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中文摘要 (1)关键词 (1)外文摘要 (1)外文关键词 (1)地理位置 (1)景区评价 (1)存在问题及对策 (2)规划立意 (2)景区布局与结构 (3)竖向设计 (4)绿化规划 (5)交通与游览路线规划设计 (5)景观分析 (6)视线分析 (6)景区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6)枫桥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摘要]“苏州城外寒山寺”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名胜区。
本设计主要是依托寒山寺及其周边的古寺、古关、古桥、古镇、古民居,用风景园林的规划予以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本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将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在满足游客领略历史文化的同时,将当代人的科研、教育、游览、启智与山水体验活动等需求结合起来,得以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美学情趣的游憩综合空间。
[关键词]小桥-流水-人家Design Of Fengqiao Scenic Area[Abstract]Han Shan Temple in Suzhou is a most famous. Through the “ancient temple”, ”ancient gate”,” ancient bridge”, ”ancient town”, ”ancient village”, the design are there things to make a unique planning. The theory of the planning to intends to melt together the nature and the culture. In the meanwhile, 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district is education tour and sightseeing.[Key Words] Xiaoqiao- Liushui- Rengjia1.地理位置枫桥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市西部,距市中心约3.5公里的古运河畔,东临寒舍别墅区、南至金门路、西至大运河、北至上塘河,自苏州设新区和吴县市撤市建区后,景区已在城区范围之内,地理位置适中,水陆交通方便。
千百年来,枫桥古镇、寒山寺一直是极具特点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在世界上也有广泛影响。
2.景区评价枫桥风景名胜区是以枫桥古镇、古刹寒山寺为主体,枫桥、江村桥铁铃关、古运河等历史文化古迹为其特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
寒山寺自古以来为吴中名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张继“枫桥夜泊”这首千古绝唱,以其钟声诗韵闻名中外,知名度极高,每年除夕,中外游人云集寺内外,聆听钟声,形成特有旅游活动。
两桥景点,横跨枫江两岸枫桥、江村桥,都是历史悠久,造型古朴雅典的名桥。
游人可乘坐画舫穿行桥洞,在河上饱览古桥、古关、古镇、古刹的清幽景色。
铁铃关景点,又称枫桥敌楼,与江枫洲隔岸相对,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为抵制倭寇而建。
平时可登高了望,古代战时可举烟报警,藏年固守。
铁铃关与枫桥相连,刚柔兼济,堪称江南绝景。
枫桥镇景点,古镇具有典型的运河水乡风貌,保持了“家家尽枕河”的景色。
镇中贩贸所集,宴饮场所酒肆茶楼众多,临街枕河,风雅舒适,不仅有各类应时佳酿名肴,而且楼馆内疏泉垒石,妆点书画,以招揽宾客。
江枫洲景点,昔日为有名的西塘,不仅为商贾之集,旧时还有法华庵、听钟桥等胜迹,曾是名人第宅和文人诗酒留连的地方。
西塘西望,则是支硎、天平诸名山。
渔隐小圃景点,原为名园遗址,袁枚等有记“园中有竹柏楼、红蕙山史、枫江草堂、吟晖亭、五砚楼等十六景,但均无遗踪留下。
现与江枫洲景区、寒山别院相连,建成为大型开放性绿地。
3.存在问题及其对策江心岛及古镇内原民房破旧,卫生条件差,缺少绿地的状况。
随着一期整治,友谊公园(渔隐小圃)绿地建设和江枫洲开发,环境质量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随着建设发展,景区临近运河主航道水质污染仍较严重,地面水质超过Ⅳ类标准,航行中的船舶噪声严重,影响景区宁静气氛。
运河两岸的沙石料装卸码头环境十分脏乱。
游人超容量问题突出,以2002年为例,寒山寺游人达140万人次,而寒山寺可供游览面积仅为0.9万平方米,平均每人只占有9.26平方米(按每年游览时间为360天,游人平均游览2小时计算),大大低于正常的容量标准。
每年元旦,中外游人,聆听钟声,最多时达2万多人,极为拥挤。
高峰和平日旅游不平衡比较严重。
环境质量较差,原江心岛和古镇内住房破旧,卫生条件极差,景区内缺少绿地,上塘河、运河部分沿岸是砂石建材装卸码头,环境脏乱、噪音严重。
景区内旅游服务及基础设施不够齐全,能够全面反映景区历史风貌的景点不多。
随着实施枫桥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应理顺游览交通和管理体制,加强景区周边环境保护,将具有显著特征的枫桥风景名胜区完整的呈现在游人面前。
4.规划立意:小桥-流水-人家苏州在游客心目中留下较为深刻印象的事物(形象感知)江南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天然河流、湖泊众多,经济开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当地民众的努力,六朝末期,江南已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
