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扫盲教育1.背景:新中国建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措施(1)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1993年,提出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3.成就: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二、义务教育1.重要性: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
2.措施(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3)国家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
3.成就: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基本参照苏联经验,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2.曲折发展(1)1958年,“教育大革命”涉及诸多方面,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造成很大混乱。
(2)1961年开始,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3)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3.迅速发展(1)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2)改革开放后,大学的数量增加,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还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扩大了办学自主权。
(3)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
[温馨提示] 恢复高考是社会公平的重建。
高考成为激励青少年发奋学习的强大动力。
高考制度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主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1.通过教育培养大量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
社会发展需要劳动者成为各行各业懂得科学技术和管理现代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
而科学技术人员和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教育来获得。
2.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掘劳动者的巨大智力资源。
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财富,是人的知识和智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力开发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显得日益突出。
人的智力开发速度快慢,最终将直接反映在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上。
3.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
创新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无论什么时代,社会都需要不断创新。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资源,创新使民族的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4.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江泽民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答案(1)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2)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
劳动力的素质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根据此方针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 )A.普及义务教育B.恢复高考C.开展工农教育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答案 C解析《共同纲领》1949年颁布。
联系所学知识,与之相联系的重大决策是开展工农教育。
恢复高考是1977年;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时间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2.普及义务教育是中国为提高公民素质而实施的一项战略决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新中国成立初期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 D解析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该法律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3.“文化大革命”后,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下图是当年考生使过的准考证。
那一年是( )A.1966年 B.1968年 C.1977年 D.1978年答案 C解析1977年,我国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
4.在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党和国家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 )A.“教育革命” B.整风C.“科教兴国”战略D.工农教育答案 C解析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A、B、D三项都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
5.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加合理。
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繁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党和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教育方针B.中国出现了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C.党和政府作出实行改革开放决策D.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综合国力提高答案 D解析大学的发展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实际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材料二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
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材料三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
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2)依据材料三,归纳江泽民报告的主要观点。
答案(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解析第(1)问应从教育发展对科技和现代化建设作用方面作答。
第(2)问要求归纳材料三江泽民报告把教育作为实现我国现代化根本大计,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课中思考】(教材P118)提示①这是由扫盲教育的重要性决定的。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社会个体最基本的人权。
因此,每个国家都有责任让每个公民有识字的能力,有责任扫除文盲。
②说明了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写入宪法中的有关教育的政策规范和教育方针是指导中国教育发展方向的总政策。
正是由于扫盲教育的重要性和宪法的尊严,所以国家才要把扫盲列入宪法。
【阅读与思考】(教材P120)提示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科技的进步则要依赖教育的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建设已经转而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这些都要依赖教育的不断发展。
【解析与探究】(教材P121)提示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劳动增长和资本增长共同促进经济的增长。
关于后面两种模式,材料选取了美、日两个发达国家在其经济调整增长时期的情况来加以说明。
可以看出,在这种模式中,经济的增长已经不是主要依靠劳动和资本的增长了,而是主要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增长。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长,在其生产率增长总要素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中国占的比率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对比这几种经济增长模式,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①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改变了传统社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和资本增长的模式,转而主要依靠科技和知识的增长。
这说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与科技的进步紧密相关的,而科技发展需要人才,所以教育也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②还可以从中看出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要素方面存在的差异。
中国经济增长还不是主要依靠科技的发展,这说明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需不断地加大在科教方面的投资,继续推动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自我测评】(教材P121)提示这是一个答案比较开放的习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让他们体会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即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本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主要是培养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只要答案言之成理,即应肯定。
基础巩固1.大学生就业可以反映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以下属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学生就业情形的是( )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B.听党指挥,服从分配C.上山下乡,扎根农村D.考研出国,自主创业答案 B解析结合现代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可知A、D两项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C项上山下乡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分配就业政策,故选B项。
2.“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
”出现这一情景的前提是( )A.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答案 A解析“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因此A项正确。
B项发生在1978年底,C项开始于1995年,D项是在1986年,均与题干时间不符。
3.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曾决定,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据此可知这个决定是( )A.实行改革开放B.推行“双百”方针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推行扫盲教育答案 C解析题干强调的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实际上强调科技、教育的发展,故选C项。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这里的“壮举”是指( )A.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C.中国载人航天取得成功D.基本普及高等教育答案 B解析题干中出现的“这一点”主要指的是2001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宣布: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