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延平区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及思考

延平区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及思考

延平区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及思考发表时间:2010-12-08T13:57:48.3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1期供稿作者:卞永霖[导读] 2008年延平乡镇卫生院消化道疾病门诊数约1048例,近年消化道传染病年约60人。

卞永霖(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353000)【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1-0395-03【摘要】为切实解决农村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文章探讨并剖析了延平区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并从加强政府统一领导,明确综合监管职责,充实基层队伍,加大政府投入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群众反映的热点。

我国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村食品安全尤为重要。

随着城市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城乡结合部及广大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却日益凸显,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显得日益重要。

为加强我区农村食品卫生安全,现将我区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简述如下。

1 基本情况延平区前身是县级南平市,地处福建省中部,是闽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区辖15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244个行政村,土地面积2659.66平方公里,人口总数49.5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9.26万,占59.11%。

辖区农村餐饮单位234户,有证210户,无证24户,糕点(包括馒头、包子)店70户,有证56户,无?4户,熟肉加工业38户,有证33户,无证5户,食品从业人员630人。

延平区卫生监督所于2004年3月由延平区卫生防疫站分立而成,目前编制18人,卫生监督员10名,负责卫生部门几百个法律、法规及规章赋予的卫生监督职责,承担城区结合部、乡镇的各项社会公共卫生监督任务,服务对象主要是些小型经营场所。

下设二个综合监督科室、一个办公室、一个稽查科、一个办证窗口;其中综合一科只有4人,负责全区食品、公共场所、化妆品、学校的卫生监督,卫生监督力量严重不足。

目前我区农村食品卫生监督由我所直接管理,但主要由各乡镇防疫员承担日常监管,乡镇防疫人员共18人,且都为兼职,除负责日常计划免疫工作外,还得应付上级各项检查及临时性任务,还得配合药品监督部门及妇幼保健院完成大量工作,农村卫生执法监督薄弱,群众卫生安全令人担忧。

乡村卫生是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也是人口最多的地方,一向是卫生监督的薄弱环节,我区乡镇卫生防疫员由于执法身份、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很难适应农村卫生监督工作的需要。

由于我所工作人员紧张,根本谈不上依据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机构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可在乡镇派驻卫生监督员”的要求向乡镇派驻卫生监督员。

由于经费、人员、车辆等问题,卫生监督员日常工作中也不能时时下到农村基层第一线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农村卫生监督还相当薄弱,达不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延平区农村地域广泛、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文化水平偏低、自我保护意识差,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基础也相对薄弱,近年来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毒菇中毒和农村家宴食物中毒较为常见。

2008年延平乡镇卫生院消化道疾病门诊数约1048例,近年消化道传染病年约60人。

2 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农村食品经历了从“匮乏”到“丰富多彩”,百姓经历了从“不饱”到“温饱”过程,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亦经历“萧条”到繁荣。

当前,农村食品卫生所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2.1 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不高,消费观念较落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群众收入低,消费水平低,不少农民食品安全消费意识不强,加之相关部门对农村消费的宣传和引导不能完全到位,致使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匮乏,食品消费取向主要是“价格优先”,较少考虑是否会危害健康,他们在食品消费上还是保持着吃的饱,有的吃就行的观念,甚至有的群众还存在“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落后观念,缺乏卫生意识,霉烂变质的果蔬、沾满灰过期的糕点、农家宴多而杂的剩饭剩菜等都舍不得丢,食品卫生质量难以保证,容易造成食物中毒。

2.2 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当前农村食品经营者许多采用家庭作坊式生产形式,生产经营者绝大多数系本地村民和下岗失业或无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他们利用自有或租赁房屋,以家庭作坊式的个体加工经营为主,一些餐饮单位和小生产加工点不具备生产经营条件,加工场所简陋,卫生条件差,无防尘、防蝇、消毒保洁等卫生设施,食品经营户无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现象长期存在。

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守法经营意识不强,部分经营者只图赚钱而对场所卫生环境、卫生设施不重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愿意投入资金对场所进行改造和增加设施。

在农村经营者往往想方设法逃避办证和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往往认为自己没病很健康从而忽视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甚至有的经营者认为家里人来帮帮忙不需要体检,由于经营者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缺乏、文化管理水平不高、食品进货把关不严、不重视索证索票,食品卫生质量难以保证,农村食品安全令人担忧。

2.3 农村群体性聚餐管理无章可循,存在安全隐患一方面此类聚餐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而且涉及农村家庭社会关系,传统思想影响较深,不易接受管理。

