螯虾与棉蝗的比较解剖(动物生物学实验)学生:郭聪颖指导教师:王茜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2013级学号:2013312016摘要:利用解剖比较的方法,观察螯虾和棉蝗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了解其在外部形态、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了解节肢动物的一般特征以及节肢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特征,从而推断其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的原因。
关键词:螯虾棉蝗解剖结构观察前言:节肢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是动物界第一大门,也是无脊椎动物中登陆取得完全成功的一门动物,同时又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螯虾是节肢动物中甲壳亚门软甲纲动物,而棉蝗则属于节肢动物六足亚门昆虫纲,两者分别是各纲中具有代表性的动物,我们可以通过代表动物鳌虾和棉蝗的解剖比较了解这两类动物的形态结构差异,并且还可以了解到节肢动物的广泛性特征和其适应陆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以螯虾(Camarus)活体与棉蝗(Chondracris resea rosea)浸制标本为实验材料1.2实验方法比较解剖法,整体到局部、外形到解剖结构,由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依次观察的方法2.结果与分析2.1螯虾与棉蝗的外形比较2.1.1螯虾的外形观察螯虾体形较大呈圆筒状,体色几近红棕色,甲壳坚厚,体表覆以丁质外骨骼,头胸甲稍侧扁,前侧缘除海螯虾科外,不与口前板愈合,侧缘也不与胸部腹甲和胸肢基部愈合。
螯虾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共分21节,头部6节,胸部8节,腹部7节,还有一尾节。
第1触角较短小,双鞭。
第2触角有较发达的鳞片。
3对颚足都具外肢。
步足全为单枝型,前3对螯状,其中第1对特别强大、坚厚,故称螯虾。
末2对步足简单、爪状。
鳃为丝状鳃。
雄虾的第5对步足基部内侧各有1雄生殖孔;雌虾的第3对步足基部内侧各有1雌生殖孔,在第4、5对步足间的腹板上有受精囊孔纵裂开口。
雄虾第1对腹肢变成管状交接器;雌虾的退化且第2对腹肢细小、外肢退化。
螯虾通常分布在水体流动、水中溶解氧含量高、透明度大,水质清新的水体中。
1.头胸部头部和胸部愈合,外被一坚硬的薄壳状头胸甲(carapace),约占体长的一半。
头胸甲前端中央向前伸出一棘状突起为额剑(rostrum)。
螯虾的额剑背腹扁平,上缘有11-14个锯齿,下缘有2-3个锯齿,上、下扁齿在两侧,头胸甲的近中间有一弧形横沟,称颈沟(cervical groove),为头部和胸部的分界线。
颈沟以后,头胸甲两侧的部分称鳃盖。
鳃盖的下方与体壁分离,形成一个腔,称鳃腔。
额剑的下方两侧有1个粗短的能活动的眼柄,其顶端着生复眼(compound eye)。
口器位于头胸部前端中央,由大颚、小颚和3对颚足组成。
2.腹部腹部较细而直,背腹扁平,分为明显的6节,各节的外骨骼可分为背面的背板、腹面的腹板及两侧下垂的侧板.第六腹节末端还有一锥形扁平的尾节,尾节无附肢,与腹部第六对附肢形成尾扇。
背面有2对短小的活动刺,腹面正中有一纵裂缝,为肛门。
听觉器(auditory organs)位于第一腹节背板的两侧,用镊子将翅略掀起,可见一半月形鼓膜状听觉器。
棉蝗共有十对气门,胸部两对,腹部八对。
腹部的第一对气门位于第一腹节听觉器前缘。
其余七对,则位于第二至第八腹节背板两侧下缘的前端。
