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总分馆平台建设方案2020年3月目录1引言 (1)1.1背景 (1)1.1.1国家政策背景 (1)1.1.2地方探索创新 (1)1.1.3数字力度加大 (2)1.2建设目标 (2)1.2.1打造特色鲜明总分管理模式 (2)1.2.2统筹各级文化馆(站)发展 (2)1.2.3加强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力度 (2)1.2.4契合本地未来规划发展特色 (3)1.2.5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制度 (3)2系统规划 (3)2.1建设原则 (3)2.2整体架构 (4)2.3平台技术路线 (5)2.3.1数据治理技术 (5)2.3.2多源异构数据实时同步技术 (5)2.3.3数据可视化技术 (6)2.3.4基于组件化开发 (7)2.3.5统一数据展现技术 (7)2.3.6移动互联网技术 (7)3建设方案 (8)3.1数据服务层 (8)3.1.1数据交换服务 (8)3.1.2数据可视化系统 (13)3.2应用支撑层 (15)I3.2.1应用中间件 (15)3.2.2数据交换 (15)3.2.3XML的Web Services (15)3.2.4全文检索 (16)3.2.5报表工具 (17)3.2.6ETL技术 (17)3.2.7统一认证管理 (17)3.2.8统一授权管理 (19)3.2.9文档服务 (21)3.2.10流程引擎 (21)3.2.11权限管理 (21)3.2.12动态表单 (22)3.3应用服务 (22)3.3.1总分馆综合业务平台 (22)3.3.2文化资源库建设 (36)3.3.3云办公平台 (39)3.4线下建设 (43)3.4.1大数据展示 (43)3.4.2文化长廊 (44)3.4.3文旅地图 (45)3.4.4文化一体机 (46)3.5安全系统建设 (47)3.5.1应用层安全 (47)3.5.2数据层安全 (49)3.5.3安全管理 (51)3.5.4总分馆平台网络安全系统建设 (53)II1引言1.1背景1.1.1国家政策背景201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
建设文化馆总分馆制,出发点是加强乡镇文化镇的建设和服务,重点是在文化馆与文化站之间实现“人员互通、设施成网、资源共享、服务联动”,目的是提高县域文化馆体系服务效能。
对于文化馆而言,可以解决文化馆系统目前存在的体系化程度不高、整体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
文化馆总分馆制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文化馆建设的新形式,是提高文化馆体系服务效能的积极实践。
建设文化馆总分馆制将实现文化馆、文化站、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等的多赢和共赢,从而,更好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2016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出台,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2016年12月29日,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
要在全国具备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地建立起上下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让广大的基层群众可以享受到更加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文化发展的均等化、标准化。
1.1.2地方探索创新2017年,张家港市首先出台地方探索文化馆总分馆的建设标准——《张家港市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标准》。
紧接着,其他地区也逐渐开始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本地区的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发展,如《四川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天津市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安徽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方案》,其中四川和天津的目标年限与国家要求一致为2020年,安徽省则将目标年限定于2018年,比国家要求年限短了整整两年。
目标年限的缩短表明各地区的建设逐渐开始迫切,也必将引起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方式的新变化。
在当前的文化馆总分馆建设中,各地区逐渐开始创新建设形式,并注重引入社会力量推动当地总分馆制建设。
如安徽省所出台的实施方案中就强调:“鼓励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机构、企业等的文化活动室及符合条件、具有资质的上网服务场所,在自愿原则下成为县级文化馆分馆、基层服务点”。
此项1规定使得社会力量可以大幅度参与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在为当地公共文化服务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对作为建设主体的文化馆提出了更高的协调和组织要求。
1.1.3数字力度加大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文化馆总分馆的建设也逐渐出现实体文化馆总分馆和数字文化馆总分馆的区分,前者主要以定点服务、人员流动为主要服务方式,后者则主要以线上服务、资源流动为主要服务方式。
在数字化的时代趋势下,文化馆总分馆也必将更多地利用数字化手段增强自身的服务效能。
2018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在成都举行,年会主题论坛“文化馆总份馆制的探索与创新”邀请国内先进建设单位分享经验,其中多家涉及到总分管理平台、网络直播培训、移动端便民服务等内容。
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强文化馆总分馆建设需要切实考虑数字化手段的可操作性,所建设内容要因地制宜符合百姓需要。
对于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来说,如何保障文化馆总馆、各文化馆分馆、各基层文化服务点、大量艺术普及辅导老师、广大人民群众等每个群体都能够利用数字化、会用数字化、爱用数字化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2建设目标1.2.1打造特色鲜明总分管理模式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需要因地制宜,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具体经济、文化、人口、位置等情况进行总体设计,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模式。
从人员派遣、艺术普及、群文共享、资源流动、服务目录、保障形式、建设内容、协作规范等多个方面入手,扎实稳妥推进,做到建有内容、用有根据、行有效果、成有收获。
