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实验教学方案 组分一、
长组别组员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实验设置二、 科目 32 十二水硫酸铝钾0.0230O12HKAl(SO)242 硝酸锂0.0013LiNO3 磷酸二氢铵0.0040gPONHH442 实验编号 氯化镁 实验名称 2.26MgCl2 课时
海 洋 生 态 学 实验一 硫酸镁 人工海水盐和人工海水的配制 3.25MgSO4
2
实验二 氯化钙 叶绿素法测定海洋第一性生产力 1.15CaCl2
2
实验三 碳酸氢钠 温度对海洋动物呼吸速率影响 0.2NaHCO3
2
实验四 氯化钾 盐度对海洋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4 实验五 潮间带环境特征及生态学调查 0.72KCl
4 实验六 溴化钠 红树林生态系统环境特征及生态学调查 0.0580NaBr 4
合计 6 硼酸硅酸钠 0.0580BOH33 0.0035SiONa 18
海洋生态学实验方案 人工海水盐的配制实验一 )实验目的(1 :了解海水的组成及配置原则;A :了解海洋中元素的多样性及各种元素的含量差异;B )实验原理2( 天然海水中的化学成分较多,主要有氯化钠、氯化钾、硫酸镁和铁、锂、 碘、铝、溴、锶的盐等数十种,将这些化学物质按照一定比例,充分混合在一 起,就可以制成使用方便的人工海水盐。使用时,只要将人工海水盐按照一定 比例与水兑合,就可以配成与天然海水接近的人工海水。现在国内生产的人工 的比例进行混合,占人工 3:2:1海水盐,其中的氯化钠、硫酸镁、氯化钾是按照 中微量元素组成。国外产的人工海水 是由10% 2090%海水盐成分的 ,此外的 种微量元素组成。人工海水盐的成分越齐全,比例越合理,配置40 盐的成分由 成的人工海水越接近于天然海水,人工海水的质量也越好。 海水观赏性鱼类生活在这样的人工海水中,适应性的强弱与人工海水与天 然海水的接近程度相关。人工海水配置好坏的关键,首先是选择质量好的人工 海水盐。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人工海水盐品种较多,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 可以根据准备饲养的海水鱼类的特点进行选择。 人工海水的配置水源是自来水,将自来水晾晒一周或通过离子交换树脂过
滤。人工海水盐的兑掺数量,是按照海水的盐度来决定的。天然海水的盐度为 。人工海水的盐度略低,可以3.3%3.0--3.5%,人工海水的盐度一般控制在 3.4% ,3.0%减轻海水鱼类体表的渗透压,消除海水鱼的紧张情绪。人工海水盐度为 。-1.023 30g 盐类物质。海水比重一般为1.022即 1000g(1L)水中加入 人工海水在配置过程中不得采用金属器皿,主要使用器皿为玻璃、塑料或 小时调配好。48 非金属器皿。人工海水必须在使用前 24- )主要仪器(3 天),可共用根),分析天平(万分之一 1 台,11L 烧杯(1 个),玻璃棒( 。用),可共平(百分之一 1 台 )操作步骤(4 量) A:人工海水盐的配置(1L 化学式名称)g质量( 氯化钠26.73NaCl
将以上物质精确称量后,充分混合后,放于干燥器中备用。 :人工海水的配置B 水中,充分溶解混匀。1L 将上述配置的人工海水盐溶于 )实验任务5( 份。 每小组配置人工海水盐 1 )思考题6( :所配置的人工海水盐度、氯度和碱度各为多少?A :为什么所用自来水需要晾晒?B :为什么不能直接使用金属器皿配置人工海水?C
叶绿素法测定海洋第一性生产力 实验二 实验目的 1)( :掌握水生生态系统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A 。.B:掌握水生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的一种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2
浮游植物是海洋和湖泊食物链的始端,是水生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的指 浓度越 a a 进行光合作用的,通常水体中叶绿素标。而浮游植物是通过叶绿素 浓度和水域第一性生产力之间有 a高,其第一性生产力的能力也越大。叶绿素 定量的相关关系,一般用同化系数来表征,国内外学者通常引用其经验值 。因此,只要 3.7mg 每小时能够固定 Ch),即每 mg 叶绿素 a3.7mgC/(mg Chla 的含量,就能通过同化系数求的其第一性生产力。a 准确测定水域中叶绿素 实验材料及设备) (3 过滤设备及滤纸、丙酮、分光光度计、研钵、分光光度计、其他常规玻璃 仪器 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 (4 ,过滤; 100mlA:取水 :将滤纸上的绿色物质小心完全转移至研钵中;B 丙酮后,研磨;2ml C:加入 ;10ml:将研磨后的溶液小心转移至刻度试管中,用丙酮定容至D ;A 处的吸光值 、664、647、630nmE:分别测定叶绿素丙酮溶液在 750 浓度: 应用下式计算水样叶绿素 a )]V'/VA0.8(A-15.4(A-A)-)Chla=[11.85(A-A- 7506646306477507503;——叶绿素含量,mg/m单位:Chla ;mlV'——丙酮溶液定容量,
