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CHINAENGLISH

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CHINAENGLISH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No 2,2002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C HINA ENGLISH金惠康(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 510665)摘 要:本文讨论什么是中国英语及其在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功能。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汉英翻译;中国英语中图分类号:H 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803(2002)02-0072-07一、什么是中国英语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不同于中式英语(Chinglish),它既不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所产生的 过渡语 ,也不是因英语不够表达而胡编乱造的英语。

本文倡导的宗旨就是要使用规范英语来描述中华文化和社会,尽量避免中式英语。

目前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使用和拓展中国英语。

1 从广义上来说,中国英语产生于国际英语对中华文明和华夏社会的描述,也源于中国人长期用英语对自己与世界描述,它是国际英语的拓展与延伸。

中国英语以国际规范英语为共核,把中国独有的文化、语言、事物、意念和传统等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传入国际(英语)社会,同时也融入许多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和汉语言特色的表达方式。

如别有风味的词汇、短语、句式、认知方式、修辞手段、行文风格和章法结构。

因而,中国英语具有国际规范英语的共性,又具有汉文化的内涵和汉语言的一些个性特色。

毫无疑问,中国英语是长期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产物。

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中国英语指的就是:在描述(翻译)华夏文明、中国社会及汉语言中所拓展了的那部分英语。

有人说在汉译英中使用中国英语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这句话也要从另一面理解为 非得如此不可 。

社会发展与变革必然引起语言的变化发展并给语言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新的表达方式,这是很值得深入研究和总结的。

中国英语的规范主要是来自现代中国官方媒体的英语文本典范和国际现代英文媒体的主流内涵;也来自汉英双语娴熟者描写华夏文明和中国社会的英文文本和由中国人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作品等。

这里使用 中国英语 这个词语(概念)来描述和记录国际英语在描述中华文明和社会、中国人民和政府用英语表达自己对世界事务的理解、看法和立场时,英语所发生的变化与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凡是有中国文化内涵和汉语表达特色的、并能为国际英语读者所普遍理解和接受的英文(文本)都可称之为中国英语。

2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中国英语的中国特色,即本土化(nativization 或是indigenization)。

社会语言学中的本土概念的实质是主张文化和语言的相对价值、尊重个性,并以此来促进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彼此的适应与沟通。

72收稿日期:2001-11-05作者简介:金惠康(1950~),男,湖南邵东人,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应用语言学。

下面是对中国英语的个性和本土化特色的描写。

1)中国地域特色,包括数以万计的中国地名的规范(包括例外)拼写和具有东方地理特色的表达。

如:塞北/胡地/巴蜀/北国/江南/岭南/中州/中原/关内外/九州方圆等的英语表达法有关自然/地理/气候/风水/风物/特产的各种说法。

如:东风又绿江南/The east breezes have greened South China again. c. f.Ode to the West Win d/ 西风颂2)汉时空特色华人的时空概念。

如中国农历/甲子(包括十二生肖)计时/度量衡表达。

如 龙年 /the year of the dragon;比较:the new millenniu m/新千年 中国各历史朝代和事件:夏/商/周/秦/汉/隋/唐/宋/金/元/明/清;安史之乱/魏晋南北/明清学案/清代文字狱3)华夏社会结构的特征中国人姓氏/民族名/社区名/街名/行政区的规范(例外)拼法中国历代政体/官制/职称/社团/单位/户籍/经济结构等。

如:衙门/御使/政工师/农转非/非公有制4)汉语言/语用特色对汉语借词(来源/内涵/外延/构成/规范)的描述汉语短语/句法/章法/修辞/典故的借用(迁移)。

如汉诗翻译中的意合手法的迁移/歇后语的翻译中国讲法与中国意念/China speak&Chinese ness。

如现代讲法:跨世纪干部/挂职/三结合/三个代表古代传承下来的中国意念。

如:缘/气/风水/阴阳/五行/寒热/报应等。

5)汉文化(人文)内涵中国学研究/汉学研究对大千世界的各种看法/价值观/行为规范/意识形态。

如:天堂/地狱/鬼神/人间/神话/寓言 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元曲杂剧/明清小说/现代文化儒/墨/道/法/武术/气功/文学/艺术/音乐/哲学/军事/政治华夏各民族文化/风俗/人情/文字/历史/传统/中医/饮食/起居/旅游等3 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审视,研究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交流障碍是为了超越它们以促进沟通和理解,这正是当代文化和语言研究的主导思路之一。

中国英语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所经历的调适性变化,必然会反映在语音、词汇、语法、表达手段、修辞、认知和思维方式、篇章结构和语用等方面。

如北京丽都广场的外资宾馆Holiday Inn就运用了Li do Courts(丽都四合院)这样的公寓招租英文广告,以中国文化内涵和北京味十足的起居风格来吸引海内外宾客。

