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能工程生物质能生物质能是指能够当做燃料或者工业原料,活着或刚死去的有机物。
生物质能最常见于种植植物所制造的生质燃料,或者用来生产纤维、化学制品和热能的动物或植物。
也包括以生物可降解的废弃物(Biodegradable waste)制造的燃料。
但那些已经变质成为煤炭或石油等的有机物质除外。
许多的植物都被用来生产生物质能,包括了芒草、柳枝稷、麻、玉米、杨属、柳树、甘蔗和棕榈树。
一些特定采用的植物通常都不是非常重要的终端产品,但却会影响原料的处理过程。
因为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生物质能的工业也随着水涨船高。
虽然化石燃料原本为古老的生化质能,但是因为所含的碳已经离开碳循环太久了,所以并不被认为是种生物质能。
燃烧化石燃料会排放二氧化碳至大气中。
像是一些最近刚发展出来的生物质能制造的塑胶可以在海水中降解,生产方式也和一般化石制造塑胶相同,而且相较之下生产成本还更便率不到3%。
我国地域辽阔,在地理、气候、作物种类、农村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各个地区的差异很大,所以单一技术不可能支撑一个产业。
技术的多元化是支持秸秆发电产业的基础,特别是需要国有技术的支持。
据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有关专家介绍,秸秆气化发电、秸秆直燃发电、煤与秸秆混燃发电都是可以采用的技术路线。
秸秆直燃发电是采用锅炉-蒸汽-蒸汽轮机-发电机的工艺路线,可以借鉴的相关技术比较多,而且可以采用热电联供的方式提高系统效率,其特点是规模效益明显,如发电装机容量小于1万千瓦,系统效率将明显下降。
煤-秸秆混燃技术的特点是可以对现有的小型热电厂进行改造,与新建电厂相比,投资很少。
但是首先需要解决好电厂掺烧秸秆量的计量和监督的问题。
由于每种技术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不应该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某一项技术。
关键是在选择技术路线时,必须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采用最适宜的技术。
生物质发电最大的问题是资源的收集,这在我国尤其困难。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以农户为农业生产单位,户均耕地占有面积很小,根据对我国粮食产量最大的五个省的统计,每年每户的秸秆可获得量仅为4~5吨。
以2.5万千瓦的秸秆发电厂每年消耗秸秆20万吨计,需要从近5万户农户收购,这些秸秆还是分夏秋两季提供,意味每年需要完成近10万笔秸秆收购交易,无论对收购的组织还是收集成本控制都是极大的考验。
能源转换产业的规模效益非常明显,国外秸秆发电也有向大规模发展的趋势,但是其农业生产以农场为主,每个收购合同或收购交易可以提供的秸秆数量远远超过我国。
因此,根据我国的国情,除了黑龙江、新疆等地,其他省份的秸秆发电项目规模不宜太大。
有关专家曾对收集秸秆的运输成本进行过详细的调查和测算,发现收集半径在15千米以内,其运输成本增加很少。
半径15千米可以提供的秸秆为10千米的一倍以上,所以,可在此范围内有选择性地收购,以有效地防范秸秆收购价格被恶意抬升的风险。
生物质发电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小火电。
作为生物质能产业的重要领域,生物质发电其实是一项为国家增加能源供给、保护生态环境、服务“三农”的重要措施。
我国目前已实现并网发电的4个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中,均采用的是2.5万千瓦级的发电机组。
从世界上一些生物质直燃发电比较发达的国家来看,目前也均采用的是 2.5万千瓦级或1.2万千瓦级,甚至更小容量的发电机组。
而当今世界上运行的最大的生物质直燃发电机组是英国的ELY电厂,装机也仅为3.8万千瓦。
仅从单机容量来看,各界人士会轻易地误将其视为常规小火电。
面对这样的困惑,社会各界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生物质发电项目自身的一些特点。
首先,使用燃料的不同,从根本上区分了生物发电与常规小火电的性质。
常规小火电一般都是燃烧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而且大部分小火电设备落后,生产效率很低,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
生物质发电利用可再生的植物秸秆做燃料,加之我国生物质资源非常丰富,所以未来生物质发电将会在替代能源中扮演重要角色。
其次,从环保的角度看,常规小火电属于重污染项目,燃烧煤炭所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对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
而生物质发电使用的是清洁的生物质能源,绿色无污染。
而且,收集农林废弃物来发电,还避免了农民大量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
以国能单县生物发电项目为例,2.5万千瓦的发电机组一天就能处理农林废弃物约600吨。
最后,从服务“三农”的角度看,我国的生物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农村,开发利用农村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可以缓解农村及边远地区的用能问题,显著改进农村的用能方式,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和居民生活条件。
对农林废弃物的采集、加工、运输、储存,会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开辟农业经济和县域经济新的产业。
而常规小火电就不具备这些优势。
所以,生物质能发电和一般意义上的小火电有很大区别。
有观点把大力发展生物质能产业比喻成一件“一石四矢”的好事:能源替代,环境保护,农民增收,新经济增长点。
不管是用来发电还是制酒精,一旦突破核心技术,形成产业化,对新农村建设都是一个巨大的支持对绝大多数中国农民来说,都没有听说过去年发生的两件小事,但对他们来说,这可以称得上是特大喜讯。
2006年08月28日,全球第二条千吨级纤维乙醇生产线在河南天冠集团开工建设,投产后每年可消化玉米和小麦秸秆18000吨,以6∶1的全球同行业最高转化率生产3000吨燃料酒精。
同年12月,由中节能生物质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节能生物质能公司)投资建设的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秸秆直燃发电示范项目点火运行,标志着国产化秸秆直燃发电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替代能源发展备受重视的大背景下,普通的农作物秸秆也被赋予了重大的商业意义,如今它们被冠以一个新的名字:生物质能。