。LV——取过滤水量, :水生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计算:F W=R*Chla
3mgC/m W:水域第一性生产力,单位h h)Chla :同化系数,3.7mgC/(mg R )思考题(5 :一般来讲,我们应用此法测定的叶绿素浓度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A 处测定的意义。 647、630nm:简要说明分别在B 750、664、
温度对海洋动物呼吸速率影响 实验三 )实验目的1( :测定海洋生物在适温范围内的呼吸速率,分析与温度的相关关系。A :复习应用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含量。B )实验原理2( 海洋动物的新陈代谢速率直接收温度的影响,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当温 度升高时,新陈代谢速率随之加快,呼吸率(耗氧率)也相应增加。温度与生
T1)][10/(T2-表示温度每升高描述。式中物代谢速率的关系可用公式 /R Q=[R] Q 101102时的单位体重耗氧分别表示温度和、摄氏度时代谢速率的变化, T R 10T R 2112
速率。
)实验材料及设备3( 温度控制设施,其他同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动物为活的虾。 )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4 容量瓶按下表放置: 1L 只 4:A. 温度后 0 时2h 溶氧?溶氧?摄氏度 15 溶氧?溶氧?室温 只 1L 即在夜前分别取 容量瓶,灌满水,不封口,42 只放在室温下,另外 2 只放在 15 摄氏度的恒温培养箱中。实验开始时,分别取室温下和 15 摄氏度 下容量瓶各 1 只,测定其溶氧浓度。另外 2 只容量瓶,各放入虾 2 只后,立即 将瓶封住,并再次放置在相应环境中,2h 后,测定溶氧含量,并测定虾的体重。
:根据所得数据计算虾的。BQ 10(5)思考题 A:如果将低温改为 20 摄氏度,是否会影响 Q10 的值?改为 5 摄氏度呢? B:不同瓶中放入的 3 只虾有什么要求?
实验四 盐度对海洋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A:以不同盐度梯度的变化进行实验,了解海洋动物对盐度的适应能力; B:掌握判断海洋动物是广盐动物还是狭盐动物的简单方法。 (二)实验原理 盐度是海水总含盐量的度量单位,海水盐度最低可小于 0.5(河口),最好 可超过 40(红海)。受渗透压调节能力的限制,海洋生物对海水盐度的变化有 一定的适应能力,根据适应范围的大小,可分为狭盐性生物和广盐性生物。狭 盐性生物对盐度变化较为敏感,只能生活在盐度稳定的环境中;广盐性生物对 海水盐度变化有很大的适应性,能忍受海水盐度的剧烈变化,不同种类海洋生 物对盐度变化适应能力的差异由遗传所决定,不同种类,同一种类不同发育阶 段的雌雄个体适应能力也不相同。另外,水温、溶氧等因素是否处于最适宜范 围也影响海洋生物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3)实验材料及设备 海水、活虾、适于 10 只虾同时生存的容器 5 只。 (4)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 A:将甲乙丙丁 4 只容器内分别乘装下列水源: 甲——海水(盐度 35%) 乙——2 份海水+1 份清水配制的混合水(盐度约 23%) 丙——1 份海水+2 份清水配制的混合税(盐度约 12) 丁——清水 B:活虾 10 只,分别放置在上述水源中; C:24 小时后,清点各容器内虾的存活情况;计算各容器内虾的死亡率, 确定其耐受极限(死亡率=50%时的盐度)。 (5)思考题 A:根据实验所得结论,推断实验过程所使用的虾属于狭盐动物还是广盐动 物,说明依据。 B:若想更精确测定虾的耐受极限,应对实验设计进行如何改正? 潮间带环境特征及生态学调查 实验五.
)实验目的(1 :了解潮间带特有的环境特征;A :了解潮间带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B )实验原理(2 ——岩岸潮间带。p219 见《海洋生态学》教材 )调查地点3( 三亚附近潮间带。 )调查步骤4( :调查三亚沿海涨潮及落潮的时间规律;A :选择落潮(退潮)时期,对潮间带进行调查;B :落潮时期,某种生物的分布距离海岸的距离(岸上为正,水中为负)和C 海拔差。 )思考题5( 为什么海洋潮汐呈现规律性? A 不同超区的标志性物种分别是什么?B
红树林生态系统环境特征及生态学调查实验六 )实验目的(1 :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境特点;A :了解红树林植物的种类及其对特殊生境的适应能力。B )实验原理2( ——红树林沼泽。p225见《海洋生态学》教材 )调查地点3( 三亚河沿岸及入海处红树林沼泽。 )调查步骤(4 :找到适合调查的地点;A :测定红树林所处位置海水的深度、温度;B :调查红树林距离岸边不同距离处的形态;C :调查红树林植物的种类;D :调查红树林植物的繁殖特征。E )思考题5( :红树林植物为适应特殊的环境有哪些生理机制?A :为什幺要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