(China Daily,Vol20,2000:6229)而中国人自己也把西方的千禧年与中国的龙年揉合为一,组成了 千禧龙(年) /the dragon(year)of the new millenniu m这样中西合璧的吉详话语,这样的本土化的表达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受。

中国英语为东西方交流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视野来看中国与世界:西方看中国和世界的视野;中国看自己和世界的视野。

人们可以从它种文化中反观自身,从多种文化的接触来更深刻地理解、处理自己民族和与世界其它民族之间的关系,这种视角给人们带来一个更高的文化认知的境界。

随着中华文化圈文明的全面崛起和汉语在世界上的逐步普及,全球化趋势的加速使汉英两种语言间的距离会拉近,中国英语正担当这种中间角色。

中国英语要履行以上的功能,还需要逐步完善自身、以利于更好地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沟通。

4 从中国事物的海外说法来看,我们经常意识到,有时候说的/唱的/写的都是中国人、中国的事,用的是中国的典故和东方的意象,仅仅涉及中国社会及其悠久的文明,充满了中国人的情感或是情调,要用英语来介绍给世界,何来 地道 的英语说法?那只能是 与众不同 的中国(人的)英语的说法。

用这样的英语写文章同样也可以是很好的、规范的英语文本。

汉语中的很多比喻、成语、熟话和谚语事实上都能,有些也已在英语中得到广泛地运用。

如在Ne wsweek和Time这样的世界级的严肃英文刊物上就使用过下列句子和说法:Tiger Lady:雌老虎(Newsweek:55,02/10/ 2000)Mao s Little Red Book:毛的小红书(Time:49,7323/10/2000)Leftists :左派(In Chinese political parlance, leftists are conservative ideologues,while rightists are the reformers)(News week:20-21,23/10/2000) Generation Red:红色(革命)一代(T i me: 42,23/10/2000)Generation Yellow:黄色(金钱)一代(T i me: 42,23/10/2000)T ian anmen Generation:天安门的一代(Newsweek:55,2/10/2000)Golded you th:金边的一代(Time:42,23/10/ 2000)(the)M iddle Kingdom:中央大国(Time:63, 23/10/2000)Hu kou system:户口制(Time:42,23/10/ 2000)Dan g an:档案。

[Dang an,the personnel file that all urban Chinese must have](Newsweek:57,02/ 10/2000)再者,中国人讲英语,如果是基于中国人自己的人生体验、社会文化传统和人文历史,那可能要容易得多了;如果英语部分地融入汉文化和接纳一些汉语表达法,海内外用它来描述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会感到更加得心应手;如果能把上面这些变化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更具有可理解性、可接受性、合理性和规范性,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就会更加畅通。

其实,世界上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与各种各样的语言不就是这样相互融会和丰富起来的吗?5 从翻译的角度来说,人类在思想方面的沟通原理,尤其是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其实就很近似于翻译原理。

人无时无刻不在翻译着这个世界。

换句话说,就是无时无刻不在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把握着这个世界,人的生存活动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翻译行为构成的。

东西方存在着不同的世界观,对物质和精神世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这都必然反映到语言交流中来,中国英语必然会反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解读(翻译)。

二、对中国英语的广泛接受是汉译英的重大突破1 如上所述,中国英语至少从下列几方面为汉译英提供了帮助:1)拓展了现有的国际英语的描写范围,填补了英语中的词汇空白、文化空白和中国意念表达上的空白;2)借助汉语表达法、句法、修辞、篇章结构以及认知方式来表达中国人的宇宙观、价值观、文化传统、社会习俗、饮食习惯、民族风情风貌、人文地理和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种种中国讲法;3)由于上述因素和中国英语的本土化,较其它英语变体而言,它最贴近中国社会现实,具有汉文化和汉语特色,描写中国社会也最得心应手,海内外华人容易掌握;4)中国英语形成发展的一个内在推动力就是为了要翻译和描写中华文明中的特有事物/独特概念/中国意念/文化传统和向世界介绍华夏社会。

这样,中国英语丰富了国际英语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2 始于90年代初期的 汉译西化 和 西译汉化 的讨论可以说明中国英语在汉译英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我国译界有人认为汉译应引进西方意识(黄家修/谢宝瑜1990),主张在译文中适当使用符合汉语习惯的西化的表现法。

他们解释说, 翻译时,有时不是找不到中国的表达法才使用外国表现法,而是有意识引进我们能接受的外国表现法,从而丰富祖国的语言。

例如,过去对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as timid as a rabbit,to 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 stack等一类成语,总是用汉语的现成成语处理,分别译为 一贫如洗/胆小如鼠/大海捞针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