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形成与培养PPT课件
田世国——当代孝子捐肾救母:38岁的田世国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 捐肾。 [颁奖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 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 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 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例类
动机与结果
谎言问题
惩罚问题
公正问题
例选
A:某孩子在无 意中打碎十五只 杯子。 B:某孩子为偷 吃而打碎一只杯 子。
A:看到一条狗 象牛一样大。 B:对母亲说老 师给了他好分 数,而事实上 没有。
A:不听父母的话就 不能骑木马。 B:不借书给不爱惜 书的人。
偷苹果慌忙逃跑,经 过一座腐朽的木桥, 桥断掉进河里。
(3)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是教育学、心
道德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稳固的倾向或特征。 稳定性 个体现象 社会道德 个体品德
※ --联系: 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区别:
(1)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2)道德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 赖于个体的存在。个体消亡了,它的品德也不复存在,但社 会道德规范却不会因此发生变化。
3.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结果。
有时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也感到应该去做,但却没有把想法 与体会转化为行动。所以道德行为表现还与道德能力、道德 勇气、道德习惯有关。
品德的培养具有多端性, 即品德心理结构的形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从
上述三种成分中的任何一种成分开始。
二、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
社会道德怎样转化为个体的品德 进行品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 研究个体品德形成规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教育的两个伟大目标
聪慧 高尚
品格与智力看得同样重要
明智的社会应该将 优雅与识字看得同样重要
美德与知识看得同样重要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 认识
道德 情感
道德 行为
品德的三种基本心理成分
1. 道德认知
邰丽华——最美的舞者: [颁奖辞]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 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 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你这朴素女子为我们 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 眼中是最美。 评委感言:她的美丽来源于心灵的品质,这美感因克 服残疾顽强地表现出来更显灿烂。她的美丽,体现着 追求光明、战胜困难的人类精神。
神圣不可侵犯
道德他律(外在)
道德自律(内在)
理性的规则—相互尊重—
(协作的关系)
实践—用规则协调关系—自我中心消失 自愿遵守规则
认识—规则是集体意志—摆脱权威
可在互惠前提下变通
平衡
研究方法:间接故事法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主义(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
强制性规则—单方面尊重—
(制约的关系)
实践—按自己愿望行动—自我中心
置规则于不顾
矛盾
认识—规则是权威的意志—权威约束
道பைடு நூலகம்认识: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知识的领会 道德信念的确立
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般而言,认识上认为合理的活动,人们从 事它的动机会强一些,而且会产生积极的情 感体验。
2.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对人的道 德需要是否得以实现所产生一种内心体验。
品德形成与培养
主要内容
1
品德的概述及其结构
2
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
3
品德培养的策略
4
矫正品德不良行为的方法
一、品德的概述及其结构
(一)品德与道德
什么是品德?什么是道德? 品德与道德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 定义 道德:由舆论力量与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社会现象 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
——《人民日报》 ,2006年3月5日
人类十个最基本的美德:同情、 责任、友谊、勤劳、勇气、坚毅、 诚实、忠诚、自律
——《美德书》
品德
感动中国人物
徐本禹——大山深处孤身支教 : 22岁的徐本禹是华中农业大 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这个自称只是源于“朴素的报恩心理” 的普通农家子弟放弃读研机会,只身来到贵州偏僻山村,孤身 支教。 [颁奖辞]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 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 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 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 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 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论 ※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认知发展论的品德理论
基本思想: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因而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道德判断能力可以看作 是一种蕴涵关系。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 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 们的认知发展中找到根据。
洪战辉——永不言弃:[颁奖辞]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 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 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变成了苦难打不倒 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仍然文弱,但精神 上他从来是强者。 评委感言:他在苦难中表现出坚强,在冷漠中执着于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