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春天是衣食的春天,桑树涣涣,桃花灿灿,连槐树那样乡气的花,都有田间灶头的新意,野菜也是,绿汪汪的一片,像泻了的春水,不忍践踏。
乡下人当此季总是去田埂地头采来,新新鲜鲜地做了端上来,我生在城市,吃到的野菜都已经不野了,是成品,也不懂得认野菜挖野菜。
偶尔到乡间,看到有人采撷,也不管喜不喜欢吃就无端开心得不行,追着人屁股后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第一次看见薇菜时,紫色的小花乍满眼帘,忙问是什么菜,告诉我是野豌豆,余冠英译诗经将薇菜翻译成“大巢菜”。
我就根本就没把这种小菜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采薇西山”中那种雅物联系起来,也没想到这就是小雅《采薇》里吟的“薇”。
想起有人说,我们这代人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虽然刻薄,却也恰当。
薇菜也叫薇霍,不算是稀奇的东西,历来为贫者所食,伯夷和叔齐在商亡后隐居首阳山,身无一技之长,又死倔着不吃周武王送来的粮食,采薇为食终于饿死。
临死前作了一首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与嗟徂兮,命之哀矣。
”这是关于采薇最早的记录。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这是两个固执到头脑发僵的人,当年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
孤竹君死后,叔齐欲禅让伯夷,伯夷说:“这是父命啊”。
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位,也逃脱了。
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其他的儿子即位。
伯夷和叔齐联袂潇洒逃亡以后,生计很成问题,听说西伯姬昌乐于赡养老人,商议好投奔他而去。
当时西伯姬昌已死,伯夷和叔齐到了那里,正是西伯昌的儿子武王将东伐殷纣,伯夷和叔齐拉住了武王的马缰阻止,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的随从上前要杀他们,太公吕尚虑其有贤名,为怕大战前夕影响民心,就阻止说:“此义人也。
”并搀扶他们离去。
武王推翻商纣,天下归顺了周朝。
但是,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耻辱,仍坚持操守,不吃周王送来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集野菜充饥。
某一天有个周人嘲笑他们,你们不是不吃周朝的粮食么,这首阳山也是周天子的领地啊,你们吃了这山上的薇菜,难道不是周朝的粮食么?这两老小子一合计,自觉别人说的有理,惭愧得不行,于是开始绝食计划,连薇菜也不吃了,过了几天,成功饿死。
后世的读书人要么多粮食而少气节,要么多气节而少粮食。
为了粉饰或者掩饰,他们多对伯夷和叔齐的行为击节而赞,认为这是有操守的人做的事。
若是人各有志也就罢了,最可怕是中国人的操守节烈观多出于作秀的需要,前人做出种风潮,后人认为不追不好,也不管是不是真心认同就跟风。
伦理观念由此衍生,越来越稳固。
反而是那个周人好,现实而敏锐,一句话问穿了伯夷叔齐。
还有姜子牙的行事也妙,他接掌齐国的时候,胶东半岛上也有两个欲效仿伯夷叔齐的隐士,自耕自足。
人称贤人。
姜子牙就杀了他们,周王问起来,对曰,这样不为国计民生做贡献,只图保全自己虚名的人留之何用?就因为他有影响力,反而会造成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风气,不如杀了。
这才是姜尚真正的心思和观点,之前对伯夷叔齐与其说尊重,不如说是敷衍。
薇是无分贵贱的食物,就像它是野菜,一样开得动人。
采薇贵者可行,普通百姓一样可行。
说完了贤者采薇,再来言贫者采薇,《小雅》里的采薇,就是戍防战士所为,为了生计,辛苦坦然地去做,不勉强,也不作秀。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冒出芽尖。
说回家哪时回家,转眼间就到残年。
)此时薇不单是赖以生存的食物,更是一种节令更替的象征,当大巢菜紫色的花在眼底开开谢谢,归乡之期也一延再延。
为什么会背井离乡呢?而且还如此身不由己?是王命发起的征战啊,只为对抗凶蛮的玁狁。
“玁狁”二字今做猃狁,玁狁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春秋时称为狄,战国,秦汉时城称为匈奴。
历来对中原虎视眈眈,滋扰不断,大约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周懿王在位时,玁狁曾乘周王朝政治动乱和遭遇大旱灾的机会,侵扰北方边境。
民受其苦,诗人作歌:“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周王曾出兵征讨,这首诗反映的大约就是这次战争。
征夫之苦无止无休,难以言尽。
《采薇》的实质绝非人所粉饰的,赞美周王的功绩,而是一首征夫思归诗。
你听他唱:“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谁害我有家难奔,还不是为了玁狁;谁害我坐立不安,还不是为了玁狁。
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多么鲜嫩。
说回家哪时回家,心里头多么忧闷。
我心忧闷像火焚,饥难忍渴也难忍。
驻防地没有一定,哪有人捎个家信。
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又粗又老。
说回家哪时回家,小阳春十月又到。
当王差无穷无尽,哪能有片刻安身。
我的心多么痛苦,到如今谁来慰问。
)这样的想念却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流光飞逝,出征是岁暮,如今已是夏至十月。
征战必定四处转移奔波,饥渴劳碌,身体受伤是小事,关键是命在旦夕却不能通家人同音信。
当烽烟遮蔽了音信,你无从得知远方的人是否平安,牵念如藤,缠绕你咽喉不能呼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古今亦同。
ZIPPO的最初流行,就是因为它的防风功能可以帮助美国的士兵在战壕里写家书。
《采薇》可看做最早的边塞诗,唐代的岑曾是写边塞诗的强人,擅于捕捉人心细节,他写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寄语报平安。
”生死漂泊的不定,相逢友人的惊喜,欲言又止的犹疑,所有的尖锐都有了,所以一语刺破人心。
战争不值得赞美,然而为家园而战却是可以自豪的事情。
