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国父母教育孩子方法

各国父母教育孩子方法

各国父母教育孩子方法
教育孩子的方法(美国)
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
美国家长们认为,除营养和知识外,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尊重。

因为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和孩子讲话,美国家长
从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与孩子交流。

孩子不肯吃饭时,美国家
长从不硬逼,而是婉转地说:“你看萝卜馅饼在等着你,你不吃它,它就不高兴了。

”孩子做错了事,家长很少动辄指责孩子,而是说:“我想你不是有意的,下次就不会这样做了。

”如果孩子要换衣服,他们也很少以命令的口吻说:“穿上这件白的。

”而是以商量的口
气说:“你看穿这件白的好呢,还是穿那件黄的好?”让孩子拥有选
择的权利。

带孩子外出串门时,如果主人拿出什么东西给孩子,美
国家长不会像大多数中国家长那样,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需
要一概满足,对于主人没有主动提供的东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长一
般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出解释和说明。

比如,当孩子想要主人家珍贵
的玩物时,家长就会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东西,我们不
能因为自己的需求而不顾别人的感受,从而让孩子明白为人处事的
道理。

不少中国家长喜欢“人前教子”,常在别人面前指责、训斥
自己的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

而在美国,家长们认为这是
一种犯罪,因为对孩子当众的指责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教育孩子的方法(英国)
给孩子失败的机会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败的时候。

如果孩子还小,中国家长们就会一笑了之,抢着帮他把问题处理掉,或者干脆让孩子放弃。

英国家长却不这样认为。

麦克的儿子查理今年10岁,这个小男
孩不但会自己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里的水管、电器,就连
修汽车也能说个头头是道。

在中国,这些知识可能二十几岁的大小
伙子也未必了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岁的时候,他看到麦克正在洗碗,感到很好奇。

于是麦克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

查理马上跳进洗碗池里干
了起来。

这是在洗碗,同时也等于是在洗澡,衣服裤子全都湿了,
碗不但没有洗干净,而且还摔碎了一个。

麦克没有制止他,一直站在旁边,看着查理的一举一动。

开始,查理还在笑,慢慢地,他觉得这一点也不好玩,油污涂了满身,凉
水粘在身上……他求助似的看了看麦克,麦克把头转到了窗外……
终于,他忍不住地哭了起来。

直到这时,麦克才把他抱出来,换了
干净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边,然后,在查理的注视下,一个个地
把碗洗干净。

接着,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里。

查理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湿了一半。

第三次时,只有袖子湿了一点点。

麦克又教他怎样把碗洗干净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
来越好了。

麦克的想法很简单:“要给孩子失败的机会,面对失败,一次次改正错误,直到成功,这不只是教孩子学习并掌握能力,同时也是
教他一种人生态度。


教育孩子的方法(澳大利亚)
教给孩子生存能力
悉尼有钱人家的孩子,一般从小就被家长送去学开船,教练常常把船泊在浅滩上,船底船身难免会沾满沙子。

猫头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们清洗干净。

11岁那年,他趴在船身上,在太阳下一
天干上6个小时,整整干了一个暑假,他妈妈也不会因心疼而阻拦。

因为在她的观念里,猫头有权也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时间。

鱼生那阵
子上课时老打盹,问他原因,他自豪地说:“我每周四上午5点到
7点在我家的街区送报纸,一次可以挣14块钱!”班上其他男孩羡
慕不已。

老师建议鱼生把这个活转让给另一个男孩:“你可以只给
他12块,不用干活就可以挣两块钱。

”谁知,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为什么?我可以挣14块钱干吗只挣两块钱?”
以中国家长的心态去考虑,我们是绝不会允许这类事情发生的:让孩子到浅滩擦船,除了意外事故怎么办?为了挣14块钱上课打盹,学不好功课怎么办!而悉尼的家长们却不这样想,他们认为培养孩子
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学了多少具体知识。

悉尼的孩子们都特别能忍耐,他们从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诉家长去看医生,但不可以没完没了地报怨、呻吟,报怨是没出
息的表现。

冬天里女生们都清一色穿裙装校服,小男生则穿短裤西装。

即使是星期天,家长也不给孩子们穿厚衣服,他们仍是一副短
打扮在公园的草地上跑来跑去。

悉尼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长大后敢
做敢当,有能力,有创造力,同时还要有从小锻炼出来的、不怕寒
冷饥饿劳累的健壮的身体。

教育孩子的方法(以色列)
让孩子不断提问
都说犹太人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是不是也有一套?我
不自觉地观察利娅和拉米尔。

利娅是以色列人,因老公在美国工作,她也带着儿子拉米尔在美国生活。

那天,拉米尔从幼儿园的接送车
上回到家。

利娅就问拉米尔:“今天你提问了吗?”拉米尔连连点头。

“那么,你都问了些什么呢?”利娅继续问。

拉米尔开始复述他一天
中所提的问题:为什么树叶有红的也有绿的?为什么有的蚂蚁会有翅膀?为什么牛奶不能换你的饼干……我略数了数,这小家伙一天问了
十几个问题。

利娅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是怎么回事?”我好奇地问
利娅。

“提问啊,”利娅笑眯眯地说,“拉米尔就是个问题篓子,
总是问个不停。


随着利娅的讲述,我渐渐明白了。

原来,每个犹太人在很小的时候,几乎都会被长辈提问。

利娅小时候,她爸爸就让她每天都问别
人十个她不懂的问题。

如果没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

“这没什么,”利娅说,“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问
中长大的。


我忽然发现了我一直在探寻的秘密所在: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并不耻发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

我不由得想到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

几乎每个犹太人家长都会问孩子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房子失火,你会带什么跑出去?”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钱或贵重物品,母亲就会再问他一句:“有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告诉他:“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

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而智慧,恰恰就来自于提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