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搜索“超级资源+学科”,更多超级资源免费送!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专题02 资产阶级革命热点 周年热点: 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1688年,光荣革命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1783年,美独立战争终结 1848年,欧洲革命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1878年,詹天佑考入耶鲁 1898年,戊戌变法 1898年,严复翻译出版的《天演论》 涉及考点: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权利法案》: 1、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3、意义:①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②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 (1)18 世纪前期,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2)特征:①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②内阁由下院多数党单独组成,内阁大臣必须是下院议员;下院多数党的首领为当然的内阁首相,他负责挑选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 ③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阁员对外必须全体一致,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百度文库搜索“超级资源+学科”,更多超级资源免费送!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④内阁首相的权力——手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3)作用: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2、发展完善:1832 议会改革; 2、《德意志宪法》主要内容: ①皇帝: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以及统率权; ②首相:作为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联邦议会权力大,其代表是任命的;帝国国会由普选产生,权力小。 3、特点: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封建残余重。 4、评价:(1)积极意义:①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 ②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 (2)消极影响:①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封建残余重和军国主义的传统。 ②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四、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 1、内部:德川幕府的统治危机。 2、外部:严重的民族危机 1842年,慑于中英战争的后果,日本开始对列强妥协。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培理率领军舰抵达江户湾(今东京湾),胁迫日本与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神奈川条约》)。这是日本近代对外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结束了日本闭关锁国的政策。1858年,美日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3)继美国之后,荷兰、俄国、英国和法国也强迫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4)列强的侵略将日本推倒了半殖民地的边缘,使其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 3、明治维新内容: ①通过“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消除各地藩阀势力和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②实行地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权,并使整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 ③废除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 ④撤除关卡行会,允许人民自由择业,鼓励工商,嘉奖贸易 ⑤推行教育改革,大办近代学校,引进欧美科技 ⑥进行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 百度文库搜索“超级资源+学科”,更多超级资源免费送!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⑦实行征兵制度,加强军事力量 (3)影响: ①明治维新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随着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力的不断增强,日本积极展开“修约运动”,废除了幕府时期和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实现了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的。 ③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天皇制度下仍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成为后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 五、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 1、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清政府改良政治,推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变法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地主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 区别于:中国地主官僚阶层改革: (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官僚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 ,推动清王朝中兴的一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的惨败标志这场运动的破产,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2)清政府“新政”(20世纪初):迫于内外压力决定实行君主立宪制, 1906年发布“预备仿行立宪” 谕旨,1908 年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1911 年宣布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史称“皇族内阁”。 2、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①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①成立: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创办机关报《民报》; ②纲领(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主义)。 ③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武昌起义⑴、成功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 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配合⑵、爆发: 1911年 10月10日,光复武汉三镇。⑶、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 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国纪元。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个人专权)。 百度文库搜索“超级资源+学科”,更多超级资源免费送!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②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③意义: 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A、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的统治,承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的参政议政意识,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辛亥革命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维拓展: ①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②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③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高考演练: 1.(2018年海南卷)1874年美国选举之后,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总统格兰特的许多内阁成员因此被迫辞职。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A.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 B.两党秉持不同阶级立场 C.议会开始成为权力的中心 D.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 【答案】D
2.(2017年上海卷)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各个国家路径不同。其中以军事力量完成统一,以发展重工百度文库搜索“超级资源+学科”,更多超级资源免费送!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业为重点的国家是 A.法国 B.日本 C.德国 D.俄国 【答案】C 【解析】德国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以军事力量完成统一的国家,并且德国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但是法国、日本和俄国均不是以军事力量完成统一的国家,所以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6.(2018年北京卷)明治维新前,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才有姓,19世纪70年代,为便于征兵、征税和编制户籍,明治政府规定“凡国民,必须取姓”,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推动四民平等,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B.引进西方生活方式,促进文明开化 C.实行废藩置县,强化中央集权 D.鼓励殖产兴业,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A
7. (2017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资本主义是西方近代以来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的英国,虽然人口持续增长,实际生活水平却大约提高了35%。这是史无前例的事情。经济发展固然重要,然而经济发育的社会环境、市场活动主体的自由度及其相应的道德规范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这一时期,英国社会宗教、政治观点多元,任何差错都了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但作为护国公的克伦威尔取得了足以令人称道的重大成功,推动了英国经济的真正增长。 ——摘编自候建新《资本主义起源新论》等 材料二1851年的世界博览会显示了联合王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同期英国通过议会制度改革,推动了民主化运行机制,以促进民众的和平、安全和公共福利。所有这些都表明了英国向自由主义迈进的趋势。这一趋势得益于英国社会经济、法律政治和思想观念的长期发展,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源于17、18世纪经济社会生活的思想观念发挥着超越历史时空的发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