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的《双城记》赏析
充满魅力的卡尔顿
看过了《双城记》,最突出的印象是其情节的复杂多变与精巧,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却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如果说非要找一个出来,那应该是西德尼·卡尔顿了。总体来说,他是一个特别“带劲”的人物,这“带劲”二字怎么讲,请听我细细道来。
为爱而死
这一点是最为感人的。卡尔顿喜欢露西·曼内特小姐,但他却很好表达出来,当自己的好友斯特莱佛先生大表对露西的爱慕之情时,卡尔顿仍沉默无言,但却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对露西的爱。更为可贵的是,他知道查尔斯能给露西幸福,因而自己主动放弃,成全查尔斯和露西。他还爱屋及乌,因为喜欢露西,而帮助查尔斯,而喜欢露西的孩子。最后,当查尔斯被判处死刑的时候,卡尔顿评介自己与查尔斯相貌相似的特点,代查尔斯而死,这是多么伟大的爱,竟为这爱而放弃生命!
作者在写卡尔顿的爱时,注入了一种宗教思想。当查尔斯在有替死的想法时,他曾向其父亲墓碑上的词句:“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这话来自《圣经》,而且这句话在文中出现过不止一次。我们甚至可以感觉到,作者是在将上帝,将耶稣的品格赋予在卡尔顿身上。文中还有:“那天晚上城里的人议论起来,说他的面孔是在那儿所见到的最平静的面孔。不少的人还说他显得崇高,像个先知(句子中的“他”就是卡尔顿)”,“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我看见这一时代的邪恶和前一时代的邪恶(后者是前者的自然结果)逐渐赎去自己的罪孽,并逐渐消失”, “我看见我在他们和他们无数代后裔心里占有神圣的地位”。
这些话中的“先知”、“神圣”等词,无疑是将卡尔顿对应为基督圣徒或者一种基督精神——预知未来、爱和牺牲。
这部作品是作者1859年所作,当时作者已近不惑之年,而且也是其创作的晚期了,相信更有一种看透世事的心态。作者在文中对法国大革命的状态时持否定态度的,他更向往的是通过宗教精神来化解矛盾,以宽恕和和解来替代阶级对抗。作者的这种主张正体现在卡尔顿身上。
酒神
提到卡尔顿,就不能不说他喜欢喝酒。比如文中有这样的描写:“他俩从希拉里期到米迦勒节之间在一起灌下的酒可以浮起一艘豪华巨轮”, “还有谣言说,有人看见卡尔顿大白天醉得像只放纵的猫,歪歪倒倒地溜回寓所去”。但是我认为卡尔顿绝对不是一个酗酒的酒鬼。
尼采曾经提出过“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简单的讲,我认为酒神更接近于非理性,而日神则靠近理性。
卡尔顿就具有这样一种酒神精神,而且是超越酒神精神的。有一个这样的情节,卡尔顿与斯特莱佛晚上处理公务,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喝酒,用冷毛巾让自己保持清醒,熬夜工作而且可以看出来,他们的效率是很高的。这表现出一种类似于原始人的旺盛的生命力。
在当时的英国,查尔斯、罗瑞等人可以说处的是上流社会,他们是绅士,有礼貌,说话有分寸,办事精当圆滑。在这样的环境中冒出卡尔顿这样一个很“原始”的人,这个人就显得非常的特别,像羊群里冲出一头狼,想精美的金银饰品中的一块璞玉,而这种反差,使卡尔顿具有了很大的吸引力。
再回到我们之前说的酒神和日神,《双城记》中的双城是巴黎和伦敦,如果要给这两个城市赋予精神的话,依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伦敦应该以其相对的文明、以其理性而赋予其日神,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巴黎混乱,人们处于一种狂热甚至是癫狂的状态,已毫无理性而言,当然,巴黎应该归入酒神城市。作者对于巴黎这样一种状态是否定态度的,而对于当时伦敦那样一种状态,作者也未必完全予以认同。
卡尔顿的作用在此显示出来,卡尔顿可以说是一种在“日神”精神下成长起来的“酒
神”,这样他便同时具有两种个性,他是一种平衡,是一种酒神和日神的协调统一。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一种理想的人格。
“痞子”
在当时英国社会看来,卡尔顿是不务正业的,甚至露西也是这样认为,就连卡尔顿也自认为是个堕落之徒。“他此时此刻也明白自己是个自暴自弃的、虚弱可怜的、不得志的酒徒。”
这让我想起了很多跟卡尔顿有些类似的人物,比如魏晋时期的狂人阮籍,比如《海角七号》中的吉他手阿嘉,还有港片中很多生活在社会阴暗角落的小混混。他们被社会的主流道德所排挤,一般大众都不理解他们,甚至认为他们就是不务正业,是堕落的分子。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就想卡尔顿,表面上卡尔顿可能有些让人畏惧,或者说是冷酷,还有些颓废,然而他却有一颗一点即能沸腾的心,而且他很有能力,遇事果断,能够很好的应对一些状况。作品中有一段他与密探巴萨的斗智描写,可以反映出卡尔顿的足智多谋。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她感到那胳膊有一种鼓舞的动作,他眼里也有一种激动的表情。这不但对消了他那满不在乎的神气,而且改变了他,使他高大起来。”此时的卡尔顿在女仆普络丝眼里,俨然是一个高大的英雄。