3.附肢共有19对附肢,除第一体节和尾节无附肢外,各节均有附肢1对,头部5对,胸部8对,腹部6对,为双肢型,基本上由原肢及其上着生内肢和外肢组成。
头部共5对,2对触角、1对大颚和2对小颚。
眼柄内侧、额剑下方有1对小触角,原肢3节,末端有内外两触鞭,还包有一短小的须状腹鞭眼柄下方为1对大触角,较长,原肢2节。
外肢呈片状内肢为一细长触鞭,基节腹面有1对圆孔,为排泄器官触角腺的开口。
触角基部腹面有排泄孔;大颚非常坚硬,形成咀嚼器,分为门齿部和臼齿部,门齿部扁平,边缘有小齿,可切断食物,臼齿部的齿面圆而有小突起,可研磨食物;小鄂:第一小颚原肢2节,薄片状,内缘具有次或毛,内肢演变为小颚须,外肢退化;第2小颚原肢2节,内肢细小,外肢发达,扁平宽大叶片状,称为颚舟片,具有拨动水流、促进鳃室内水循环的功能。
胸部附肢共8对。
颚足共三对第1颚足,原肢2节,底节基部外侧具肢鳃。
外肢基部大,末端细长,内肢细小;第2颚足,原肢2节,底节具1支鳃和1足鳃,内肢发达分5节,屈指状,外肢细长;第三颚足,原肢2节,着生1足鳃,肢分3节,外肢细长。
步足共5对。
原肢2节,称为基节和底节。
内肢发达,分为座节、长节、腕节、掌节和指节5节,外肢退化。
前3对步足末端为钳状,其中第二对特别长,雄虾第1对步足特别大,具大型钳,为螯肢,是捕食和御敌的器官。
雄虾的第5对步足基部内侧各有一雄性生殖孔,雌虾的第3对步足基部内侧各有一雌性生殖孔。
腹部附肢共6对,包括5对游泳足和一对尾肢。
游泳足扁平呈片状,原肢2节,内、外肢均不分节,周缘密生刚毛。
第一附肢,外肢大,内肢很短小;第二附肢,内肢有一短棒状的内附肢,雄性在内附肢内侧有一指状突起的雄性附肢。
第三、四、五附肢形状相同,具片状的内、外肢,内肢具有内附肢。
位置为腹部第六对附肢,粗壮,内外肢均扁平宽大,不分节,与尾节构成尾扇。
雄虾第2对附肢的内肢特化为交接器。
2.1.2棉蝗的外形观察蝗虫的身体明显分成头、胸、腹三部分,体表具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
雄体长45~51mm,雌60~80mm,雄前翅长12~13mm,雌16~21mm,体黄绿色,后翅基处玫瑰色。
头顶中部、前胸背板沿中隆线及前翅臀脉域生黄色纵条纹。
后足股节内侧黄色,胫节、跗节红色。
头大,较前胸背板长度略短。
触角丝状,向后到达后足股节基部,中段一节长为宽的3.3~4倍。
前胸背板有粗瘤突,中隆线呈弧形拱起,有3条明显横沟切断中隆线。
前胸背板前缘呈角状凸出,后缘直角形凸出。
中后胸侧板生粗瘤突。
前胸腹板突为长圆锥形,向后极弯曲,顶端几达中胸腹板。
前翅发达,长达后足胫节中部,后翅与前翅近等长。
后足胫节上侧的上隆线有细齿,但无外端刺。
雄腹部末节背板中央纵裂,肛上板三角形,基半中央有纵沟。
雌肛上板亦为三角形,中央有横沟。
下生殖板后缘中央三角形突出,产卵瓣短粗。
1.头部头部为感觉和取食中心。
有三只单眼,呈黄色,1个在额的中央,2个分别在两复眼内侧上方3个单眼排成倒“品”字形;复眼则呈椭圆形,棕褐色,较大,位于头顶左右两侧,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构成;有1对触角,位于额上部两复眼内侧,细长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及鞭节组成;在头部的下位,是典型的咀嚼式口器,其中包括:1片上唇,它位于口器的最前方,与唇基相连,内壁柔软密生细毛;1对上颚,在上唇的内方,坚硬,呈褐色,内缘有齿状突起,用于切断和咀嚼食物;下颚1对,在上颚的下方,其最基部的为轴节,其次为茎节,由两部分组成(顶端的内侧有齿部分为茎节的内额叶,外侧扁平部分为茎节的外额叶),最外侧为由5节组成的下颚须。
下颚有辅助咀嚼食物的作用。
在下颚的后方,是一个愈合的结构下唇,下唇有防止食物外漏的作用。
位于上、下颚与上、下唇之间的是舌,为附着在口腔底壁的1条狭长突起,舌壁上有几丁质的刺。
舌有味觉和搅拌食物的作用。
上颚、下颚、下唇属头部附肢。
