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城市区域热气候与风环境研究的技术手段概论
城市区域热气候与风环境研究的技术手段概论
现场观测、模型/试样试验和数值模拟。
1.1
现场观测 所谓现场观测,是在实际条件下直接测量城市
区域内部不同位置的物理参数(如风速、温湿度、污 染物浓度等),从而分析热气候与风环境时空变化 客观规律的方法。这是研究城市区域热气候和风环 境问题最本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由于观测结果不 易再现和重复,如何从大量观测数据中总结和提炼 出内在机理是采用这种方法最大的课题。现场观测 又分为固定测量和移动测量两大类(图l所示)。
模式、HOTMAC模式等。该类方法适用于对流活动 相对较弱,垂直方向运动速度较小的情况。可预测各 种复杂地形地貌条件下的风速、风向、湍动度、温湿度 以至于污染物扩散等大气物理量的分布。该类方法 一般不具备直接模拟建筑尺度的流体动力学分辨率, 在进行细密网格(1 km以下)的计算时会出现计算发 散的情况,需要通过导入地表能量收支方程和拖曳项 等城市参数化方法来考虑城市冠层的影响。 下例展示的是千米级摩天大楼动态建筑负荷研
l】O E
Il 5 E
l:0 E
I:5 E
30 E
135 E
-二0一l 0
()
10
二O
30 a
40
50
60
70
80
90
90 80 70
p 善60
量50
柱 斌40 佥 茁30 劂20
10
S.u0
iU∞
j2
LHJ
^4‘Iu
lO:uu
18:l:It’
数值模拟方法都衍生于湍流运动的基本方程,利用 系综平均等方法来描述湍流统计量的演化。但具体 的模型形式又有所差异。
[摘要]随着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的推进,城市区域热气候与风环境问题已成为建筑环境等 相关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城市区域热气候与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然后结合 自身科研经验,简要分析了主要的3类技术手段,即现场观测、模型/试样试验与数值模拟的工作原理、特点、适用性及应用时 的注意事项,对各自今后的发展方向也进行了展望,以供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或工程应用的技术人员参考。 [关键词】城市区域;热气候;风环境;技术手段 [中图分类号]TK529 [文献标识码】A
l,’_.‘--‘‘乡!{ '・'■憎p‘≮_p一一
图3积雪一大气热质传递试样试验(左)…; 透水铺装一大气热质传递试样试验(右)…3
1.3数值模拟 所谓数值模拟,是指在一些基本假定的基础上 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计算求解获得城市与建筑 环境的相关信息的方法。与现场观测、模型/试样试 验相比,该类方法的优点非常突出:计算条件易于控 制,可以重复进行运算,所需人力物力代价小。但计 算结果必须经过观测/实验验证才能证明其有效性 和可靠性。数值模拟方法又可分为大气边界层气象 模式、CFD模拟技术和城市冠层模型3种。这3种
m
左右,以反映行人活动高度,因此要注意测量不影响 公共场所的日常使用,同时考虑好仪器设备的保管 问题;最后,由于固定测点极易受到周边更大尺度大 气参数状态、下垫面分布等的影响,为捕捉到局地热
万方数据
148
建筑科学
第3l卷
度、能谱垂直分布等的相似性,这一点对获得有价值 的测试结果至为重要;另外,目前的风洞试验以流场 研究为主,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热力场和污染扩散场的相关研究实 例还比较少。
技术手段
城市热气候与风环境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
通拥堵等可能出现的局面;其次,尽量保持匀速前 进,太快太慢都会增加校正的困难;最后,测试仪器 要注意进行防辐射处理,以免受到车辆自身和周围 汽车发动机或尾气排热的影响而出现误差。该方法 一般以短期测量为主。 现场观测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更先进观测设备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如利 用卫星遥感技术来方便地获取地表温湿度信息,通 过数据传输和处理,研究较大空间尺度上与环境参 数分布∽1;利用风廓雷达、激光雷达、多普勒声雷达 等研究城市大气边界层内部大气构造"1;二是更为 价廉物美的小型气象站的建立和城市热气候与风环 境数据网络系统的建立旧1,从而能够更有效全面地 把握较大空间尺度的城市区域内热气候与风环境的 时空演变规律。 1.2模型/试样试验 所谓模型试验,将实际的城市区域按特定比例 缩小为模型后放置在大气边界层风洞(或实际室外 环境)进行测量,从而分析城市区域风场及热力场、
extreme complexity of theHnal climate author’
s
building
environment.
