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税收-2
4、以税收的计算依据(课税标准)为标准的分类
❖从价税——按课税对象及其计税依据的价格或金额为标 准,按一定税率征收。如我国的增值税、营业税、关税。
❖ 从量税——按课税对象的重量、容积、面积、数量等采 用固定税额计征的税收。如我国的资源税、车船使用税等。
5、以税收负担是否转嫁为标准的分类
直接税 间接税
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承受能力。
--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
①税收负担的总体指标——掌握两个公式
国民生产总值税负率 =
一定时期税收总额 同时期国民生产总值
100%
宏观税率
国民收入税负率 =
一定时期税收总额 同时期国民收入
100%
②税收负担的个别指标
(2)税负的转嫁
--转嫁的条件
税负转嫁的概念
——是纳税人通过购入或卖出的商品的价格 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嫁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或一种经济现象)。
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
入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曲线,它是美国供给学 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设计的。
T
t
税收禁区
A
E
F
C
D
B
0
T
0
100% t
结论: ❖ 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税收收入。 ❖ 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以采取二种不同税 率,一般宜选用低税率。 ❖从理论上说,存在最优税率点(A点)。
法制原则
– 减免项目,如部分高新技术企业,遇自然灾害,社会 福利生产单位
– 法定扣除项目,如利息支出,计税工资,捐赠的扣除 国债利息收入的扣除
个人所得税
• 个人所得税(personal income tax)是调整征 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 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 律规范的总称。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 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 和境外取得所得的,以及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 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 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均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 人。
5
0
2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 超过475元至1,825元的部 10
分
分
3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 超过1,825元至4,375元的部 15
分
分
4 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 超过4,375元至16,375元的 20
部分
部分
5 超过20000元至40000元的 超过16,375元至31,375元的 25
--公平原则 普遍原则 平等原则
横向公平 纵向公平
(4)社会主义税收原则
*效率原则 *公平原则 *适度原则 *法治原则
税收的效率原则
——是指国家征税,要考虑两个效率。即税收的行政 效率和税收的经济效率。或国家征税要有利于资源有 效配置和经济有效运行,提高税务的行政管理效率。
税收效率——通过税收成本与税收收益的比率衡量。
❖ 种类: 财产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以全值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3 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
一、1958年以前的中国税收制度 (一)新中国税收制度 (二)1953年修正税制 二、1958-1979年的中国税收制度 (一)1958年改革工商税制和统一全国农业税制 (二)1973年全国试行工商税 三、1979-1983年中国税收制度 (一)建立涉外新税种,健全涉外税制
超过70,375元的部分
45
25 125 375 1375 3375 6375 10375 15375
2、以管理权限为标准的分类 中央税
地方税
掌握我国现行税 种的划分情况。
中央、地方共享税 3、以征收实体为标准的分类
实物税
货币税
我国02年的比例是55 分成,03、04年所得 税的分成比例是:中 央60%,地方40%。05 年对半分成,06年是 “倒四六”。
– 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纳税人取得的所得。包括销 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股息红 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接受捐赠所得和其他所得。
–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的比例税率。
– 企业应纳所得税额=当期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
公式:
税收成本
税收收益 税收收益——国家在征税过程中所获取的税收收入。
税收成本——国家在征税过程中所形成的耗费和开支。
包括征税的直接成本和税收的经济成本。
征税的直接成本——税务机关为征税而花费的行政管 理费用。如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税务机关办公 的设备、用具支出;税务机关为征收印制的各种表格、 票证、宣传资料等支出。
• 营业税 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 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 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