2.胸部所有的运动器官都集中在胸部。
胸部由三节组成。
分前胸、中胸和后胸。
各胸间均由背板、侧板和腹板组成。
前胸背板特别发达,呈马鞍形,中隆线明显隆起,前胸背板上有三条横沟,侧板退化为三角形骨片,位于背板下方前端,腹板较小;中后胸背板,腹板常分为若干骨片,但其侧板正常,均各有侧沟,把侧板分为前后两片。
胸部有三对足,依次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
棉蝗的后足发达,适于跳跃。
每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组成。
另外中胸和后胸各有一对翅:前翅狭长,皮革质,用来保护后翅;后翅三角形,膜质,不用时折叠在前翅的下面。
在胸部第2~3节两侧,各有一对气门。
气门是蝗虫呼吸时空气出入的门户。
3.腹部腹部由11体节组成,雌、雄蝗虫腹面的1-8节形态构造相似,在每一腹节侧板的前下方各有一对腹部气门,共十对,控制气门开闭的装置在体壁内侧。
在腹部第一对气门后方各有一个呈半月形的薄膜状结构,为鼓膜听器。
雌蝗虫腹端:第9、10两节背板较前8块背板为狭,且背板有愈合现象。
第11节背板称肛上板,呈盾形,其两侧有1对短须状的尾须,腹板称肛上板,呈三角形,在肛侧板后有1对尖形的背产卵瓣,在第8节腹板后有1对尖形的背产卵瓣。
第9、10节背板甚狭尾须较雌蝗虫为大,第9节的腹板向上翘起形成匙状的下生殖板。
2.2螯虾和棉蝗的内部结构观察2.2.1循环系统的比较1.螯虾的循环系统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循环。
心脏位于头胸部后方背面的围心窦内,为肌肉质的扁囊状。
在头胸部的后部可见到有一近方形的白色半透明囊状结构即为围心腔。
螯虾有心孔三对,背面一对,侧面两对。
从心脏向前发出一条眼动脉,二条触角动脉,二条肝动脉,向后发出一条沿肠方向到末端的腹上动脉,另一条为其基部分出的胸动脉,通至腹面达神经索下后方,分前后两支,向前的为胸下动脉,向后的为腹下动脉。
2.棉蝗的循环系统循环系统也为开放式。
在其腹部背壁内面,在正中线上隐约可见一条透明管状构造。
前段为大动脉,后段为八个略膨大的心室,心室两侧有心翼肌,心脏按节有8个略膨大的部分,为心室,每室有1对心孔。
2.2.2呼吸系统1.螯虾的呼吸系统螯虾的呼吸器官是鳃。
鳃位于胸部两侧的鳃腔内,外面有鳃盖保护。
螯虾的鳃有着生在附肢基部两侧的六对足鳃(自第二对颚足至第四对步足各2个)和着生在附肢与体壁间关节膜上的11个关节鳃(第二对颚足1个,第三对颚足至第四对步足各2个)。
每鳃中央有轴,轴中有入鳃血管和出鳃血管。
轴的左右生出许多鳃丝,其上分布鳃血管的分支,形成微血管网,以增加气体交换的表面积。
含氧较多的新鲜水流不断从鳃腔后端裂口流入,在鳃腔内进行呼吸,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流经过前方流出,水流是靠第二小颚的颚舟片以及颚足摆动而促成。
2.棉蝗的呼吸系统由气门、气管和微器官组成。
共12对气门。
各气门通出许多管状结构为气管,在内脏团背面两侧有许多膨大的气囊。
在固定材料中,部分气管被固定液浸润,成为半透明的管道。
蝗虫体内气管主要有六条粗大的纵干,各纵干间有横走的气管相连成网状,气管经多次分之后深入全身各部位。
气囊是腹部两侧器官上的一些大型的囊状结构,是由部分器官膨大而成的,可增加飞行时的通气量。
2.2.3排泄系统1.螯虾螯虾的排泄系统为一对触角腺或称绿腺,位于第二触角基部,由绿色囊状腺体(端囊)、细长的排泄管和宽大而薄壁的囊状的膀胱组成。
去除胃后,在大触角基部的内侧,可见1对扁圆形的结构,呈灰白色或暗绿色,为触角腺的端囊,绿腺内的排泄物是一种似尿酸的绿色鸟氨酸。
用镊子小心地将圆球拔出,可见腺体通1根吸管即排泄管,在基部的膨大部分为膀胱,通向触角基部内壁,开口在大触角的腹侧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