虽然有些地方实行“集体聚餐申报制”,但农民食品安全意识淡薄,许多人对群体性聚餐不愿申报,报告率低成为农村群体性聚餐的老大难问题,也容易造成监管“真空”。

另一方面,在农村群体性聚餐中,厨师和帮厨者都是举办方花钱请的农村土厨师或邀请的亲朋好友,这些人员大多没有经过健康体检,一旦患有传染病,聚餐的农民将成为直接的受害者。

且餐具多实行租赁,消毒无从谈起,采购、贮存、加工等卫生环节难以保证。

2.4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不够食品生产经营者遍布于广大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存在点多、面广、经营者变换快等特点,加大了卫生监督难度,客观上不利于监管,加之交通不便及交通工具、人员不足,区级卫生监督部门兼顾困难,乡镇食品卫生监督主要当地乡镇防疫员承担且都为兼职,每个乡镇防疫员平均不足2人(多为1人),且乡镇防疫员执法身份不明,无监督证件和制服、无交通工具和经费,执法手段落后,执法往往靠面子,势必造成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对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不够。

3 农村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原因3.1 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和广度还不够,群众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呈条块分割的现象,食品安全宣传工作也多是部门各自为阵,宣传声势不大,宣传内容不够系统广泛,造成农村群众获得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较少,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辨别能力不强,经营者知法、守法意识不强。

3.2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条件和城市相比整体较低,多数农民群众对生活质量要求较低,他们对于食品经营单位有无证照、场所卫生环境、卫生设施并不关注,只要有的吃、吃的饱,消费便宜就好,这就给那些不合法、不合格食品经营单位留下生存空间。

3.3 食品监管部门职能分散,监督力量不足我国现在的食品监管机制涉及的部门有卫生、工商、质监、药监、农业、畜牧、水利等多个部门,能够延伸到乡镇的只有卫生、工商、畜牧,单靠这几个部门要做好点多、面广的农村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工作,尚有较大难度。

而执法人员的不足、交通工具和取证、检测工具的匮乏,使得执法力度难以加大。

4 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而农村对食品安全事故抵御能力普遍较低,一旦出了食品安全事故,后果将十分严重,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势在必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4.1 坚持地方政府统一领导,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形成区、镇、村层级领导工作格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要求,食品安全工作实行属地管理,由地方政府负总责。

明确乡镇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尤其是抓好乡镇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分管领导、内设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设置到位,健全乡镇以下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网络,构建统筹城乡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2 加大农村食品安全宣传和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民众安全意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图片展览等形式到农村市场进行宣传,正确引导农村消费,改变过去只重价格不重质量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取向,使群众自觉不购买、不食用不合格食品,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自我防范能力。

加强对乡镇食品监管工作人员的培训,组织执法人员认真学习,提高对食品市场监管重要性的认识和依法监管的水平。

通过新闻媒体曝光违法违规经营者和各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公布重大典型案件的查处结果,震慑不法分子,形成有力的舆论氛围。

4.3 明确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责任,加大检查力度维护食品经营秩序强化责任意识,要逐步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经营单位是第一责任”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经营单位的自律意识,确保食品安全,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履行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责任;监管单位要依法履行各自的职责,并承担直接责任,只有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才能保证食品安全工作顺利开展。

工商、卫生、质监等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发挥好职能作用,按照分工加强对农村食品市场安全监管,增加检查的频次,加大检查力度,丰富检查形式,根据食品质量问题、食品质量投诉情况以及季节性消费特点,有重点、有目的、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执法行动。

在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集聚地和边远乡村等重点地区全面开展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依法取缔无证照食品经营行为等,切实维护食品经营秩序。

4.4 充实基层执法力量,建立各部门长效监管协作机制一是优化执法人员结构,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人员、资金和执法设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

将文化水平高、素质好、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充实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第一线。

同时,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配备足够用的行政执法装备,克服当前行政执法部门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上的“腿短”之弊。

比如可加快农村卫生监督网络建设,维护农村公共卫生秩序。

为解决我区卫生监督机构力量不足与卫生监督任务繁重的矛盾,可从完善乡镇卫生网络着手,加强农村地区的卫生监督工作,参照《卫生监督员管理办法》的规定,通过培训、考试选聘一批乡镇卫生监督检查员或助理卫生监督员,正式持证上岗,承担辖区内卫生监督执法任务,业务上接受县卫生监督所指导。

卫生监督检查员或助理卫生监督员的工作职责包括:⑴及时掌握所辖范围内食品生产经营、公共场所、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学校、医疗市场等行业基本情况,并上报县卫生监督机构;⑵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宣传,配合县卫生监督员检查工作,督促被管理单位遵守卫生法律法规;⑶对被管理单位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及时上报县卫生监督机构,并配合县卫生监督员查处违法案件;⑷配合县卫生监督机构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⑸完成县卫生监督机构指定或交办的其他卫生检查工作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