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作为专家顾问代表团成员,我全程参加了哥本哈根气
候变化大会,亲身经历了中国代表团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
坚守我们的核心利益即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取得了尽可
能的积极成果的艰苦过程,深感我国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
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是有前瞻性的。
会议的成果《哥本哈根协议》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
责任”原则,区分了发达国家实行量化的绝对减排义务,发
展中国家实行自主的相对减排行动和公约规定下的报告制
度的不同。这种制度(公约47条)规定了发展中国家的报告和
准备采取的适应、减排行动与收到的资金帮助和技术转让挂
钩的原则;因此,协议根据发达国家的承诺,明确了到2020
年这些国家每年共提供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实行
减缓和适应行动,虽然与世界银行预计2030年发展中国家
适应与减缓的资金合计要4750亿美元相差很远,但还是表
明了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资金是解决所变化问题的重
要因素;协议同时还指出:应当在为尽量达到全球和国家排
放峰值方面开展合作,并认识到发展中国家达到排放峰值的
时间范围将更长并时刻牢记社会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是发
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这就是说《协议》承认发达国家要在
中近期以超过发展中国家排放增长的强度大幅度减少自己
的排放。这些重要的结论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展现了
发展中国家力量已经变得逐步强大,任何重大国际事务的决
策过程都不能忽视发展中国家的诉求。
从《协议》中也可以看出为了推进谈判,我们采取了灵
活态度,做了两点让步:一是首次承认了将全球温度的升幅
限制在2~C以下,并要求在公平的基础上采取行动实现上述
与科学相一致的目标;二是把提交透明信息的国家信息通报
的时间间隔缩短到两年。我不认为承认2℃阈值是发展中国
家失败的开始,我认为2℃阈值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限制
我们无期的减排行动,也可以作为现在要求发达国家中近期
大幅度减排的依据,从《协议》中保留了评估审议小岛国家
从受害者角度要求的温度升高低于1.5℃的长期目标,以及
不把2℃阈值与2050年全球排放比1990年减半挂钩看,这
种让步的效果应该主要还是提高了对发达国家中近期大幅
度减排的压力。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承诺提供自主减排效
果的透明信息是在拒绝了发达国家提出的,可能模糊有区别
责任的MRV(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要求,以确保发展中国家
主权得到新生的条件下做出的。我国已有六名专家参加过气
候公约组织的对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核查,因此,提供
透明信息,这在技术上对我们是没有困难的,与公约的要求
以及温总理在会议上宣布的“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
检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是一致的。
本次会议的最大成果是继续坚持了气候公约和协定书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经历了两周乃至两年多
的艰苦斗争而保住的。中国的外交人员和科技人员曾经为气
候公约确立这一原则,使其成为“联合国历史上对发展中国
家最为公平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某高级官
员,1998),做出了巨大且关键性的理论贡献。2000年在法
国里昂公约附属机构会议上,77国集团主席、尼日利亚环境
部长为此曾代表尼日利亚总统和尼日利亚人民向因病刚刚
去世的中国外交战士钟述孔表示崇高的敬意,并引发全场
1700多会议代表的一致默哀致敬。这在20年气候公约的谈
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在,我们有理由更加充满信心地坚
持气候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使这一原则继续
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理论基础。
支持这一理论的科学方法,包括人均排放、人均累计排
放的公平计算,以及世代的公平性计算等,可能还有若干不
足,但该理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继续得以坚持的现实说明,
这些方法是有科学基础的;实施要求发达国家大幅度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采取适当行动自
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双轨制是经过考验的、是广大发展中
国家拥护的,这也是逐步减少博弈、加强合作的基础。
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
支持下,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确实需
要建立国家有关数据支持系统。我国在联合国的支持下,曾
经编制了1994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现在正在编制2005年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其准确性对于考核2020年减缓排放的
目标十分重要。编制的基础方法是根据缔约方大会通过的指
南,基础数据一部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编制的
队伍是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落实国家关于减缓温室气体排
放的目标,并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而努力,
需要国家统计系统全面介入,承担起统计、监测和考核任务。
哥本哈根会议不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结束,为了落实
《哥本哈根协议》及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我们继续坚持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把哥本哈根会议当作新的起
点,通过有效的国际谈判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
加强对最脆弱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支持,为保护全球
气候做出我们新的努力。经过不断的努力,我们应对气候变
化的战略目标一定能达到,并继续对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
行动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林而达:全国政协常委、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
国农科院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
转载自《中国政协》杂志
本次会议的最大成果是继续坚持了气候公约和协定书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经历了两周乃至两年多
的艰苦斗争而保住的。中国的外交人员和科技人员曾经为气
候公约确立这一原则,使其成为“联合国历史上对发展中国
家最为公平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某高级官
员,1998),做出了巨大且关键性的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