下面的两章不言思乡之情,转言当时战斗的激烈和辛苦:“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什么花开得繁盛?那都是棠棣的花。
什么车高高大大?还不是贵人的车。
兵车已经驾起,高昂昂公马四匹。
哪儿敢安然住下,一个月三次转移。
驾起了公马四匹,四匹马多么神气,贵人们坐在车上,士兵们靠它隐蔽,四匹马多么雄壮。
象牙弭鱼皮箭囊。
怎么不天天警戒?玁狁实在太猖狂。
)他在征途中,看见棠棣花开得繁盛,美景当前,忧心不减,棠棣的花再开时,未知还有没有命看到。
战争的不平不单表现在引起干戈的原因,往往是强者带有私欲的侵略。
即使是在战争的一方,不平等也是时时存在的,贵人坐在战车里,遥遥指挥。
士兵就要徒步而行,贴身肉搏。
战争为我们揭示生命冰冷的真相:人生而不等,命有贵贱。
你必须承认它是存在的,尔后再言改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该庆幸吧,他是余生,修罗劫后的那一撮艳火。
惊天彻地的屠杀后,草丛里颤颤巍巍的小兽;该高兴吧,归途遥遥毕竟有尽。
可是却应了那句近乡情更怯的话,越是急切,越觉得遥远,越是靠近,越是不敢获知真相。
昔日去时,还是柳色青青的春天,柳丝飘荡似人有眷恋之情。
今我来归,这里雪花飘零,淫雨霏霏。
春色已褪尽。
是怎样深长的思念啊,拖延了漫漫的年华,我怕,这么多年战火肆虐,当我再归时,已见不到你们那温暖如春的笑颜。
当看到谢灵运说,诗三百中最美的诗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就知道,李白的推崇没有错,谢灵运的才气是贯古绝今,笑傲江湖的。
“依依”尽杨柳之貌,精确传神到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这16个字对偶匀称,在诗经中是少见的。
以依依的杨柳来象征离别时恋恋不舍,又用雨雪交加来形容归来的凄凉。
亦景亦情的四句话既言儿女情长又暗喻战争的残酷,写景状物皆生动传神,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当然,诗人写得出也要有人品得出。
中国人面对时间总是卑微,浮生半日闲还要偷来,未若西人的坦然,时间仿佛手中的牛排可以随意切割。
在无涯的时间面前,我们都是软弱的。
多年之后,当位极人臣的恒温重回故地,看到自己手植的树已经丈余,尚且忍不住潸然泪下,感慨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一个在战场上辗转求生,回乡路上饥肠碌碌的小小士兵,他看着面目全非的家乡感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真的是杜鹃啼血哀不可闻。
如果我回来,你们已不在,那么,我活着回来,还有什么意义呢?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来打女子的主意。
男子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
可是这位单纯的、为爱所困的女子看不透他的狡猾多变,喜怒无常的本质,表示必须有人来说媒,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
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望不到男子的车驾,便担心的泪流不止;见到他的车,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
他们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一切顺利。
及至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嫁妆,嫁了过去。
这两章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
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
”(《诗经原始》)一个“痴”字。
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
《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也就是说这两章以抒情为主。
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
(《诗集传》)桑葚是甜的,斑鸠吃多了容易醉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太迷恋则易上当受骗。
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
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
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说明了女子年龄增长,容颜由盛到衰,更暗示了时光的推移。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
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
”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
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
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
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诗的第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由于她的辛苦操持。
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
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耻笑。
《诗集传》释此段云:“盖淫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
”朱熹说女主人公“淫奔”,是道学家的古板气息,我们可以嗤之以鼻;但其他的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氓》中女子的遭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以及夫权对女子的压迫。
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