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联网产业园建设项目计划书

物联网产业园建设项目计划书

物联网产业园建设项目计划书规划设计 / 投资分析摘要说明—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制定。

加快制定传感器、仪器仪表、射频识别、多媒体采集、地理坐标定位等感知技术和设备标准。

组织制定无线传感器网络、低功耗广域网、网络虚拟化和异构网络融合等网络技术标准。

制定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管理与交换、数据分析与挖掘、服务支撑等信息处理标准。

制定物联网标识与解析、网络与信息安全、参考模型与评估测试等基础共性标准。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我国物联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与发达国家保持同步,成为全球物联网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广泛应用,培育壮大新动能成为国家战略。

当前,物联网正进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物联网领域的拓展深化有力地推动了物联网一系列终端的需求和促进新的技术水平的改造升级。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将比互联网大30倍,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美元级别的信息产业业务。

作为物联网终端的上游组件厂商,集成电路设计行业也因此受益。

假设每个物联网终端平均需要4颗芯片(通信、嵌入式系统、传感器芯片、电源芯片等),根据各类芯片单价及预测的物联网连接数,保守估计2020年我国物联网芯片市场规模将达388亿元,这将驱动整个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该物联网设备项目计划总投资14399.1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1087.9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7.00%;流动资金3311.2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3.00%。

达产年营业收入29828.00万元,总成本费用22606.12万元,税金及附加301.92万元,利润总额7221.88万元,利税总额8519.92万元,税后净利润5416.41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3103.51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50.15%,投资利税率59.17%,投资回报率37.62%,全部投资回收期4.16年,提供就业职位522个。

重视环境保护的原则。

使投资项目建设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企业安全卫生的各项法律、法规,并做到环境保护“三废”治理措施以及工程建设“三同时”的要求,使企业达到安全、整洁、文明生产的目的。

基本信息、项目建设背景、产业研究分析、建设内容、项目选址研究、土建工程方案、工艺技术说明、项目环境影响情况说明、安全保护、项目风险说明、项目节能分析、实施计划、投资计划方案、经济效益可行性、总结评价等。

第一章项目建设背景一、物联网设备项目背景分析无线传输产品可广泛应用在智能电网、公用能源计量、工业控制、智能家居和智能农业等物联网行业领域,可作为物理系统信息本地数据收集、传输的载体,实现数据的物联网化。

物联网作为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基于互联网的产业化应用和智慧化服务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重要时代特征。

物联网技术通过发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优势,与传统产业服务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的革命性转型,设计满足国家产业发展需求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将推动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与建设,实现战略信息服务产业的智慧化。

<p>物联网最为明显的特征是网络智慧化,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物物相连,提高不同行业的自动化管理水平,减少人为干预,从而极大程度地提升效率,同时降低人工带来的不稳定性。

因此,物联网在许多行业应用中将发挥巨大的潜力。

<p>例如未来通过感应设备将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数据信息化,并通过网络传输方式实现信息的采集及管理,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p>物联网领域可分为三层架构,包括应用层、网络层以及感知层。

感知层通过将物理信息的收集并处理,实现数据信息化;通过本地网络层无线或有线的方式对相应数据进行收集与传输;最终可以实现物联网系统多种智慧化应用。

<p>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业内企业的不断努力下,中国物联网产业持续良好发展势头。

技术研发取得重大进展,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化应用稳步推进。

<p>智能电网是细分行业中较早开展物联网体系建设的细分领域之一。

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在电网建设、电网安全生产管理、运行维护、信息采集、安全监控、计量及用户交互等各个方面,可以全面提高智能电网各环节的信息感知深度、广度以及密度,提高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促进“信息流、业务流、电力流的高度融合”。

其中电网终端使用侧的数据信息采集,在智能电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是实现电力行业物联网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p>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对配电变压器和终端用户的用电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系统,包括采集主站层、远程通信层、采集设备层、本地通信层和电能表层,其中本地通信采集电能终端按照系统主站预先设定的任务参数,每天上报、补报电能表的各项电能示值数据;通过远程通信将数据传输至采集主站,从而使电能数据采集系统中得到每个电力用户的抄表信息,完成电能信息采集与核对环节。