早在去年8月,在北京召开全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强调指出了三点: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是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是保护环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中节能生物质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效华博士告诉《中国投资》:作为一种重要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国外很早就涉足秸秆发电的研究。
生物质直燃发电是利用生物质燃烧发电的技术,主要原料是农林废弃物、城市固体废弃物等,目前我国主要集中开发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农林生物质发电。
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对《中国投资》表示,生物质能直燃发电作为生物质综合开发应用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高效率的锅炉技术燃烧农作物秸秆、林木废弃物等可燃生物质进行发电。
自19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受到了各国关注。
以芬兰为例,芬兰本国没有化石燃料资源,因而生物质发电量占本国发电量的11%,居世界第一位。
1988年在丹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秸秆生物燃烧发电厂,如今已有130家秸秆发电厂。
靠新兴替代能源,丹麦由石油进口国一跃成为石油出口国。
目前在丹麦、荷兰、瑞典、芬兰等欧洲国家,利用植物秸秆作为燃料发电机组已有300多台,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很好。
尤其是北欧等发达国家已拥有较为成熟的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量在发达国家的电力总量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瑞典的生物质能源利用率已占其能源消费总量的16%左右。
有消息称,到2020年,西方工业国家15%的电力将来自生物质发电,而目前生物质发电只占整个电力生产的1%。
届时,西方将有1亿个家庭使用的电力来自生物质发电,生物质发电产业还将为社会提供40万个就业机会。
发展农作物秸秆直燃发电,不仅节能和环保效益显著,而且能够成为我国最大的支农产业。
有专家指出,可供直燃发电的2亿吨秸秆折合标准煤1亿吨。
以秸秆代替煤炭作为发电新能源,是我国生物质能发电领域的重要突破,是利用可再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尝试,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尽管与风电、光电等相比,生物质发电克服了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缺点,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秸秆资源和运输环节问题。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对《中国投资》表示,目前我国的秸秆产量大约是6亿吨,还田大约需要秸秆2亿吨左右,畜牧业养牛大约1亿吨,烧柴取暖和农民盖房子大约1亿多吨,可供直燃发电的秸秆资源量不足2亿吨。
建立秸秆收集网络、保证秸秆资源供应是项目实施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
与国外农场式的农作物种植模式完全不同,中国大部分家庭的种植面积很小,土地大都复耕,种植种类变化大。
这意味着,收集秸秆的难度较大,而且收集运输过程本身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经济性有待经验。
吴效华介绍说,中节能生物质能公司的试运行项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宿迁秸秆直燃发电示范项目已在当地形成了农民—贩草户—草场—秸秆电厂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即农民将秸秆销售给贩草户,贩草户将收购的草出售给草厂,草厂经过加工打包,然后运输到电厂销售。
《中国投资》在采访中了解到,前期通过政府和项目公司大力宣传,很多农民坚持低茬收割,自觉收储秸秆,集中堆放择机销售。
许多农民经纪人主动与项目公司联系,积极建立草场和收储基地,并与中节能生物质能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此外,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在燃料收、储、运方面也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合公司发展的运作模式。
李俊峰对记者说,目前在我们国家生物质能秸秆发电的技术不是问题,很早就有专家涉足研究这一领域,并且政策也非常支持,目前主要困难就是秸秆的收集和储存。
“对秸秆发电项目,我们不能太乐观,也不能太悲观,一个项目需要运行一段时间后才能看出是否可行”。
然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生物质发电55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发展目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3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
从国外情况来看,生物质发电在不同的政策激励和扶持下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目前蓬勃发展的生物质发电产业。
国外鼓励生物质发电发展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价格激励、财政补贴、减免税费等方面。
截至目前,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如日本的“阳光计划”、美国的“能源农场”、印度的“绿色能源工厂”等,都是把生物质能秸秆发电技术作为21世纪发展可再生能源战略的重点工程。
尽管国内目前还没有完全普及秸秆发电项目,不过现有的试点项目还是取得了成功。
吴效华对《中国投资》说,中节能生物质能公司宿迁秸秆直燃发电示范项目是我国投入点火运行的第一个国产秸秆直燃发电项目。
该项目一期工程占地面积200亩,总投资2.48亿元,建设规模为2台75t/h中温中压燃烧秸秆锅炉,配置1台12MW冷凝式汽轮发电机组和1台12MW 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以及相应的辅助设施。
据悉,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燃烧秸秆约17~20万吨,节约标准煤9.8万吨,外供电力13200万度,销售收入8500万元,利税1500万元,可使本地农民每年增加收入5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