近年来有“痞子”一词,颇为流行,我想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众生眼里,卡尔顿就是个痞子。然而我们现在对所谓的“痞子”,却并非一概否定,自从痞子蔡横空出世以来,更有很多的痞子李,痞子王涌现,大家以痞子自诩。卡尔顿就应该是这样的痞子,表面看来是个痞子,但是却如此有魅力,甚至有一些可爱,让人想起当年的张国荣还有《红高粱家族》中的我爷爷······
总起来说,仍然觉得“带劲”这个词用来形容他最为恰当。
他从酒糟中站起来,衣冠有些不整,手里拎一酒瓶,然而目光炯炯,浑身散发生命力,站起来充当爱的代言人。
《双城记》读后感
《双城记》( A Tale of Two Cities )是狄更斯后期创作的主要代表作。1859年4月起连载于由狄更斯自己创办的周刊《一年四季》(All the Year Round)上。《双城记》甫一发表,就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顾名思义,《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巴黎和伦敦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小说第一部的第一章“时代”,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了英法两国在革命爆发前动荡不安的时代风貌,充分显示出狄更斯描摹历史风云、刻画时代巨变的创作雄心。从第一部第二章起,小说的故事情节才正式展开。[1]
一、故事梗概
1757年,巴黎著名的外科医生亲眼目睹了法国贵族厄弗里蒙得侯爵兄弟为了霸占一农妇,几乎虐杀这个农妇全家的罪行,向朝廷写信告发,却反被侯爵兄弟关进巴士底狱达18年之久。其女路茜由医生的朋友劳雷先生送往英国。获释后,神智失常的医生被女儿露茜、劳雷接回伦敦。几年后,露茜有两个追求者代尔那和卡尔登,路茜与法国青年代尔那相爱。医生虽已察觉代尔那就是厄弗里蒙得侯爵的侄子,但仍同意他们结婚。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侯爵一家受惩。代尔那虽在此前早已放弃了财产和贵族头衔,但为营救管家,仍于1792年冒险前往巴黎,被捕入狱。革命者得伐石太太就是当年被厄弗里蒙得侯爵兄弟谋害的农民家庭的幸存者,她立誓复仇,将代尔那送上断头台。1793年,巴黎法庭公开审判代
尔那。在法庭上,得伐石夫妇出示了梅尼特医生在巴士底狱所写的血书。代尔那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露茜带着女儿和父亲一起去巴黎营救,未果。就在陷入绝境之时,单恋路茜又貌似代尔那的英国青年卡尔登,混入狱中救出代尔那,从容赴死。医生一家逃往英国。
二、创作手法
这部小说以对法国大革命的出色描绘而著称于世。《双城记》是部历史小说,但处理的却是现实问题。《双城记》体现了狄更斯侧重描写感受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了如实地反映法国大革命,狄更斯阅读了大量的原始材料,他创作灵感来源于从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中借鉴了小说主题,虚构了梅尼特医生的个人经历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将之穿插于18世纪末的社会变迁中,真实再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复杂的社会图景。所以关于大革命的描写才那样真实具体。另一方面,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他又对生活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变形。如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奸淫农妇、杀死农民,又把告发者关进监狱的情节。评论家指出,早在14世纪,法国贵族这样做而不受惩罚的可能性就很小,更不用说大革命爆发前的时代。这是正确的。狄更斯深切地感受到当时英国社会矛盾的尖锐、贫富的悬殊,下层群众中普遍存在着的愤懑与不满,他担心英国爆发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革命,故通过《双城记》,狄更斯试图用法国大革命的镜子反照英国社会,以此警告英国统治者要吸取教训。呼吁改良,要求缓和社会矛盾。如果不这样写,就无法达到揭露贵族阶级,说明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目的。因此他对生活的原貌作了符合自己的主观意图的改动,这种改动是成功的。
他在1854年底曾表示:“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原因: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海外战争的失利、国内偶发事件等等,变成那次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正是出于自身思想的矛盾性,狄更斯在作品中不仅反映了暴力革命所造成的“恐怖”、“混乱”局面,还将得伐石太太描摹为复仇女神的化身,要把厄弗里蒙得一家斩草除根,甚至连梅尼特医生和路茜也不放过。
