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教育思想研究
文艺影响
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 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 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 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 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 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 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 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 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 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 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 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 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 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学术影响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 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
“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
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 《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另一方
面他整理校对勘正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
事儿,特地将它写进他的《我的儿童教育观》一文,文
中这样评道:“你想,除了鲁迅先生,谁还能有这种尊 崇儿童,爱护儿童的伟大呢?”可见先生对儿童的教育 不是理论上说说就算了的,而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具 体做到。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不仅仅单单指的是培养教育儿童,更重 要的是父母和教育者们联手打破扼杀人类追求爱与自由的天性 的社会制度,为中国的未来创造一个光明的世界。而这种改造,
鲁迅致力于教育改造“国民的劣根性”,使他们最终恢 复“‘人’ 的价格”。而实施该项大业,最直接、最
彻底的莫过于从儿童入手。鲁迅认为,孩子与成人不不
同,他们年龄尚小,还没有“中了旧习惯旧思想的毒太 深”以至于“决定悟不过来”他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 指出“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预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 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 晓得五
然辞职。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参加中国革命互济会。本年,与创造社、 太阳社大部分成员就“革命文学”问题展开论争。是年开始大量搜集马 克思主义著作,并为之翻译。同时开始提倡革命美术,倡导现代木刻运 动。
民国十八年(1929年)年底,与冯雪峰多次磋商组建“中国左翼作家联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 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篇》中就提出过自 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 合的观点,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致人性于全”,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他在 书中说:“人类需要牛顿,也要莎士比亚;要康德,也要贝多芬;要达 尔文,也要伽里略;物质生活和精神养料都不可缺少。
鲁迅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 素质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堂教育与 课外活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密切结合,重
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
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他站在反 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 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
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
《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反映从 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 的面貌;它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 中国社会现实,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
《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 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 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 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作者以彻底的“
民国十四年(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
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
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4月,鲁迅作《死 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8月,《彷徨》
出版,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12月辞职。
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1日,赴黄埔军校发表演讲《革命时代的文 学》,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29日,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
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从这个角度来看,鲁迅与
自梁启超以降的推动中国现代化的知识分子的教育理念 相同,但他更进一步,提出了“幼者本位”的理念。
鲁迅是中国教育史上首个提出“幼者本位”的教育家, 在他的这一理念下,儿童取代成年人成为世界的中心, 了解儿童心理、尊重儿童人格、培养儿童兴趣、发展儿
童个性、丰富儿童的物质文化生活是成年人的重要责任
第四,从庸俗的“成功”观念中解放出来,不给儿童培养将上 名牌学府、进知名企业,致富、出名等价值观,在提升子女必 要能力的前提下,帮助其实现符合个人兴趣的理想。
第五,认识到家庭是儿童教育的主要舞台,父母要给予子女充分 的陪伴,教育者在教育儿童的同时应当加强对其父母家庭教育能 力、方法的辅导。
正如鲁迅所揭示的,只有当父母真正不需要完全依赖子女的抚养 而安度晚年、子女不需要“成功”就能获得有尊严生活时,儿童 教育的目的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儿童才能真正获得快乐、自由
无不是从教育者和父母自身做起。例如在家庭、学校中,首先
应当建立起亲子、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让幼者从长者 的权威中解放,获得充分的人格尊严和人性自由。应该尽教育
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
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父母和师长“完全 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一面清结旧账 一面开辟 新路。
鲁迅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了揭示与批判。他的这种思想还散现在杂志 论文中,如《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以及《摩 罗诗力说》等,“自觉之声发,每响必中人心,清晰昭 明,不同凡响” 。 纵观他一生的创作,无论是杂文,还是小说与散文,改造国民性始终是其 基本主 题之一。鲁迅明确地使用国民性这一概念,从国民性、国民精 神的角度思考中国社会的问题,他的教育观念重在启发民族的心智,强 调精神世界的改造和培养。
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
了国民的劣根性。
《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
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
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散兵 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 在这一时期在革命教育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展示了他对教育的贡献。在教育上,“横眉冷对千
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教育思想依然能
成为今天教育的一面镜子。
改造国民性是鲁迅实现教育目的的出发点。这种国民性由个体构成的 群体所显现,但是以个体为基础。从辛亥革命时期的《怀旧》、五四时
期的《灯下漫笔》、《阿Q正传》,到晚年的《运命》、《病后杂谈》,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
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
心里。
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
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 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 的国际主义者。” 胡适(现代思想启蒙家):“鲁迅是个自由主 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 人。”
《彷徨》是在作者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们”的“分化”后,一方面毕露了妥协性,又一方
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
曾被“新文化运动”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
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
先生在求学期间就立下要改变国人之灵魂,他之于
教育,既有理论高度,从人的发展规律与国家民族 的客观需要作了深入研究,又有实践深度,在自己 的教育活动也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出来。他的大量 作品都包孕着先进的教育思想,他的革命实践充分
的童年,培养独立、健康的人格。而实现这一点,唯有继续大力
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健全养老保障制度, 而这一切的前提,正是鲁迅不遗余力呼吁的思想解放。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
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 现代中国的圣人。 出版。 ——摘自《毛泽东文 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首先,应当平视儿童,培养其独立的人格,从儿童的兴趣、喜 好出发加以培养和引导,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其身上。
其次,应当理解儿童的心理,游戏为主、教育为辅,寓教于乐,
善于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开展知识传授和品德教育。
第三,培养亲子、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而不是灌输子女、学
生对父母、教师的绝对服从以及报恩意识。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 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 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 ”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 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 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 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 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 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 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 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 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 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 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 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 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 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 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 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