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

负面效应与表现名人广告的负面效应是比较典型的,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归纳做出如下分解。

2.1 喧宾夺主有人说,名人广告具有一种“沉鱼落雁式的停止力”,其散发出的光芒可能会掩盖产品本身。

也就是说,在广告传播过程中,如果广告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诉求点作支撑,广告受众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到名人身上,导致只记住名人,而忽略产品的现象出现,消费者会沉湎于名人风采而忽略了品牌本身。

如巩俐为“野力干红葡萄酒”做的广告,此广告是集大导演(张艺谋)、大明星(巩俐)、大场面于一身的大制作,毫无疑问可以吸引电视机受众的注意力。

但问题恰恰在于,谁是这则广告的主角?是人,还是酒?巩俐的风采愈夺目,酒的形象就愈被掩盖,被虚化。

这绝对不会产生广告主所期望的广告效果。

美国学者Rajeev Batra等人的研究表明,有人物形象的广告和没有人物形象的广告相比,前者更能引人瞩目,但受众对产品的认知度却较后者少。

当前,由于名人广告缺乏创意导致效果不佳,是最普遍的情形。

2.2 个性不符各行各业都有名人,但权威、偶像的崇拜及其影响力往往只发生在特定的领域之中,如医生之于患者,学者、作家之于莘莘学子,歌星之于歌迷,体育健将之于球迷一类,脱离这一领域,权威效应就会锐减甚至荡然无存。

受众对名人的认可度取决于对他们所担任的角色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名人的气质,职业,年龄,性别等与产品错位,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如田震为广东的蒂花之秀洗发水所做广告,可能很多人都记得蒂花之秀的一句广告语:蒂花之秀,青春好朋友。

但是其代言人田震在八十年代就是一名知名歌手,过了快20年就算保养得再好也不会再“青春”了。

又如,DIOR洗发水本来产品定位于平民阶层,却请来金喜善为其做广告,有谁会相信这个在韩国有“喜善公主”之称大明星会用这么平民的洗发水呢?显然金喜善和这个洗发水的“气质”是格格不入的。

广告主与广告商过于追逐名人效应,不但付出巨大代价,还可能会事与愿违。

2.3 过度转换许多名人不顾自身形象与所代言产品有无关联与结合的缘由,随意迎合,频繁转换,过渡曝光。

从服装到家电,从通讯产品到化妆品,从药品到食品,等等,似乎可以成为所有产品的忠实消费者。

被冠以“亚洲小天后”的孙燕姿仅在2002年1月到7月就代言了8个广告,产品从手表到运动服装,卫生用品,手机,麦当劳,力士沐浴露,牛仔裤和咖啡果冻,五花八门;而像刘德华等人代言的品牌也都数不胜数,特别是这些产品、品牌之间“风马牛不相及”,消费者如何能信任你,甚至引起反感。

如美国某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本来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品牌代言人,但在担任44个不同品牌的商品代言人之后,笼罩在其身上的光环开始消失,因为人们难以相信其证言具有真实性,其促销效果可想而知。

由于频繁转换,过度曝光,不但无助于广告效果,品牌含金量稀释,名人自身的价值也会受到贬损,消费者对其认知度虽然增加,但美誉度却会因边际效应的下降而越来越低。

2.4 道德风险现代社会随着媒体的日益发达,文化的丰富与价值观的多元化,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越来越容易出名,名人也越来越多,因而名人的“名气”周期也越来越短。

这其间的原因很多,比如名人的道德素质出现问题,名人的潜力有限,年龄增长,突然变故等。

而且名人的兴衰是不可预料的,如体育明星被查出服用兴奋剂,影视明星逃税漏税,绯闻不断,还有吸毒、罢演、走穴、斗殴等丑闻,名人突然变成失势人物,其推荐的产品也会受到牵连。

如李亚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经历了多次情感风波之后,对他怀有好感的人是越来越少。

很多人甚至一看到他做的广告就会转台,更不要说会购买他所代言的产品了。

很多企业也纷纷与他解约,以免被他所累。

又如谢霆锋因触犯司法事件使其形象受损,其代言的百事可乐的销售也大受影响。

还有美国超级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不光彩事件也曾让他们代言的企业焦头烂额,虽然这样的尴尬情形不能完全避免,但还是可以通过与代言人签定协议以规避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允许公司在代言人形象受损时中止合约。

名人缺乏应有的自律,是名人广告道德风险的主要导因。

2.5 虚假违规近年来虚假、误导广告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其中有不少就是名人广告,特别是涉及医药用品与医疗服务方面,造成的危害及恶劣影响更大。