Firstly,
in this Then, of
paper,
on
the the
and wind environment in urban district is introduced.
in
Urban
Engineer西lg,.H口r6in‰tit“te
q厂?_c^noZo昌伊,月ar6in 150090,c,lin口)
are one
years,
the plan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green buildings and green eco—cities
万方数据
第2期
刘
京:城市区域热气候与风环境研究的技术手段概论
147
述文章了解这个领域内的最新动态‘2{o)。更可喜 的是,除传统的城市气象学、建筑环境学外,来自于 建筑、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土木工程、环境生态、城 市地理等其他学科体系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这种多 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对于从根本上认识城市区域热 气候与风环境问题机理,促进城市宜居性和可持续 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拟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学 术经验和体会,在本文中谈一谈研究城市热气候与 风环境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
第31卷第2期 2015年2月
建
筑
科
学
V01.31.No.2
BUILDING SCIENCE
Feb.2015
[文章编号】1002.8528(2015)02_0146句7
DOI:lO.13614/j.cnki.1l一1962/tu.2叭5.02.026
城市区域热气候与风环境研究的技术手段概论
刘
京(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
0
引
言
气候与风环境问题属于影响因子众多的高度非线性 的大系统问题。主要表现在:1)现象自身的高度复 杂性。城市区域热气候与风环境问题所针对的不是 单纯的自然现象规律。城市区域一方面受外部广域 的大气环境和地貌特征的影响,另一方面城市边界 层下垫面的陆面特征,如城市水泥道路、建筑群等下 垫面的感热、潜热输送及其能量、水分循环特征均与 自然状况存在很大差异。更重要的是,该问题还和 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其形成更多地体现了人类各 种社会活动的影响;2)尺度的高度多样性。城市区 域热气候与风环境问题在空间维度上涵盖了从上万 km2的城市尺度一直到以平方米计量的建筑尺度, 在时间维度上从以小时、天为单位的短期尺度到以 年、世纪为单位的长期尺度。不同尺度问交互重叠、 嵌套和相互作用,同时对象的结构、特征、动态演变 规律又不尽相同。 国内外关于城市区域热气候与风环境问题已有 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读者可通过一些精彩的综
图2摩天大楼风压风洞试验(左); 建筑群可视化风洞试验(右)
究例…1。对于这样高度的建筑,其周边大气参数特 性和普通建筑有很大区别。本研究中利用大气边界 层气象模式WRF计算得到的当地夏季中尺度范围 内流场和温度场计算结果,基于此结果作为边界条 件并与能耗动态模拟软件相结合,获得了千米级摩 天大楼的垂向建筑负荷分布(图4所示)。
[收稿日期]2015-0l-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严寒地区城市微气候调 节原理与设计方法研究”(51438005);中央高校基本科 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HIT.KlsTP.201419) 【作者简介]刘京(1972一),男,博士,教授 [联系方式]liujingh旧@163.com
试样试验(如图3所示)一般不需要风洞这样 相对比较昂贵的试验设施,但也有一些重要事项要 注意:当试验在室内环境进行时,其日射、气温与风 速的湍动特性可能与室外条件完全不同;由于试样 尺寸普遍较小,往往出现所谓“绿洲效应”,使得测 量结果和实际现场有很大区别;另外,试样试验一般 无法涉及实际现场中可能存在的大尺度水平移流造 成的传热传质过程。
1
气候和风环境的特征,本方法应以中长期测量统计 分析为主要目的。 所谓移动测量,是利用车载工具沿事先设计的 路线布置大量测点,进行沿程的大气参数测试,然后 利用该路线附近同时进行的定点测量结果进行时间 校正的方法。该方法只配备适量的交通工具,利用 较少的测量器材就可以较完整地反映出特定时间段 内较大空间尺度内各物理量的分布关系。该方法的 首要问题同样是路线和测点的选择。因为利用交通 工具,所以要同时兼顾测点本身的代表性和道路交
图1
固定测量(左);移动测量(右)
污染物扩散场特性的方法;所谓试样试验,是将不同 下垫面类型提取出小的试样,放置在室内人工环境 (或实际室外环境)中研究其与大气间热质传递规 律的方法。这类方法有助于克服实际城市条件高度 复杂性所带来的困难,加深对现象本质的认识。 进行精密的风洞试验(图2所示)要注意几个 问题:首先,目前大多数大气边界层风洞属于中小型 风洞,为保证几何相似等条件,往往要选择小缩尺比 例的模型甚至采用变态相似的方法,以避免风洞内 试验段气流因模型障碍物的阻挡而产生来流的异常 变化。但过小的缩尺比例又会造成测试仪器的安装 困难,带来较大实验误差;其次,要确定合适的尖劈 漩涡发生器及地面粗糙元,以保证来流风的湍动强
are
briefly
introduced and analyzed. Lastly,the developments of these technologies Keywords: ur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