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 论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属于基础章节,难度不大。考试中以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为主,近几年平均分值在1分左右。 题型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单选题 1题1分 判断题 1题1分 1题1分 1题1分 合计 1题1分 1题1分 2题2分 本章教材主要变化 本章内容无实质性变化。 本章基本结构框架 第一节 财务报告目标 一、财务报告目标(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 1.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财务报告外部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二、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前提) 1.含义 会计基本假设:是指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 2.内容 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 含义: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对象,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空间范围。(给谁当会计,谁就是会计主体) 【特别提示】 ①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 ②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2)持续经营 (3)会计分期 ①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 ②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半年度、季度、月度等) 【特别提示】 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产生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4)货币计量 注意:记账本位币 三、会计基础——主要解决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的问题 (一)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权责发生制: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无论款项是否收到,均作为本期收入处理;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即使本期收到的款项也只作为预收款项处理,而不作为本期收入。 凡是本期已经发生或应当承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支付,均作为本期费用处理;凡不属于本期的费用,即使在本期支付,也不能列入本期费用。 三种情形: ①发货的同时收款 ②先发货,后收款 ③先收款,后发货 (二)收付实现制: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除此之外的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第二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共8项) 一、可靠性(强调真实)(朱镕基: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 二、相关性(强调有用)(反馈价值、预测价值) 三、可理解性(清晰明了) 四、可比性 (一)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纵向可比) 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会计政策可以变更的两种情况:自愿变更和法定变更。 (二)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横向可比)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举例】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 形式:没有所有权 实质:承租方长期占有使用 结论:当作承租方资产,不是自有,视同自有 【举例】企业在销售某商品的同时又与客户签订了售后回购协议。(以事先约定的价格) 形式:销售商品 实质:筹集资金 结论:不确认收入 六、重要性(从项目的金额和性质两方面加以判断) 七、谨慎性(不吹牛)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不应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例如:
⑤所得税会计 a.只有未来很可能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来抵扣暂时性差异时,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有条件的确认) b.除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外,只要发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就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无条件的确认) 八、及时性 【补充例题•多选题】 下列各项,体现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的有( )。 A.商品售后租回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 B.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 C.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D.材料按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 第三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 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与资产负债表有关) 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与利润表有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一、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资产的定义 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有用) 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有所有权)或者控制(没有所有权,融资租入)的资源;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特别提示】 ①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②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不能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③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中大奖) 【补充例题•单选题】下列各项中,企业应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的是( )。 A.转入“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的盘亏存货 B.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一项设备 C.存放在受托加工企业的加工物资 D.企业急需拟购买的原材料 (二)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货币计量) 其中: 结果的可能性 对应的概念区间 基本确定 95%<X<100% 很可能 50%<X≤95% 可能 5%<X≤50% 极小可能 0<X≤5% 【补充例题•判断题】(2016年)企业拥有的一项经济资源,即使没有发生实际成本或者发生的实际成本很小,但如果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也应认为符合资产能够可靠计量的确认条件。( ) 二、负债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负债的定义(打赌喝酒) 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 【特别提示】 现时义务可以是法定义务(如:合同约定、法律法规规定),也可以是推定义务(如:企业习惯的做法、公开的承诺、公开宣布的经营政策)。 例如: 某企业多年来制定有一项销售政策,即对于售出商品提供一定期限内的售后保修服务。预期为售出商品提供的保修服务属于推定义务,应当将其确认为一项负债。 借:销售费用 贷:预计负债 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现金、实物资产、提供劳务、转为资本等) 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特别提示】 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二)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并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所有者权益(净资产或股东权益)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 (二)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构成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主要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其他综合收益)、留存收益等。 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含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手写板】
其中: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特别提示】 ①利得或损失分别计入所有者权益(其他综合收益)和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②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包括: a.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额 b.现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额(有效套期部分)等 (三)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认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补充例题•判断题】(2012年)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其确认和计量主要依赖于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 【补充例题•多选题】下列关于收入与利得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收入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B.收入与利得都是经济利益的流入并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C.企业所发生的利得在会计上均计入营业外收入 D.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不是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 四、收入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收入的定义(对照“利得”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营业外收入不确认为收入); 2.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3.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二)收入的确认条件 收入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 2.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 3.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五、费用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费用的定义(对照“损失”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费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营业外支出不确认为费用); 2.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3.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二)费用的确认条件 费用的确认除符合费用的定义外,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 2.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 3.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六、利润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二)利润的来源构成(★★)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注意:判断题) (三)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补充例题•判断题】(2009年)企业发生的各项利得或损失,均应计入当期损益。( ) 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一)历史成本(实际成本):强调当时(购买时或合同金额) (二)重置成本(现行成本):强调现在 (三)可变现净值:倒推 (四)现值:强调未来 (五)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 其中: 有序交易:是指在计量日前一段时期内相关资产或负债具有惯常市场活动的交易。清算等被迫交易不属于有序交易。 1.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两点考虑: (1)应当考虑该资产或负债的特征。 相关资产或负债的特征: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对该资产或负债进行定价时考虑的特征,包括资产状况及所在位置、对资产出售或者使用的限制等。 (2)应当考虑该资产或负债是以单项还是以组合的方式进行计量。 2.假定原则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应当假定出售资产或者转移负债的有序交易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进行。不存在主要市场的,企业应当假定该交易在相关资产或负债的最有利市场进行。 其中: 主要市场:是指相关资产或负债交易量最大和交易活跃程度最高的市场。 最有利市场:是指在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后,能够以最高金额出售相关资产或者以最低金额转移相关负债的市场。 【补充例题•单选题】如果企业资产按照购买时所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则其所采用的会计计量属性为( )。 A.公允价值 B.历史成本 C.现值 D.可变现净值 【补充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业务中,通常应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是( )。 A.赊购商品形成的应付账款 B.对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C.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计价 【补充例题•判断题】(2015年)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