• 城市维护建设税 是我国为了加强城市的维护建 设,扩大和稳定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来源,对有 经营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个税种。
• 关税 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 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国所征收的税收。
主要从征税过程对纳税人以及整个 国民经济产生的正负效应来判断税 收是否有效率。
税收的经 济效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因此税收的效率包括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
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的含义——三个层次的内容 (1)第一层次指税收的负担公平——横向公平
亦指具有同样能力的人纳同样的税。 (2)第二层次指税收的经济公平——通过课税机 制建立机会平等的经济环境。 (3)第三层次是税收的社会公平——纵向公平
接上讲 4、 税收的原则
(1)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 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
(2)瓦格纳的税收四原则:
财政原则
国民经济原则
社会正义原则
税务行政原则
(3)现代资本主义税收原则
--财政原则 充裕原则 弹性原则 便利原则 节约原则
--经济(效率)原则 稳定经济运行 促进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保护税本
5 税收的负担与转嫁
(1)税收负担
--概念
——税收负担就是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个人或法 人)承受税收的水平和能力。
制约税收负担水平的因素: 经济因素—如社会经济水平、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制度。
税制因素——税率高低、税收减免、加成征收等。
非正常因素——征管水平、纳税人的守法程度等。 最终取决于国家需要的财政资金的数量
• 资源税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 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应税 数量征收的 一种税。
• 土地增值税对土地使用权转让及出售建筑 物时所产生的价格增值量征收的税种。
• 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
• 车辆购置税、车船税
• 印花税和契税
• 企业所得税
– 企业所得税是对我国内资企业和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 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 税收体系
一、税收的分类
1、以课税对象为标准,划分为:
流转课税 收益课税 财产课税 行为课税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方法,为世界各国所采用
• 增值税 是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 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 额征收的一个税种。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 额
• 消费税 是政府向消费品征收的税项,可从批发 商或零售商征收。
掌握概念、税种
6、以课征方法为标准的分类
定率税——是国家事先在税法中规定课税对
象、计税依据和税率,到期依税率计算征收的一 种课征制度。
配赋税——是国家事先对某种税规定应征的
税收总额,然后对纳税人或课税对象按一定的标 准分摊应纳税额的一种课征制度。
7、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的分类
价内税 价外税
❖ 优点——征收便利,征收费用少。 缺点——征收不普遍,不能按能力负担; 不能取得充足的财政收入。
(2)复合税制结构
❖含义 ——就是多种税同时并存,且主次有序、互相配 合,相辅相成的税收体系。 主体税种——在一个国家税制结构中占据主要地 位、起主导作用的税种。 辅助税种——在一个国家税制结构中不占据主要 地位、起辅助作用的税种。
亦指经济能力和纳税条件不同的人应纳不同 的税的税。
税收适度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 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兼顾需要与可 能,做到取之有度。适度原则则是从财政 角度对税收的量的基本规定,是税收财政 原则的根本体现。满足财政需要是税收的 直接目标和首要职能,因此,不少学者都 将满足财政需要作为税收的首要原则。
生产者谋求利润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要转嫁
价格 但 价格 销量
经营利润
转还是不转?
将税负转嫁所得与商品销售量减少的损失进行比较
税负转嫁所得>商品销售量减少的损失 税负转嫁所得<商品销售量减少的损失
转
负担一 部分
--税收转嫁的形式
①前转(顺转) 指纳税人采用提高价格的办法,把它所纳的 税向前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或消费者。 ②后转(逆转) ③混转(散转)
良好的税法(合宪、公正、可行、规范、统 一、稳定)是税收法治的前提,而税法的严格执 行和普遍遵守是税收法治的关键。
税收四原则的关系
--效率、公平、适度 、法治四原则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效率原则优先,法治原则居保证地位,没有它,则税收的 效率目标达不到,公平目标没保证,更不可能稳定、足额 取得财政收入。
税收按课税标准划分为价内税、价外税。
二、税制结构/税收体系
1、概念 ——是一个国家根据其经济条件和财政要求,分别主 次设置若干相互协调、补充的税种所组成的税制总格 局(税收体系) 。 2、种类(按税种多少分) (1)单一税制结构 ❖含义: 只有一类税或少数几个税构成的税收体系。
• 应纳个人[1]所得税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 率- 速算扣除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