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我国当代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与未来

浅析我国当代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与未来

浅析我国当代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与未来
作者:张爱霞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09期
摘要: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当代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方面的对策,有一定可操作性。

关健词: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识码: A
中国是农业大国,全国13亿人口有9亿在农村,占全国总人口的7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二0二0年全面步入小康社会,怎样对待这70%的农村人口,不能不让人深思。

多年来在不少人头脑中形成一种观念,总认为中国的人口问题是一个包袱,但是我们同样看到,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奔小康,没有人的奋斗是不可能的。

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开发利用”所以我们更应该把这9亿人口看作是建成小康社会的资源,人力资源是世界上创造利润最为重要的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活的资源。

但是由于多少年来疏于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他们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使大量资源闲置于农业,形成剩余劳动力,甚至成为一支庞大的隐形的失业大军。

因此,当代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已的粗浅看法。

一、现状分析:首先看看这部分人当前的相关现状。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指出我国人力资源状况,目前,我国人口构成仍以低层次文化人口为主,国民总体文化程度偏低,高层次人才极为紧缺,人力资源的整体水来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在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更是不容乐观。

1、从数量上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在数量上呈现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

据统计,1978年我国有9.63亿人,农村人口为8.03亿,农村人力资源为3.06亿,农村人力资源占农村人口的38.11%,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1.78%。

2002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人口总数和农村人口分别增长了33.44%、16.44%,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1%、0.64%。

而据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总人口为13.15亿人,乡村人口7.37亿人,占总人口的56.1%左右。

乡村人口中有劳动力约4.80亿,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口增长过快与农业发展相对滞缓形成了矛盾。

农村人口众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沉重的包袱,农村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得不到释放。

2、从质量上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现状主要体现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普偏低,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防碍新农村的建设。

其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素质偏低。

(2) 科技素质不高。

(3)、思想政治素质偏低。

3、在管理方法上,传统的人力管理模式是以事为中心,工作是“对事不对人”,人是被动性的,属于静态管理。

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积极挖掘、利用人的能动性,重点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属于动态管理。

4、在管理策略上,传统的人力管理主要采取制度控制和物质刺激手段,重视精神上的鼓励。

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以健全的激励机制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体现每个人的价值。

5、在管理手段上,传统的人事管理手段单一,以人工为主,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很难保证及时、准确。

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多样且高效,均由计算机自动管理,及时准确的提供决策依据。

6 、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农村科技、文化教育各方面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因素。

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我们的许多农村不愿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对人才培养缺乏自信,更是舍不得花钱。

有的农村更多的培训则是“以会代训”形式进行。

以西部某省为例,97年开始,由省级部门与部分大专院校协调由其代为培养人才,并落实了指标,但相当多的农村的培训计划均不能完成。

可见,科技文化不高,制约了农村人力管理的科学,也就阻碍了农村的发展。

所以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农村的文化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未来
下面谈谈面对如此现状,我们该以怎样的对策措施来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问题。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当前,许多农村干部并未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

形势要求农村管理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人看作是新农村建设最具活力、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资源,挖掘人的潜能,使人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并从强调重视对物的管理向对人的管理转变,把人的管理从简单的人事管理上升到现代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

2、完善机构,培养优秀人力资源管理者。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我国大多数农村必须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置,调整组织结构。

根据具体情况,加快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培养,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3.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教学设施不全,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学生辍学数量增加等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首先,改变教育投资体制,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其次,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
落实,确保教师待遇能逐步提高从而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第三,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应不遗余力地推行义务教育,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数量。

4、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分为两部分,一是面向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普及培训;二是面向将向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要以农业科技示范户为重点培训对象,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要组织培训教师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按照农时季节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大规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从而真正使科技兴农和人才兴农战略落到实处。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则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对农村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需求开展各种层次和类别的教育和培训,注重培训的适应性和广泛性,使农民能够从教育和培训中切实受益。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顺畅。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转移到乡镇企业,二是从事服务业,三是进入城市各行各业。

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和就业扩张对人力资源素质要求的提升,不论是哪一种转移,都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就要退回来重新回到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没有得到有效实现,因此,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6、健全农村社保制度,提高保障水平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未覆盖广大农民,他们仍然是依赖于土地保障和传统的子女养老,这对于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巨大的障碍。

为此,政府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和农村的实际情况,加强规划,帮助农村将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起来,使其逐步纳入国家社保体系,使农村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得到有效提高。

综上所述: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全面达小康的主战场在农村,而要让9亿农民全部步入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要在全党重视,全民动手,造成声势、现成制度,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地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姚裕群,人口大国的希望:人力资源经济概论[M].中国人口出版社,19.
[2]刘晓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27-128.
[3]张宝文,4.2 亿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初中以下[EB/OL]. ( 2006 11 15)[2007 06 01]
[4] 张亚男张晓梅,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J]. 水利天地, 2010(06):44-4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