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级会计实务易混知识点总结(1-6章)2013年初级会计实务易混知识点总结(1-6章)一、第一章1、1.应收款项减值损失的确认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应收款项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应当将该应收款项的账面价值(应收款项的账面余额减去坏账准备的账面余额)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
会计分录为: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坏账准备”。
【提示】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
企业可以针对上述发生减值的应收款项直接计提坏账准备。
2.计提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企业应当设置“坏账准备”科目,核算应收款项的坏账准备计提、转销等情况。
企业当期计提的坏账准备应当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坏账准备可按以下公式计算: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额-(或+)“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或借方)余额。
【提示1】坏账准备科目属于应收账款的抵减科目,贷方登记增加,借方登记减少。
【提示2】上述公式中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额,根据期末应收账款的可收回金额与应收账款账面价值的差额确定;该项得出的差额为应有的期末余额,而不是应计提的金额。
【提示3】上述公式中“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或借方)余额为计提坏账准备前的余额。
【提示4】当期应计提的金额=应有的期末余额-计提坏账准备前的余额。
【提示5】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应收账款的账面余额-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余额。
2.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所支付价款中包含了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的,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记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
3.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应当在发生时计入投资收益(关键点)。
【相关链接1】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中包含了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记入“应收股利”科目。
【相关链接2】企业取得合并以外的其他方式的长期股权投资发生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应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4.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间对于被投资单位宣告(除价款中包含指外)发放的现金股利或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分期付息(不能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应当确认为应收项目,记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并计入当期投资收益(增加企业的当期损益)。
新宣告的现金股利(股票投资)借:应收股利贷:投资收益(影响当期损益)收到现金借:银行存款贷:应收股利确认新发生的利息(债券投资)借:应收利息贷:投资收益(影响当期损益)收到现金借:银行存款贷:应收利息5.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或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记忆技巧1】购买当期的公允价值变动=当期末的公允价值-购入时的成本;【记忆技巧2】购买当期以后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本期末的公允价值-上期末的公允价值。
【提示】期末公允价值=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6.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置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出售时的公允价值与其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企业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同时,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提示1】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存在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况。
【提示2】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余额=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3、计入存货成本的总结:(核算科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没有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通常情况下,划分为此类的金融资产应当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因此,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有报价的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也未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等金融资产的,可以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取得(公允价值+相关交易费用)持有期间(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处置(确认投资收益)分期付息一次还本付息一、持有至到期投资设置的会计科目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借方余额)——利息调整(借方或贷方余额)——应计利息(一次还本付息)(借方余额)应收利息(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余额=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摊余成本=账面余额-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时,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
【提示】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括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
(应收利息)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或借)【提示】针对初始确认需要关注的问题:(1)初始确认的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成本;(2)初始投资成本按照公允价值+相关交易费用之和(分录中体现为成本+利息调整);(3)初始投资成本(成本+利息调整)为期初摊余成本;企业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后续计量。
(一)实际利率的计算(题目直接给出)根据公式初始成本(不含应收利息)=未来现金流量×(某折现率的系数),得出的折现率是实际利率。
1.如果债券是按面值发行,实际利率等于票面利率;2.如果债券是按溢价发行,实际利率小于票面利率;3.如果债券是按折价发行,实际利率大于票面利率;(二)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是指经过下面调整后的结果: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2.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3.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利息调整的摊销额)。
2.持有期间:【提示1】下面的斜线指的是摊余成本=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1250元,是根据4.72%的折现率计算的,1000元是根据实际利率10%计算的;【提示2】由于实际利率大于票面利率,所以发行价格比面值低,是为了补偿投资人的收益;让投资人的收益达到年利率10%;【提示3】第一年末的摊余成本=1000+1000×10%-59=1041(元)第二年末的摊余成本=1041+1041×10%-59=1086(元)【提示4】计算摊余成本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每一期的实际收益是多少,与实际现金流入无关,确认收益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实际流入按照现金流计算。
【提示5】不管是溢价发行,还是折价发行,摊余成本均会回归于面值。
【提示6】摊余成本的计算表格(1)20×0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借:应收利息 59(面值1250×票面利率4.72%)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1(倒挤)贷:投资收益 100(期初摊余成本1000×实际利率10%)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59贷:应收利息 59【提示】20×0年12月31日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账面价值)=1000+利息调增摊销额41=1041(元);利息调整摊销额=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面值×票面利率。
【某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实际收到(利息或本金)-减值准备。
【提示】初级考试不涉及本金调整和减值计算。
考试中某期末摊余成本可能直接给出也可能要求自己计算。
(2)20×1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借:应收利息 59(面值1250×票面利率4.72%)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5(倒挤)贷:投资收益 104(期初摊余成本1041×实际利率10%)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59贷:应收利息 59【提示】20×1年12月31日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账面价值)=1 041+104-59=1 086(元)。
(3)20×2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借:应收利息 59(面值1250×票面利率4.72%)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0(倒挤)贷:投资收益 109(期初摊余成本1086×实际利率10%)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59贷:应收利息 59【提示】20×2年12月31日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账面价值)=1 086+109-59=1 136(元)。
(4)20×3年12月31,确认实际利息、收到票面利息等:借:应收利息 59(面值1250×票面利率4.72%)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5(倒挤)贷:投资收益 114(期初摊余成本1136×实际利率10%)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59贷:应收利息 59【提示】20×3年12月31日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账面价值)=1 136+114-59=1 191(元)。
(5)20×4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到票面利息和本金等:借:应收利息 59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50-41-45-50-55=59)59(先倒挤)贷:投资收益 118(最后倒挤)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59贷:应收利息 59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1 25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250【相关链接】针对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资产负债表日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面值×票面利率)——利息调整(差额)(或贷)贷: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最后一期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面值×票面利率)——利息调整(先计算差额)(或贷)贷:投资收益(倒挤)(1)无减值如果是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摊余成本:第一期末的摊余成本=初始摊余成本+初始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第二期末的摊余成本=第一期末的摊余成本+第一期末摊余成本×实际利率(2)如果计提了减值,再减去减值。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初始计量(股票投资)1.按取得时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初始入账金额;2.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