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器官,然后在尽量接近正常生活条件下,观测实验动物功能变化或功能紊乱等。
2.在体实验(i n v i v o):普通是指在麻醉状态下,对动物实行手术,暴露所要观测或实验器官,也称活体解剖实验。
3.离体实验(i n v i t r o):从动物体内取出某一器官、组织或分离出某种细胞,置于适当人工环境中使其在短时间内保持生理功能,观测它们功能活动及影响因素。
4.可兴奋组织:以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体现出较高兴奋性,称为可兴奋组织或可兴奋细胞。
5.刺激:能被生物体所感受并且引起生物体发生反映环境变化称为刺激。
6.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在不断转换中处在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7.被动转运:当同种物质不同浓度两种溶液相邻地放在一起时,溶质分子会顺着浓度差(梯度)或电位差(梯度,两者合称为电化学梯度)产生净流动叫被动转运。
8.易化扩散:某些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很小物质,在膜构造中某些特殊蛋白质“协助”下,也能从膜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这种物质转运方式称为易化扩散。
9.积极转运:是指细胞通过自身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电化学梯度由膜一侧移向另一侧过程。
10.原发性积极转运:在积极转运中,如果所需能量是由A T P直接提供积极转运过程,称为原发性积极转运。
11.继发性积极转运:物质逆着浓度差转运能量间接来自于A T P,这种形式转运被称为继发性积极转运或联合转运。
12.第二信使:含氮激素作为第一信使与靶细胞膜上特异受体结合,并通过鸟苷酸结合蛋白(简称G蛋白)激活膜内侧腺苷酸环化酶(A C),活化腺苷酸环化酶在M g2+条件下,催化A T P形成c A M P。
c A M P功能是接续传递信息,故被称为第二信使。
13.基强度:在一定刺激强度下,刺激持续时间越短,则作用越弱;刺激持续时间越长,所需要刺激强度越小。
当刺激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后,阈强度不再随着刺激时间增长而进一步减少,这个最小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14.效用时间:用基强度刺激引起兴奋所需要最短刺激时间叫做效用时间。
15.运用时:用基强度来刺激组织时,能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须最短作用时间,叫做运用时。
普通是用来测试组织敏感限度。
16.时值:是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最短作用时间。
兴奋性与时值亦呈倒数关系。
17.绝对不应期:在神经接受前一种刺激而兴奋一种短暂时期内,无论第二个刺激多么强大,都不能使它再产生兴奋。
也就是说,这一段时期里神经兴奋性下降为零,此时浮现任何刺激均无效。
称为绝对不应期。
18.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第二个刺激有也许引起新兴奋,但所用刺激强度必要不不大于该神经阈强度。
阐明神经兴奋性有所恢复,这段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19.超常期:通过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神经兴奋性继续上升,可超过正常水平,用低于正常阈强度检测刺激就可引起神经第二次兴奋,这个时期称为超常期。
20.低常期:继超常期之后神经兴奋性又下降到低于正常水平,称为低常期。
21.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处在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22.动作电位:当神经或肌肉细胞受一次短促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本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可向周边扩布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23.阈电位:膜内负电位必要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时,才干在整段膜引起一次动作电位,这个临界值大概比正常静息电位绝对值小10~20m V,称为阈电位。
24.完全强直收缩:刺激频率继续增长,那么肌肉就有也许在前一次收缩收缩期结束此前或在收缩期顶点开始新收缩,于是各次收缩张力或长度变化可以融合而叠加起来,使描记曲线上锯齿形消失,这就是完全强直收缩。
25.突触后电位:递质释放出来后,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特殊受体结合,变化后膜对离子通透性,使后膜电位发生变化。
这种后膜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2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当动作电位传至轴突末梢时,使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后膜受体结合,使后膜对N a+、K+、C l-,特别是对N a+通透性升高,N a+内流,使后膜浮现局部去极化,这种局部电位变化,叫做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其末梢释放抑制性化学递质。
递质扩散到后膜与后膜上受体结合,使后膜对K+、C l-,特别是对C l-通透性升高,K+外流和C l-内流,使后膜两侧极化加深,即呈现超极化,此超极化电位叫做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此过程称抑制性突触传递。
28.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其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受体,导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某些化学物质。
29.感受器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某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特殊构造或装置。
30.感觉器官:由感受器以及与其相连非神经性附属构造共同构成特殊装置。
31.红细胞可塑性变形:红细胞常要通过口径比它小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是红细胞将发生卷曲变形,通过后又恢复原形。
