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与线的魅力——抽象画
主讲:桐柏县淮源中学汪辉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美术
3、课时:第2课时
4、授课性质:欣赏与运用
二、教学课题
教学理念:
在运用启发式教学将音乐学科与美术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学科整合以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互联网教学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讲授、讨论、实践训练、评价的基本环节,让学生在教学的互动中完成对新知识的认识,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不断思考及反省,从而掌握新知识。
教材分析:
《点与线的魅力》是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进行的一堂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欣赏·评述”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生活中的点与线的例子来培养学生懂得去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并学会在自然事物中去总结、概括点、线的性格、特征及构成规律。
在教学中利用对图片和实物的赏评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巧妙适当地运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实现对点、线的创作。
本课同样也是一个探索活动课,是跨学科的课程,在课堂中不但要体现美术学科专业素养的学习,还要进行延伸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了解抽象画,感受抽象画。
2、能够运用点、线、面及色彩表现方法绘制新奇的视觉形象。
3、能够运用抽象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
4、激发学生参与生活中的美感体验,培养热爱生活、创造艺术的人文情感。
5、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信息,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解答探究式的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世界大师的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教学难点:
从生活中出发,通过自己的感受去激发创作灵感。
综合运用线性造型要素,结合色彩语言比较准确地表达音乐的旋律。
教学准备:
1、老师活动:生活中各种蕴涵点、线的照片,老师的点、线构成示范作品和
不同旋律的音乐作品。
以及提示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调查与收集素材,电子教学课件、学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学生活动:对周边环境进行调查,认识并在网上收集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并
进行速写和文字记录。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点、线构成的注意。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点、线元素构成的图片实例。
老师活动:上课一开始,我先展示从网上下载的各种点与线的图片,并提问:我们能不能从生活中去发现各种点与线构成的实物呢?
学生活动:学生纷纷说出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产生思考,体现“美术无处不在”,以此达到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课堂发展:
1、展示一幅抽象画,让同学们说说这是一幅什么画?把课题引入抽象画的话题。
我先把一幅抽象画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猜猜这是一幅什么画。
当看到这幅画时,学生各抒己见,“色彩!”“油画!”“抽象画!”一个声音带入了正题。
“对,这是史上第一幅抽象画,那么这幅抽象画给你怎样的感觉?”我接着有抛出了一个问题。
“线条有点凌乱,但很有特色。
”“有点特别,以前没见过。
”学生慢慢进入到探索情境,我接着又问道:“有谁知道这幅画是怎样产生的?”等学生七嘴八舌后,我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学生们带回了当时情景:一个傍晚,画家康定斯基散步回来,打开门后,发现角落一幅画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变得他自己都认不出,于是走近一看,不看还好,看了才知道,知道什么呢?我讲了一半便停了下来,故用神秘的语气问道,让学生展开联想。
这样一来把学生带入了神秘色彩的情境中。
2、展示康定斯基的简介
当学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后,我趁热打铁,接着介绍抽象画鼻祖康定斯基,并引用了他著名的理论中的一句话“我听到音乐便看到了色彩”引导。
3、引导学生初步创作,“现在让我们做一个游戏,尝试一下,是否可以在音乐中找到画画的感觉。
”游戏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手中的画笔随着音乐的旋律而动,这样做的目的让学生打破常规,能随意画出一些线条,最后可以在偶然碰撞的线条中找出有趣的造型。
4、总结抽象画的特点?(抽象绘画表现出来的纯粹形色,是以直觉和想象力为创作的出发点,排斥任何具有象征性、文学性、说明性的表现手法,仅将造形和色彩加以综合组织在画中,有类似于音乐之处。
5、插入一则小笑话:向美术教师交作业时,一位学生只交了一张白纸,老师问:“画呢?”学生答:“这儿?”他指着白纸说。
老师:“你画的是什么?”学生:“牛吃草。
”
老师:“草呢?”学生:“牛吃光了。
”老师:“牛呢?”学生:"草吃光了,牛还站在那里干么?"
1、观看迪士尼影视动画点与线的构成视频,初步感受点与线的构成设计
2、大师作品欣赏
(1)康丁斯基作品赏析,世界美术史上的第一幅抽象画作者是俄国的康定斯基(1910年),被誉为抽象表现艺术之父。
引导同学们体会色彩、造型的节奏与旋律。
(2)蒙德里安作品赏析,几何抽象派代表画家,在平面上把横线和竖线加以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红、黄、蓝三原色,但有时也用灰色,是荷兰风格派(deStijl)的主将。
(让学生分析讨论谈论感受,畅所欲言)
2、尝试创作
(1)、老师活动:聆听三段音乐,分析他们的不同,如果用点或线来描述应该如何?
(2)、学生活动:
①分析音乐作品如何用线条来巧妙的进行创作;
②分小组合作,分析讨论并进行创作两分钟。
音乐之中都蕴涵线条说明生活中处处体现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参与到“欣赏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来。
活动二、
1、继续欣赏大师作品,寻找作画灵感
(1)克利作品,二十世纪变化最多、最难以理解和才华横溢的杰出艺术家之一,德裔瑞士画家。
运用色调和抽象的手法,创作了许多含有哲理性和富稚拙趣味的作品。
(2)毕加索曾说过:“变化不是进化,在艺术中没有进化。
”这句话似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使原始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沟通的大门。
因此,当我们看到原始人简单概括的线条,关良的戏画,卢梭的原始主义作品、儿童的天真稚拙的艺术形式而感到惊喜。
出示作品《格尔尼卡》简介背景。
(同学们尝试感受作品,畅所欲言)
2、继续创作
老师活动:进一步完善活动一中的作品,从中领悟美术作品的点与线中的音乐元素(课程内容的深化与提高)
学生活动:分组说出自己对于美术作品中的点与线构成的画面的感受,并分析这些画面是如何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是造型?是旋律?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将音乐的旋律和美术的线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活动三、
1、老师活动:聆听三段音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尝试用点与线构成的画面去表达音乐的情感、节奏与旋律。
2、学生活动:进行小组创作,分工合作。
按照先构思再创作的步骤进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合作性。
通过老师的示范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制作,并在同龄人的作品感染下激励学生的信心,在前面的基础上,通过自己选择的音乐片段来运用点与线构成画面,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加强对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
1、老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评价,展示。
2、学生活动:每个小组派代表说出自己组的作品的特点或者对其他组作品的评价。
3、老师小结: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做引导评价,并展示不同线条和点组成的画面有什么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应用准确的美术术语,培养学生的欣赏与评价能力,在评价别人的作品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作品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得出不同的线给人不同的感觉线的不同构成能产生不同的美感。
活动五、
1、老师活动: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最后提出一个活动计划,给学生一组生活中的材料,让学生来组成一幅作品。
2、学生活动: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设计,然后一起完成操作。
3、老师负责观察和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现场的讨论和交流设计使学生对点与线的认识达到了最高境界。
四、课后反思
当然这节课也给我带来了两点思考:
思考1:美术课程改革已蓬勃展开,美术教学活动应该是多样的,开放的。
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我们应该在教学方式上追求多样性,让学生在多方面得以发展。
思考2:现在的单元教学系列感强,很紧凑,可以向与不同学科结合的方向发展,应结合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以教材为出发点,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传授知识,开放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更加强不同学科间尤其是不同艺术学科间的融合,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