三、主旨思想
小说探讨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正义性。狄更斯认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贵族阶级的腐朽、残忍、飞扬跋扈的结果,是下层人民长期仇恨的总爆发,乃大势所趋。小说不仅细致描述了法国大革命前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还揭露了法国封建贵族的骄奢淫逸与道德败坏,至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的滥施淫威,经济上的残酷压榨,更成为作家无情批判的对象。
狄更斯不赞同暴力革命,他将救世良方寄托于人道主义精神之上,希图用爱的力量感化人,消解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从狄更斯的改良主义立场和悲观主义历史观,作品中夸大了人道主义的力量。作者既肯定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又反对群众运动和革命暴力,这里明显地存在着矛盾,因为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只能通过群众的暴力革命运动才能实现。狄更斯宣扬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感化。在他看来,只要大家的道德水准提高了,人人讲究仁爱、
宽恕,社会就会美好起来。因此,他一面不厌其烦地宣传自己的道德理想,一面塑造了梅尼特、代尔那、卡尔登、露茜、劳雷等一系列道德高尚的人物,作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实际上,道德不仅是小说思想内容的基本方面,也是小说描写、评价人物、事件的出发点。
四、叙述结构
狄更斯是一位具有独特个人艺术风格的作家,文笔挥洒自如,伴有强烈的感情倾向,他的现实主义艺术也被称为“情感的现实主义”。《双城记》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尽管《双城记》故事时间跨度很长,人物关系也较为繁琐,但笔墨精雅深奥、结构简练完美、悬念重重设置叙事结构十分精妙。小说采用典型的多元整一结构,严谨有序。小说由5个叙事单元组成:1.梅尼特一家的故事,2.得伐石夫妇的故事,3.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故事,4.卡尔登的生活与献身,5.克朗丘的生活与经历。5个单元之间虽有紧密联系,但并不互相包含或隶属,而是互相独立、平行发展的,如克朗丘单元。在5个叙事单元中,它是最不重要的。但它同样有着稳定的人物:克朗丘、他的笃信宗教的妻子和好奇的儿子。其中有着比较完整的故事,既有开端、发展,也有高潮、结尾。还有自己独立的意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英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狄更斯道德感化的思想。这样,它就构成了小说中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部分。另一方面,5个单元又是整一的。它们各自独立,同时又相互联系、交叉、渗透。从结构的角度看,这种整一主要是由人物、情节和线索三种因素形成的。如情节分开来看,《双城记》的叙事单元各自具有内在自足性;而合起来看,又是互相联系的。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的作恶造成了梅尼特一家生活轨迹的变化,造成了得伐石夫妇对他们家族的复仇,而这又造成了得伐石夫妇和梅尼特一家的矛盾,并把卡尔登、克朗丘等人卷入其中。如卡尔登为了露茜的幸福,移花接木,换取了代尔那的出逃,从而把小说推向高潮。
狄更斯善于制造悬念, 成功地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和安插伏笔,小说中不仅有大的悬念,如小说开篇对梅尼特医生为何失踪18年,又因何痴呆等问题均秘而不宣。随着情节的发展,以前隐藏的矛盾冲突逐步显露,往日复杂的线索也渐次清晰。而且有不少小的悬念,如克朗丘的盗墓。在小说中,随着主要悬念的逐渐解开,过去的事件也一件件被翻起,情节一步步向前发展。特别到了代尔那再次被捕受审,得伐石太太拿出梅尼特医生当年在巴士底狱北塔105号囚室写的控诉书予以公布时,梅尼特医生被关进巴士底狱的原因与经过被彻底揭出,情节也就急转直下,最后,以卡尔登的从容就义收束全书。在小说中,作者常采用象征手法暗示某种意象或预兆,渲染气氛。小说第5章对流淌在圣安东尼区的狭窄街道上的酒的描写是著名的。酒是红的,它染红了地面,染红了前来喝酒的人的手、脸、脚,以及他们的衣服与鞋子。一个高大的戏谑家,“用手指蘸起酒浸过的污泥在墙上涂了一个大字——血”。这里的象征意味是明显的,鲜红的酒象征着鲜红的血,它暗示着法国大革命即将到来,象征着狂暴的群众运动即将开始。
五、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