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国内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定稿)

浅论国内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定稿)

浅论国内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摘要:安全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几十年来一直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指导下进行。

近十年来,国内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此时期内,企业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投资建设,扩大规模上。

企业内部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体制方面尚存在许多不足,亟待完善。

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不仅应该在于按照国家《安全法》制度编写的安全管理制度,同时也应注重制度得以落实、实施,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安全、可靠地发展。

关键词:安全管理制度;完善;落实;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群众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

近几年,我国每年因安全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达10余万人,经济损失占GDP 的2%左右,损失巨大,令人痛心[1]。

事实证明,传统安全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现在需要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

1、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安全管理制度是根据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及有关政策和法规制定的,是企业和职工在生产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只有真正在思想上认识、落实制度,并服务于生产的进程,安全才真正形成一股良性的生产氛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1、它为职工提供生产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拥有一套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安全生产的各种管理制度是通过无数次的经验和血的教训总结提炼出来的,它对安全生产起着指导作用,对职工起着约束作用,是职工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因各个层次和岗位有时在接受新的工作者,这些人或者工作经历不够,管理经验较贫乏,或者分别来自单位内不同岗位,安全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

因而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化建设,统一和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2、它能有效地减少“三违”现象。

“三违”指“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

“三违”不一定出事故,但出事故必定和“三违”有关,这句话很好地道出了控制“三违”能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而“三违”是管理和人的问题,以管理问题尤为突出⑴。

由于管理性违章所涉及的是一个方面或一个单位,因而管理性违章的危害远大于其他性质的违章。

而安全制度是干部职工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正因为安全制度的这种作用,所以完善的安全制度可以有效减少“三违”现象1.3、它能将事前预防的安全管理变为与事中控制的安全管理。

为了预防和减少事故,必须实现安全管理“四个凡事”——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人负责。

要明确事前如何预防、事中如何控制、事后如何处理,就必须具备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1.4、它为国家安全生产提供前提和基础。

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是国家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何实现生产安全,并且建设生产安全长效机制?这就需要建立职工的行为规范,贯彻国家要求,查禁管理性违章,将安全管理变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而这正是安全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2、当前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现状及缺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尽可能的减少各方面的生产成本。

与此同时,《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实施,给各行业的企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安全管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安全投入也不例外,投入的资金少了,相应的安全教育、配套的劳动防护用品以及安全防护设施自然做不到位,这就使得安全事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近年来,我们在探索安全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安全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

《岗位作业指导书》、《岗位操作规程》、《岗位危险源辨别》、《现场处置方案》等安全文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但是我们国家安全管理现在还存在许多的重要问题如:⑴安全制度不完善;⑵安全责任不清;⑶安全文化教育欠缺;⑷安全制度不能落到实处等[3]。

3、完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具体要求针对当前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存在的几点问题,围绕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开展工作,从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方面进行完善;3.1建立合理的安全管理新机制。

从目前的管理体系看,部分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事故后“亡羊补牢”的经验做法上,其步骤为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规章制度、监督检查、宣传教育等,这仅局限于预防事故的再发生,使安全管理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

而现在新的安全管理机制要求企业从全局出发,评价和寻找可能产生事故的危险源。

通过控制危险源,从而达到控制事故的目的。

这样安全管理就从经验化管理到预见性管理进行了转变。

3.2建立合理的安全检查制度。

如何有效的预防事故,把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要把安全工作重点放在做好事前监督、检查上。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3.2.1督、检查规范化。

按照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要求,确立检查内容、检查方式、检查时间、检查程序,确保检查不留死角、不走过场⑷。

322充实队伍。

根据安全监管范围及责任,合理配置安全监督机构,配备安全专(兼)职人员,保证安全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要把那些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坚持原则、有实践经验的同志充实到监管队伍中来,提高安全监管队伍素质,提高安全检查监督质量。

3.2.3做好事前监督、检查。

体现在监督、检查上就是要把重点放在事前日常监督检查上,要深入基层,摸清情况,采取定期、不定期和动态、静态的方式,对安全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部署的工作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使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早发现、及早预防。