32.溶血: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释放出来,此现象叫做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3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质量密度虽然比血浆大,但在血管中流动时,彼此之间有一定距离,在血浆中可以保持悬浮状态而不适当下沉,这一特性叫做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34.红细胞凝集:若将血型不相容两个人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红细胞可凝集成簇,这个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35.内源性凝血:内源性凝血启动因子是因子Ⅻ,参加血液凝固过程凝血因子所有来自血浆。
36.外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是由因子Ⅲ启动。
由于因子Ⅲ来源于血管外,故称为外源性凝血。
37.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了一种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涉及收缩期和舒张期。
38.全心舒张期:在心室舒张期前0.4s,心房也处在舒张期,这一时期称为全心舒张期。
39.冲压呼吸:停止呼吸动作而简朴张口呼吸叫冲压呼吸。
40.鲁特效应:在许多鱼类,C O2增长或p H值减少,不但使血红蛋白对氧亲和力减少,并且,使血红蛋白氧容量,即血红蛋白结合氧饱和水平减少,称为鲁特效应。
41.肠肝循环:分泌大某些胆汁盐可被肠重新吸取进入血液,相称大一某些都会返回肝脏,这一过程称为肠肝循环。
42.激素:由内分泌细胞或神经细胞等所分泌生物活性物质,从一组细胞传递到另一组细胞,或从细胞某些传递到另一某些,以发挥其调节作用。
43.含氮激素:胺类激素、肽类激素、蛋白质激素都因具有含氮元素,故又合称为含氮激素。
44.受体脱敏性:当受体长时间暴露于配体时,大多数受体会失去反映性,即产生脱敏现象。
45.氧离解曲线:血红蛋白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关系曲线称为氧离曲线。
填空题1.1628年,W i l l i a m H a r v e y出版了《心与血运动》,这是历史上第一本基于实验证据生理学著作。
2.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翁德编写了“中欧淡水鱼生理”,可以为是鱼类生理学发展第一种里程碑。
3.生命活动基本特性是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4.机体维持自稳态机制中除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外尚有自身调节。
5.虽然几乎所有活组织或细胞都具备对刺激发生反映能力,但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对于较弱刺激就可以引起其反映,将这三种组织或细胞称为可兴奋组织或可兴奋细胞。
6.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特性是构造和功能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不衰减性。
7.8.正常状况下是细胞外[K+]低于细胞内;细胞外[N a+]高于细胞内。
9.作为一种有效刺激作用于可兴奋细胞时可使之去极化,当达到阈电位,膜对N a+通透性突然增大,从而引起动作电位产生。
10.动作电位或锋电位产生是细胞兴奋标志,它只在刺激满足一定条件或在特定条件下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才干产生。
11.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有较大通透性,对N a+通透性很低,因此静息电位重要是K+所形成电化学平衡电位。
12.每个肌纤维具有大量直径1~2μm纤维状构造,称为肌原纤维。
13.每条肌原纤维全长都呈现规则明、暗交替,分别称为明带(又称I带)和暗带(又称A带)。
14.肌原纤维上每一段位于两条z线之间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最基本单位,它包括一种位于中间某些暗带和两侧各1/2明带,合称为肌小节。
15.肌管走行方向和肌原纤维相垂直,称为横管系统或称T管,走行方向和肌小节平行,称为纵管系统或称为L管。
16.在接近肌小节两端横管时管腔浮现膨大,称为终末池,它使纵管以较大面积和横管相接近。
粗肌丝重要由肌凝蛋白(亦称肌球蛋白)所构成,细肌丝涉及肌纤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等三种蛋白质。
17.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和外周两某些。
18.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其中前者是使生理活动不断增强,后者是维持机体稳态。
19.中枢神经系统涉及脑和脊髓;外周神经涉及由脑和脊髓发出脑神经和脊神经。
20.中枢抑制可分为: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两种,后者又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21.环绕在脊髓神经管腔四周成蝶形灰质,是神经原本体,其周边为白质,里面只有神经纤维。
22.每根脊神经又分为感觉性背根和运动性腹根。
23.鱼类脑由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等五某些构成。
24.调节内脏机能神经系统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或称自主神经系统。
25.从解剖和机能两方面来看,可将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26.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可分为单线式联系、辐散、聚合和链锁式四种。
27.感受器依照所感受刺激性质可分为化学感受器、机械感受器、光感受器、温度感受器、电感受器等。
28.鱼类眼球壁由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三层构成。
29.巩膜在眼球前方形成透明角膜。
30.脉络膜大体由银膜、血管膜和色素膜三层组织构成。
脉络膜向前延伸称为虹膜,其中央小圆孔即为瞳孔。
31.视网膜构造按重要细胞层次可简化为四层,由外到内依次为色素细胞层、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
32.眼折光系统涉及角膜、水状液、水晶体和玻璃体。
33.感光细胞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
34.典型内耳可以提成上、下两某些:上部涉及椭球囊和三个互相垂直半规管及其壶腹,重要起平衡感觉作用;下部涉及球状囊和瓶装囊,重要其听觉作用。
35.鱼类嗅觉器官是嗅囊,味觉器官是味蕾,重要机械感受器是侧线。
36.电感受器按其构造与功能特点可分两种基本类型:壶腹型和结节型。
37.执行物质跨膜转运通道蛋白开放是离子通道调控,依照控制其开放或关闭原理不同,可将它们分为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三种。
38.在安静状态时,全身血量绝大某些是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流动,这某些血量叫做循环血量;别的小某些血量分布在肝、肺、脾等贮血库中,流称为储备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