门为正门。

迎面看到的是气势宏伟的四柱三楼石坊,“千佛山”三个字是1922年由本寺和尚行洹书字后募立而成。

进门后,路两旁是石雕的十八罗汉,罗汉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常住人间受人供养,为佛护法,为众生造福田。

他们的本领很大,有的降龙有的伏虎,深受人们的敬仰。

他们表情各异,姿态各异,有的怒目而视,有的笑容可掬,形象生动而丰富,我们可以边走边欣赏。

这些罗汉依次为:(1)宾度罗跋罗阇(2)迦诺迦伐跟蹉、(3)迦诺跋厘堕阇、(4)苏频陀、(5)诺矩罗、(6)跋陀罗、(7)迦哩迦、(8)伐诺罗弗多罗、(9)戌博迦、(10)半托迦、(11)罗怙罗、(12)那伽犀那、(13)因揭陀、(14)伐那婆斯、(15)阿氏多、(16)注荼半托迦、(17)嘎沙鸦巴、(18)纳答密答喇。

我们面前这尊侧身卧佛像是佛祖释迦摩尼的涅槃像,(涅槃:佛家修证的最高境界。

简单地说,“涅盘”就是经过修道,能够彻底地断除烦恼,具备一切功德,超脱生死轮回,入于“不生不灭”。

)长10米,重50吨,。

正面看去,这座卧佛姿态款款,仪表雍容,胸部装有寓意祥瑞的“卐”字符号,给人以慈祥的感觉。

这座卧佛是山东省最大的卧佛,信佛的朋友可以拜拜,以祈求佛祖保佑。

好,继续往前走,我们右手边这个院子就是“观音园”,我们都知道,观音菩萨,是古代东方最有名的慈悲菩萨,正所谓“家家有弥陀,户户有观音”可以这么说,几千年来,观音信仰在我国民众中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进入园内,15米高的白衣观音菩萨立在水池中央,相貌十分亲近可亲,池周围是各种观音的化身,分别是:自在观音、送子观音、数珠观音、渡海观音、杨柳观音等26尊。

好了各位,拜完了观音菩萨咱们开始登山。

登山有东西两条盘道,东路有石阶291级,西路有石阶341 级,我们从西路上山,东路下山。

西路盘道是清道光年间一个叫乔朗斋富豪修建,当时千佛山的香火十分鼎盛,现在这条道是1952年修建的。

大家请看这座小亭子,它就是有名的唐槐亭,又叫做四面亭,它是1957年修建的。

匾额上“唐槐亭”三个字是书法家舒同题写。

这里的原址是秦琼庙,庙里供奉是唐朝大将秦琼和唐王李世明。

秦琼是山东济南人,是唐王李世民的大将军。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秦琼传说:据说当初,秦琼庙中供奉了秦琼一个雕像,但经过一夜,人们发现秦琼的雕像倒下啦,人们把它扶正,可经过一夜,雕像又倒下了,接下来的几天都是如此,人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一位长者指出,秦琼一生辅助唐王,并且忠厚耿直,现在将他独自供奉在这,却不供奉唐王,所以宁愿倒下。

于是人们又在他旁边供奉了唐王像,他的雕像才不倒下。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我们却可以从中了解秦琼的忠肝义胆,忠于职守,连死后都不忘自己的使命。

现在这个庙已经不在了,在它的原址修建了唐槐亭。

旁边的这棵唐槐,又称秦琼拴马槐。

传说秦琼很孝顺,每年都来千佛山为自己的老母亲进香,为了表达对母亲的一片孝心,上山从来不骑马,而是将马拴在这棵树上。

大家看,大家来仔细看一下这颗树,树的中心都空啦,但有一颗幼槐从中生长而出,所以,人们又叫他“母子槐”。

再往上走,我们看这座牌坊这座牌坊前面刻有“齐烟九点”四个大字,这四个苍劲挺秀的大字,是清道光年间历城县令叶圭书写的。

“齐烟九点”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梦天》诗中,他在诗中写到“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意思是说,他在梦中从天上远远高高地下望,中国辽阔的九州小的像九点烟尘(古代中国划分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这九州又总称为齐州),低处的海就像一杯水,众山就像九点轻烟漂浮在海中一样。

清朝历城县令叶圭登千佛山在此处无意间回首,恰好看到城北有9座山头(卧牛山、华山、鹊山、标山、凤凰山、北马鞍山、粟山、匡山、药山,其中华山也叫华不注山,是最高的一座)飘浮在白色的云雾中,便误以为自己发现了李贺诗中的“齐烟九点”就在济南,欣喜之余便亲自督造了这座牌坊并题词。

此后游人在此北望众山头,在烟云中若隐若现,也就信以为真,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为观看“齐烟九点”的圣地了。

大家看一下“齐烟九点坊”的背面匾额,这“仰观俯察”四个字是引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佳句来描绘这里的美景。

而且这四个大字是从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贴中勾勒放大后刻在坊匾上的。

大家在随我往上攀登,刚才我们看了齐烟九点坊,大家知道历城县令叶圭看到的九点烟是哪九点吗?传说历山(千佛山)与明湖姑娘两情相悦,但历山的父亲不同意并用铁链把历山锁了起来,并说:“你若能把这铁链挣开,从此以后我再也不管你和明湖姑娘的事。

”历山是知道父亲的犟脾气的,是个说一不二的人。

他望着粗粗的铁链子,不禁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就是九头牛一齐使劲也挣不断啊”!说到这历山和明湖姑娘是在去年的桃花会上认识的。