几世纪来,民众为了交通运输、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开凿许多运河、渠道,贯通天然河,形成大面积、密如蛛网的水道交通网络。
贯穿整个城镇与乡村水路,连同密布的池塘湖泊,形成特有的水乡景色。
苏州河道决定了古民居的布局——以河为界,组成许多大小不一,朝向各异的坊巷民居群落。
其间,座座石桥有机地将两岸连接,使河水畅流,街巷通达,构成河街相映,两岸相亲的水巷环境,平添了许多江南风情。
古运河是枫桥景区的五古之一,是要考虑的重点,因此结合古运河,在其两岸规划设计一组具有苏州风格的建筑群,给游人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体会,同时向游人展示这些日益为人们所淡忘的特色吴文化。
在建筑的设计中主要是对苏州古民居的一种重现以及拓展,将几种特色建筑糅合在一起。
苏州古民居大致的几种形式:一、河街平行,宅在街边,小巷迂回曲折,清流潺潺傍街流淌,沿河垂柳依依,花草诱岸,河上古桥卧波,小舟悠悠,宛如一幅“小浜别脉,旁夹路衢”的临河人家的秀丽画卷。
二、一条小河居中,两岸屋宇连绵,水栈,河埠嵌筑其中,拾级而下,可就水洗涤,可向船家选购蔬菜、鱼虾、鲜果,间有或浑朴、或精巧的廊桥横跨小河,连接两岸人家,这便是苏州著名的水巷。
三、前巷通后巷,几落几进,并围以高墙,形成封闭式的深宅院落。
此种民居,大多辟有备弄,设有天井,筑有门楼,有的庭院住宅还建有小型花园。
园林宅第,居宅豪华,花园中则巧设亭台楼阁,水池假山,花草树木交相辉映,颇有山水之趣。
苏州的街市建筑,多为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宅,下店上宅,可谓“老店旧宅相伴,小桥流水相依,古塔古桥相映,酒肆茶楼相依,吴歌丝竹相闻。
”街边鳞次栉比的茶肆酒楼,南北货铺,“列肆招牌,灿若云锦”,市场上“山海所产之珍奇,外国所通之货贝,四方往来。
然而从表格中可见,苏州最为外人所称道的典型形象已经开始消失,一些重要的吴文化在现在的苏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给游人。
苏州是传统的水乡古镇,但小桥-流水-人家却没有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被规划的有利点是枫桥、寒山寺的形象感知百分比较高,这样就有利于这些吴文化的推广。
5.景区布局与结构本景区包括入口区在内主要有十个不同的功能区,并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周围环境的制约布置这十个不同功能的活动场所。
古运河展示区主要是古运河的一个延伸,在风景区沿古运河的一侧设置了古纤道,并沿途放置了石灯,体现佛教文化气息,同时也使人联想到“渔火”,种植枫杨、红叶李和乌桕等秋景树种,使人联想到“江枫”,综合起来便能够使游人领会到“枫桥夜泊”诗篇的意境,让人们联想到渔火和古运河昔日的繁华。
古运河展示馆是在古镇恢复区,一方面是展示苏州郊区民房的素雅,同时展示从古至今的漕运文化以及古居民的生活方式。
在建筑与空间体现苏州地区传统的宜人尺度,建筑风格是枫桥大街的延续,是以反映文化、商业和旅游性质为主要特征,并具有苏州市郊朴实无华的特点。
佛教文化区是在对听钟文化的一种衍生,主要是寒山寺的一种延伸,在空间上扩展了寒山寺的听钟范围,并且展示了佛教文化,使游客能够在这里对寒山寺以及它的文化有个更深的了解。
休闲商业区则是最能体现规划理念:小桥--流水--人家的景区。
旧时枫桥一带,名人宅第,园圃亭林比户而起,文人雅士在此结社吟诗作画,文化气息浓厚。
古运河两岸规划为展示吴文化的场所。
并根据资料的记载设计了宅院绿化丰富的建筑群。
景区的绿化风格必然与寺庙园林及古典园林有所联系,在树种的选择和配置上重视植物的文化特征和历史性。
在其中不仅可以享受休闲听钟,还可以领略到苏州最具特色的吴文化。
在建筑功能上是以茶室和展厅为主的建筑群,既作为游览活动中一个休息点和赏景点,而本身又是一个被观赏的景点(远处:铁铃关广场上及敌楼和枫桥上的主要景点;近处:江村桥上主要景点,以及何山桥的主要观赏点;古运河上:与游船构成具有动感的景点)。
形式上主要传承了苏州粉墙黛瓦的经典建筑风格,一方面是展示建筑,同时展示一些那时的家具以及生活方式。
并且展现一些苏州越来越不为众人所知的吴文化,可以通过枫桥和寒山寺的在游人中及高的形象感知度来加深人们对小桥-流水-人家的更深的了解。
码头区的设置则是根据苏州近年来水上游览活动的开展而规划设计的,也是古纤道的节点的展示。
田园野趣区和生态丛林区的设置主要是让久居城市的人感受自然田园的气息,使整个景区不至于有过多人文景观而让游人同时感受风景区的自然风光。
入口区的设置中主要考虑到路线的方便性,同时入口处兼顾周围居民的游憩活动。
主要入口去为田园野趣,景区东入口的休闲园,既是枫桥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用于听钟以外,兼顾城乡居民的日常游憩活动需要,设置了青少年和儿童活动场所,是面向城市居民和广大游客的开放式休闲中心,重在园林艺术与自然情趣和相关人文的巧妙结合。
在竖向设计上进行了微地形的处理,是这个局部小园生动活泼,同时解决了靠围墙的死角问题,溪水处理曲折活泼,并结合植物、广场的设置,巧妙的契合,给广大的青少年以及儿童、老人提供了一块安逸、充满趣味的场所。
墙边大量植物的种植可以有效的阻隔一部分噪音,营造一个充满生机的空间该局部小园在植物配置上采用了较多品种的色叶树,以栽植秋景树种为主。
并大量种植香花植物,在活动场所部分考虑到了种植植物的安全性问题,树种搭配上形成活泼、欢快的气氛,满足青少年和儿童活动的需要。
在以植物造景,取得幽静的环境,突出自然野趣的同时在跌水以及广场部分都考虑到了打破单一和守旧的手法,运用了一系列的造园手法以丰富园景。
与此同时还在作为障景的是墙上作一些浮雕装饰并同时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
6.竖向设计各年不同水位年份统计表本地块竖向设计主要是结合了运河的水位而设计改造地形的,根据运河近30年的水位统计表,我们可以看到,运河最高水位达到了拉4.47m,最低水位则只有2.44m,相差了2.07m.而到运河常水位也只有2.82m,与最高水位相差也有1.6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