3.2.4整改落实制度化,对查出安全隐患必须强制整改。

对检查出来的安全隐患,要按照“谁检查、谁签字、谁落实、谁负责、谁整改”的“五谁”要求,一查到底,达到隐患消除、制度落实的目的。

3.3建立合适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安全培训,最终还是对人的意识的教育培训,安全教育培训的、投入的多少,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正常的安全生产秩序。

安全教育培训必须包括人的思想意识培训,安全技术培训。

同时安全培训内容必须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接受培训教育的对象不同,其内容的层次和应急方案应有所不同,要有针对性、实用性。

否则,不仅起不到培训应有的效果,还有可能使受培训者产生逆反心理。

3.4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5]。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明确企业主要责任人以及各职能部门和安全及安全相关人员,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应担负的安全责任制度。

在企业建设和发展中,责任制度建立和落实是第一位的。

如果每个员工、每个部门都认认真真落实各自的责任,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强有力的安全生产网络,那么事故概率就会降低。

要确保责任落实,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3.4.1分清责任。

按责任形式分为领导责任和管理责任;按责任行为可分为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

责任不清,谁都有责任,其实谁都无责任。

这是安全管理中最可怕的事情,也是安全工作的大敌。

因此,抓好安全工作的前提是:首先要分清责任,明确岗位安全管理职责,通过培训,使各级人员掌握规章制度,明确各自职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

3.4.2分解责任。

可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等形式把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头,并用规章制度加以明确、规范,形成层层抓、层层管的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格局。

真正对安全生产起到防患与未然的作用,要进行责任评价和问责制,以确保安全责任制度落实。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企业自身要按照责任分担,安全共管的原则,逐步推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法制化,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实行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管理体系,实施法律监督和行政处罚,从而来达到横管到边、纵管到底,全面覆盖的管理效果。

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把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要落实到生产车间和班组,切实把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职责落到实处,从源头上防止事故的萌芽发生。

3.5严格执行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制度。

企业内部特殊工种从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特别是特殊工种的上岗制度,因为这些从业人员作业接触不安全因素较多,危险性大,一旦发生事故,人员伤亡面较大,财产损失严重。

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要自始至终进行安全教育,使事事议安全,处处讲安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3.6实施安全目标管理,逐级签订目标责任。

目标管理应用于安全管理方面,称之为安全目标管理。

它是生产企业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安全总目标,分解展开、落实措施、严格考核,通过组织内部自我控制达到安全目的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

它以总的安全管理目标为基础,逐级向下分解,使各级安全目标明确、具体,各方面关系协调、一致,把全体成员都科学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内,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目标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每个人的积极努力来实现特定组织的安全目标。

制定安全管理目标要有广大员工参与,领导与群众共同商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

安全目标要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若干个,例如事故发生率指标,伤害严重指标,事故损失指标或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完成率等。

但是,目标不宜太多,以免力量过于分散。

应将重点工作首先列入目标,并将各项目标按其重要性分成等级或序列。

各项目标应能数量化,以便考核和衡量。

安全目标管理可以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提高整个组织的安全工作管理绩效;可以增强管理组织的应变能力;可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可以促进组织内成员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3.7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录入,信息的存贮,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输出5个方面。

它把现代化信息工具一一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设备及技术引进管理部门,通过通信网络把不同地域的信息处理中心联结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加速信息的周转,为管理者的决策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1]。

简单地说,该系统就是通过建立以安全部门为信息处理中心,各危险岗位和各专业部门为终端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从而由安全信息反馈来推进对隐患的不断检查、整改和监控,形成闭环管理。

此系统解决了目前企业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安全信息缺乏,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危险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处理等。

因此,对企业向本质安全管理方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8培养企业安全文化,促进安全管理制度落实。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指企业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目标、安全责任、安全设施、安全监督以及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规章制度的总和;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其核心是培养员工的安全价值观。

因此,培养企业安全文化、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1]3.8.1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人的思想意识支配下完成的。

正确的、先进的思想意识能够推动社会发展,而消极的、落后的思想意识则阻碍社会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如此,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

对一个企业来说,安全是“天字号”工程,是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一条“总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