那天是三月三,他独自去桃花岛赶会。

赶会的人很多,一对对情人满脸喜悦地走在桃花林中。

他如醉如痴地望着,心中不尽惆怅起来。

二十多岁的了,正是情窦初开、风华正茂的时节,却还被父亲关在家里读子曾经曰过,心里很惆怅。

心乱如麻的想着,却又理不出头绪来,感到心情很压抑。

他无精打彩地地走出人群,来到一个避静的高坡上,对着远方使劲地大吼起来。

吼够了,浑身轻松了许多。

这时,从远处隐隐约约地传来悠扬的歌声。

那歌声如小溪流水,又恰似陈酒飘香,历山听得如醉如痴,歌声停了他还在愣神。

良久他才醒悟过来,清了一下嗓子对唱起来,在这一唱一和中,两人都对对方产生了好感。

从那以后他俩经常相会,憧憬着幸福的未来。

然而,固执的父亲坚决反对历山同明湖姑娘在一起,这让历山感到十分的痛苦。

历山望着那粗粗地铁链子,牙齿咬得咯咯直响。

突然,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声竭嘶底地吼叫着明湖姑娘的名字,这声音如山崩地裂、惊天动地般的在夜幕笼罩的大海上空回响。

这时狂风大作,巨浪滔天,他挥动双臂又大吼一声。

刹那,乌云滚滚,电闪雷鸣,随着一声巨响,铁链子发出一道金光断裂开来。

历山腾空跃起,呼唤着明湖姑娘的名字,乘着微微地晨曦向济南方向飞去......他俩终于结合了。

为了不忘桃花岛上的情结,他们在千佛山北麓种下了一片桃树。

所以,每到桃花盛开的季节,情人们总爱去春游,就是从那时兴起的。

秋天,当你从大明湖北岸轻轻走过,就能看到千佛山的倒影,到现在他们还形影不离。

椐说,他们生了九个孩子:大儿子华山、二儿子鹊山、三儿子马鞍山、四儿子金牛山;大女儿药山、二女儿栗山、三女儿匡山、四女儿标山、小女儿凤凰山。

不知多少年过去了,他们化成了九座秀丽的山峰,成了著名的“齐烟九点”。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云径禅关坊。

此坊也是一木质牌坊,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坊上正面刻有“云径禅关”,背面刻有“峰回路转”。

相传原字为清道光年间王观成题写,1972年维修时“云径禅关”改为现代书法家黄立孙书写,“峰回路转”改为山东省博物馆姜守迁书写,两人是济南书法高手。

“云径禅关”其含义是说,寺院高耸,云雾弥漫,风吹着清云,回绕禅门,到寺里拜佛,必须经过此坊,游人至此,已进入仙境,到达佛门净地,也就是到了大彻大悟的关键,需静静心,诚心诚意烧香拜佛。

背面“峰回路转”则是出自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借以形容此处地势峻峭,山峰曲回,道路弯转。

而在此又一语双关,暗示人们要超脱红尘,走出苦海,回头是岸。

过牌坊,迎面墙壁上嵌有乾隆御碑。

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公元1748年)游览千佛山所题的一首风光诗,题作《千佛山极目有作》,诗中主要描绘了千佛山秀丽的景色和千姿百态的石佛造像。

爬上这段台阶,我们就来到了千佛山的主体建筑——兴国禅寺。

兴国禅寺最初建于隋朝,当时被称作“千佛寺”后唐贞观年间扩建,改名为“兴国禅寺”。

大家看寺门上额嵌有已故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兴国禅寺”石刻,寺门两侧有石刻楹联,它是由清末秀才杨兆庆所写,这上联是“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下联是“经声佛号佛号唤醒苦海梦有人”这幅对联的意思是说:人世间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小人,来到兴国禅寺就会被寺中早晨的钟声和晚间的鼓声所惊醒,抛却那些名利欲望,僧人们吟诵的那些经文吧深陷人间苦海无法自拔的人唤回,从而使他们走上极乐的道路。

它是由清末秀才杨兆庆所写。

兴国禅寺分东西两院,西院的北侧有厅房三楹,厅东接走廊,廊东为殿宇三楹。

廊北墙上分别镶有赵朴初的“齐鲁青末”,董必武的游千佛山诗《古寺云千佛》和郭沫若的《俯瞰齐州九点》七绝碑刻。

大家请看这个山崖就是千佛崖,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大都集中在兴国寺后的千佛崖上。

开凿于隋开皇七年到二十年间,共9窟,计130多尊。

石窟造像源于印度,后来传入中国。

那么隋朝为什么要在千佛山上建造石窟群呢?据说,公元581年,杨坚总揽朝政,取代北周,建立隋朝,由于政策的需要,重新恢复佛教,因为他的母亲是济南历城人,为了纪念他,于是便在济南大型佛事,从而建造林石窟群。

这些佛像小的有20厘米,大的有3米多高。

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术。

大家看到千佛崖下最西侧的这一洞窟就是龙泉洞。

水深3米,面积约20平方米。

洞内刻有20余尊佛像。

也许大家会问为什么叫龙泉洞呢?因为此洞山风吹来洞口发出的声音犹如龙吼,故得此名。

乾隆的御碑上写的其下有“空洞”就是指龙泉洞。

洞中的泉水不是地下水,而是山上的渗水经石缝过滤后滴下来的。

此洞水清见底,冷气森森,每当夜深人静时,便可听到滴水的声音,如同珠落玉盘,咚咚作响,更衬托了寺院的幽静,当年僧人们就吃这里的水,所以有人称之为“神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