实现用电监控、推行阶梯定价、负荷管理、线损分析,最终实现自动抄表、错峰用电、用电检查(防窃电)、负荷预测和节约用电成本等功能。

<p>依托核心技术CFDA 无线自组织网本地模块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的本地信息采集领域。

目前,应用于我国智能电网用电信息本地采集通信技术主要有微功率无线通信技术、低压电力线窄带载波通信技术和RS485专线信息采集技术三种;微功率无线通信由于不受限于电网特性,可方便的对跨台区、复杂用电环境快速实施抄表方案,同时通信速率快,实时性高,方便实施远程预付费,远程拉合闸等应用,在智能电网领域愈受重视;相对于微功率无线通信技术,电力线窄带载波通信技术较早进入智能电网领域,目前在智能电网市场占据较高市场份额,但存在传输速率低、带宽不足的问题;RS485通信技术由于组网、改造和运行维护成本较高,一般采取与载波通信方式或微功率无线通信方式混合组网。

<p>随着智能电网在全国的深入推广,电力管理对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手段的要求越来越高。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作为现阶段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重点,用电侧智能化的关键设备投资受《用电需求侧管理办法》及《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电网智能化规划》等政策的刺激,近年来处于快速发展阶段<p>目前,我国物联网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在中央系列顶层设计和各地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物联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从2009年的1700亿元跃升至2015年超过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

全球物联网应用仍处于发展初期,物联网在行业领域的应用逐步广泛深入,在公共市场的应用开始显现,M2M(机器与机器通信)、车联网、智能电网是近两年全球发展较快的重点应用领域。

<p>另一方面,在存量市场,由于终端设备的使用寿命一般在5-8年,自2016年开始,正是“十二五”建设期间进行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产品设备的下一个轮换周期的开始,将带动用电信息采集行业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

如果考虑未来南网和地方电力公司的发展需求,智能电网对无线通信产品的需求空间更加广阔。

二、物联网设备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我国物联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与发达国家保持同步,成为全球物联网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广泛应用,培育壮大新动能成为国家战略。

当前,物联网正进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p>“十二五”期间我国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推广、产业协调发展和政策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p>政策环境不断完善。

加强顶层设计,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成立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协调和指导物联网产业发展。

相关部门制定和实施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加强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应用示范等工作,积极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示范区和产业基地建设。

中央财政连续四年安排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物联网被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支持范围。

各地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地方物联网发展。

<p>产业体系初步建成。

已形成包括芯片、元器件、设备、软件、系统集成、运营、应用服务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

2015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7500亿元,“十二五”年复合增长率为25%。

公众网络机器到机器(M2M)连接数突破1亿,占全球总量31%,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物联网产业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聚集发展的格局,无锡、重庆、杭州、福州等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涌现出一大批具备较强实力的物联网领军企业,互联网龙头企业成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新兴力量。

物联网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初步建成一批共性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投融资、标识解析、成果转化、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

<p>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在芯片、传感器、智能终端、中间件、架构、标准制定等领域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

光纤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高频智能卡、微波无源无线射频识别(RFID)、北斗芯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实现批量生产,物联网中间件平台、多功能便捷式智能终端研发取得突破。

一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载体已经建成并发挥良好的支撑作用。

物联网标准体系加快建立,已完成200多项物联网基础共性和重点应用国家标准立项。

我国主导完成多项物联网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明显提升。

<p>应用示范持续深化。

在工业、农业、能源、物流等行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中作用明显,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融合推动家居、健康、养老、娱乐等民生应用创新空前活跃,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设施管理、管网监测等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

物联网应用规模与水平不断提升,在智能交通、车联网、物流追溯、安全生产、医疗健康、能源管理等领域已形成一批成熟的运营服务平台和商业模式,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实现全国联网,部分物联网应用达到了千万级用户规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