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课后习题-第2章 30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课后习题-第2章 30

第2章30年代电影(1932年~1937年)
1.30年代电影变革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30年代电影出现的历史背景有两方面:
(1)“九·一八”事变改变了国内的政治形势,特别是改变了人们的心理状态。

这是对创作者和观众的全面影响不仅限于思想内容,而且涉及整个电影思维方式。

(2)由于有声电影的出现等一系列技术进步和外国电影经验的大规模介绍,推动了电影艺术技巧的大幅度发展,使影片的外在形式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左翼电影运动出现起伏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
答:左翼电影运动的起伏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32年到1933年。

由于客观上“一·二八”事变爆发和主观上人民抗日热情不断高涨,左翼电影的第一个高潮出现。

但是由于主观上左翼电影工作者革命斗争和艺术经验的不足,客观上有的影片确实存在着艺术表现粗糙和革命内容激进的问题,以及国民党反动当局的镇压措施,左翼电影出现了低潮。

(2)其后左翼电影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受到了一定的压制。

客观原因在于国民党反动派施加的严酷政治压力。

主观原因在于左翼电影工作者的革命斗争经验不足,对政治斗争形势的严酷性估计不足,影片的艺术表现相对粗糙或革命内容表达得过于直露,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

(3)1935年“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以后,左翼电影运动的再一次高涨,在
客观上得益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和人民抗日要求的重新高涨。

主观上由于在前一阶段严峻形势的压力下,左翼电影工作者成长成熟了,他们开始尝试以更巧妙隐晦的题材选择、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曲折地宣传反帝抗日思想和隐约地揭示社会的黑暗。

3.中国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转变过程中声音探索有何特点?
答:中国的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的转变,起步比西方先进国家晚得多,也经历了更长得多的时间。

这使中国电影在艺术技巧探索方面表现了自己的特殊性。

(1)在最初的声音探索中,声音这个新的元素只是用来弥补默片缺乏语言手段的缺陷,如《野草闲花》、《歌女红牡丹》等,都是利用蜡盘录音发声,有声电影最初只是一种商业现象。

(2)1934年前后对有声电影艺术规律的深入探索才正式开始。

因为起步较之西方国家晚,国外初期有声片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有意识的进行解决和回避。

在中国有声电影沿着保持无声电影视觉艺术美感的路子开始发展。

(3)早期的声音探索中,人们对声音的真实感和环境展现等方面并不十分重视和强调,而把较多注意力放在声音在创作中起的作用和表现性应用方面,声音首先是被作为一种蒙太奇因素来看待的。

4.如何看待夏衍和田汉30年代的不同创作风格?
答:夏衍和田汉都是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的重要战将,他们分别代表了左翼电影运动中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

(1)30年代,夏衍的电影剧作是现实主义电影的典型代表。

夏衍拍摄的《狂流》是左翼电影运动的第一部影片。

这部影片的创作风格质朴、严谨、简洁而视觉感鲜明,特别重视环境的视觉表现。

在夏衍1933年根据茅盾的小说改编的《春蚕》中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这部影片把视觉化的细节和环境处理与蒙太奇电影思维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富于表现力的电影语言来体现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由此可见,夏衍是带有比较明显的写实倾向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都积极地涉及社会主题,以富于表现力的电影语言来体现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揭示了尖锐的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的社会现实。

(2)田汉更注重引进积极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

从20年代末期田汉的艺术思想开始转向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鲜明革命倾向的革命现实主义,但他更强调的是要反映时代前进的方向。

在他的影片中,革命现实主义实际上更多地是表现为一种精神而不是具体方法。

所以,田汉的作品中洋溢着一种充沛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情调,力图在时代和社会的尖锐冲突中直接展现主题,而不是着力于生活细节的真实描绘,因此其作品戏剧性因素强烈,富于波澜起伏。

(3)夏衍和田汉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没有优劣之分,不论是写实主义亦或是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作品,都有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拥有较高成就的作品,都是进步的左翼电影作品,在30年代的大环境下,都起到了服务社会,鼓舞民心,启发民智的重要作用。

5.30年代探索电影与民族文化传统结合方面有哪两种主要倾向?
答:30年代在探索电影与民族文化传统结合方面有两种主要倾向。

(1)对初期影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即在创作中更多贯注鲜明的进步倾向和时代精神,在注重市民观众的欣赏趣味和剧作叙事经验方面继承影戏传统的主要方面,而在技巧表现的层次上则大量吸收蒙太奇的思维方法和艺术技巧,使创作更具电影的艺术特色。

这种倾向以蔡楚生为代表,反映了30年代电影对初期影戏传统继承的基本方向。

(2)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宁静、幽远、恬淡的审美意境渗入到影片创作中来,开始涉及到靠从叙事和造型的不同方面结合的综合效果尝试电影的民族文化意蕴的表现。

这种倾向以吴永刚为代表,这比之初期影戏只重于借鉴戏曲和说唱艺术的通俗文化传统更深入了一步,代表作品是《神女》。

6.如何评价好莱坞电影经验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答:电影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外来的影响更显得重要。

在旧中国的电影市场中,好莱坞电影占着绝对的优势,它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好莱坞电影叙事和剪接技巧等经验与中国的电影创作进行了较好地结合,帮助中国电影工作者学习和掌握电影艺术表现手段和技巧,这使得影片中时空的段落感不像某些国产片那样突出,叙事的情节结构和剪接技巧都比较流畅。

(2)在有声电影的探索中,好莱坞现行探索碰到的一些问题对中国有声电影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警示作用。

(3)受好莱坞电影理念的影响,部分影片浪漫主义突出,热情有余,而深沉不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现实缺乏深刻的了解,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和现实性。

(4)30年代的中后期,无论是左翼电影还是其他商业电影中,好莱坞电影中的一套创
作方法与经验都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影片之中,成了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7.苏联电影经验对30年代电影变革的出现起了什么作用?
答:介绍苏联电影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电影工作的重要部分。

30年代,在左翼知识分子的传播下,苏联电影中的蒙太奇理论传入中国。

但由于爱森斯坦的理论介绍甚少,在中国译介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理论。

这对我国电影变革产生了如下影响:
(1)当时我党的电影工作者有目的地大力介绍了以苏联为主的外国电影的经验,这开阔了中国电影工作者的眼界,有力地提高了他们的能力,30年代中国电影的广泛探索创新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种学习和借鉴。

(2)当时的电影工作者对苏联电影的学习不仅是从苏联电影中学习了表现革命思想的经验,而且学习了蒙太奇的电影思维方法和艺术表现技巧,在那个充满冲突的时代,以冲突为核心,主张所强调的不同部分之间的组合和碰撞中产生出新的意义和力量的苏联蒙太奇理论引起了电影人极大的关注,也极大的影响了30年代的电影创作。

(3)中国影人是在中国电影传统和对好莱坞电影经验理解的基础上接受苏联的叙事蒙太奇理论的。

叙事蒙太奇的手法适应了中国影人的需求,在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中占了统治地位,成了这一时期电影的最显著特征。

总之,苏联电影经验加快了30年代电影变革的力度和速度,为开辟中国电影的中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奠定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