1.2.2统筹各级文化馆(站)发展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对于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提升区域文化服务能力来说非常重要,需要从顶层设计上进行全面规划,保障各级文化馆(站)的协调发展。
不仅要实现总馆对各分馆的文化活动和资源配送,也要实现各乡镇分馆之间的资源和服务流通,在整体上提升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1.2.3加强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力度数字化是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利用数字化平台、微信、APP等平台建设等,建设一批成熟的、规范的数字文化资源给广大群众使用。
让文化馆(站)的服务效能通过数字化技术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吸引百姓参与加强百姓体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转型和与时俱进。
21.2.4契合本地未来规划发展特色文化是一个地区城镇规划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一方面要求地区整体规划中要考虑文化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求文化发展和特色建设要考虑该地区的未来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并且同一个地区也在日益发生新的变化。
1.2.5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制度建立健全市场引入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由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民间非营利组织、社会志愿者、公众个体共同组成的综合性服务主体,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入,不仅可以实现公共文化供给的极大丰富,也可以在当地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实现大整合、广覆盖、精配送的全民参与、全民建设、全民共享、全民获益。
2系统规划2.1建设原则(1)智能引领,深化融合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提升平台智能化应用水平,促进文化馆总、分馆的数据、服务融合,打造服务化、绿色化、智能化综合文化馆应用平台。
(2)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实现文化馆中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平台纵向贯通总、分馆资源及业务数据。
加强数据共享规范和制度建设,推动文化馆资源共享,实现社会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最大化。
(3)统一规划,整体布局坚持"五统一",一体化设计的原则。
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数据运用和统一组织实施,“五统一”基础上,进行系统和数据两个层面的整合,实现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4)先进实用,预留扩展项目建设以高起点、严要求为基准,选择先进技术和主流设备,软件设计为系统建设和行业发展预留充分的扩充能力和发展空间,保证系统和设备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3(5)信息技术安全可靠项目所有采购的软硬件设备将本着优先选用信息技术安全可靠的原则进行设备选型,核心硬件配置适当冗余,保证系统高可靠运行。
系统设计严格按照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建立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运用先进技术,全面强化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防范机制,确保平台安全。
2.2整体架构图 1项目整体架构孟州市文化馆总分馆项目建设采用分层设计理念,在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和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整体逻辑结构分为数据服务层、支撑服务、应用服务层和应用层。
(1)数据服务层,作为平台项目的神经中枢,将业务平台数据、资源库数据通过数据服务层进行汇聚、清洗、存储、挖掘、深度加工、对比处理。
数据服务层不仅为平台提供数据支撑,通过API服务接口和对接数据交换服务为第三方平台和国家公共文化云提供数据服务。
(2)应用支撑层,以专业的软件或者中间件工具、技术,为应用服务层和数据服务层中的系统提供支撑服务,主要包括消息队列、任务调度、流量监控、服务审计、日志分析、状态监控、安全管理等。
(3)应用服务层,主要包含总分馆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系列文化资源库、云办公平台三大平台系统。
(5)应用层,以PC、移动端、一体机、巨幕等为介质,为公众用户、文化馆管理用户、其他政府部门用户提供WEB端、APP、微信公众平台、一体机、巨幕等入口和通道。
42.3平台技术路线2.3.1数据治理技术数据治理是指将数据作为组织资产而展开的一系列的具体化工作,是对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数据治理体系是指从组织架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IT 应用技术、绩效考核支持等多个维度对组织的数据模型、数据架构、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生命周期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梳理、建设以及持续改进的体系。
数据治理的目标是提高数据的质量(准确性和完整性),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实现数据资源在各组织机构部门的共享;推进信息资源的整合、对接和共享,从而提升总分馆体系内文化馆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作用。
2.3.2多源异构数据实时同步技术对于分馆不同数据来源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大规模数据清洗转换技术实现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整合管理,以及现有不同数据库来源到数据实时同步和整合。
将当前存在于各类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实时同步整合到同一套分布式数据库。
这套分布式数据库对于上层而言完全透明,上层应用并不需要关注原始数据来源即可通过一套应用代码或技术体系访问实际位于不同数据库类型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