因为名人广告的性质属于证言广告,更加强化一种责任感和守法意识。

如曾轰动一时的巩俐所拍的×××口服液的广告,广告以希望小学作为卖点,内容讲述一个小学生感谢巩俐寄来的口服液,但中国青基会却表示从未收过巩俐的口服液。

当然,首先是广告主、广告商责任;其次发布媒体的失察或纵俑;再者有关部门监管不力。

但是参与其中的名人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起码是见利忘义,推波助澜。

而在西方国家对名人代言广告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果广告中名人具有导向性地向消费者推荐产品,名人必须是该商品的真实用户。

法国规定电视广告必须真实、体面,尊重消费者的利益,禁止任何误导消费者的陈述、画面的出现,并且不允许那些定期在有关电视新闻节目中露面的人用其形象或声音做广告;美国要求做广告的名人必须是此产品的直接受益者和使用者,一旦查出不实,就要处以重罚,而且已有好莱坞影星被罚50万美元的先例。

总之,“名人”与“广告”两相和谐才会产生积极效应,否则,其负面效应将会作用到广告主、广告商、消费者,也包括名人自身。

社会过于追捧、盲目趋从名人效应的现象应有所抑制。

利:影响大,号召性强,比较能组织人力做事;弊:自身不是很自由,生活上带来诸多的不便。

弊,增加了商品的成本,提高了商品的价格名人是人们生活中接触比较多,而比较熟悉的群体,名人效应也就是因为名人本身的影响力,而在其出现的时候达到事态扩大、影响加强的效果,这就是名人效应。

当然,名人效应的应用是很普遍的,首先在广告方面,几乎大部分的广告都在利用名人效应,因为受众对名人的喜欢、信任甚至模仿,从而转嫁到对产品的喜欢、信任和模仿,这是典型的利用名人效应的方法。

当然,在电影和电视剧市场,名人效应也是广泛存在的,借助名人的影响力,来迅速地提高影片的知名度,同时利用名人的个人魅力,来提升影片的观赏性,这些都是名人效应的应用。

中国自南唐李熠起欣赏小脚,以至于此后世代兴起缠足风,直到延续到民国时期。

究其原因,也是李后主宠爱的名妃的名人效应——这个名妃用绫子缠足,脚小可人。

“上有好之,下必其焉”,于是女人竞相仿效。

有个要卖马的人,一连卖了三天都无人过问,他就去见相马专家伯乐,说:"我要卖一匹马,可一连三天都无人过问。

请您无论如何帮助我一下。

您只要围着我的马看几圈,走开后回头再看一看,我奉送您一天的花费。

"伯乐同意了,真的去市场上围着马看了几圈,临走时又回头看了看,伯乐刚一离开,马价立刻暴涨了十倍。

“东施效颦”的典故,也由西施的名人效应引起的。

人们对有名望的人一般都十分崇敬。

在商品销售中,经营者可利用消费者敬慕名人的心理来销售商品。

具体方法有:①在书店里请名作家与顾客见面,并对所购书籍签名留念,一般促销都非常好。

②在商场中请名演员献艺,可以吸引住大量顾客,生意自然兴旺。

③在商品及包装上请名人写字作画。

④有关领导到商场了解、蹲点、站柜台时,可吸引大批群众进店。

⑤在广告中邀请名人宣讲或表演,广告效果特别佳。

名人效应法用于直接促销的常见形式,就是名人在商品上签名。

如布娃娃在美国原售价每个20美元,而“椰菜娃娃”原设计者亲手签名的布娃娃售价曾高达300美元,这种“椰菜娃娃”在美国曾一度供不应求。

但是在邀请名人签字时也不宜过多过滥。

目前有的书法家到处为店铺题名,无疑会在某种程度上失去名人签字的吸引力。

名人效应法的推销原理是利用人们的慕名心理,在商品销售过程中,如在化妆品、香皂等广告宣传中,利用名人效应,选择大明星、歌星形象做广告,效果就很好。

又如,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糖果包装中推出“名人”系列包装,每购一颗糖,可得一个名人画像及简单介绍。

据店铺反映,这种糖果可边吃边看,特别好销。

国外体育用具厂商利用世界级著名运动员大做广告,一些专供大型比赛的衣服和用品由此而在全世界风行。

名人效应的分析电视连续剧《渴望》热播时,剧中主角惠芳穿的格子服曾流行一时。

热播《霍元甲》时,女孩子们都以留“秀芝头”为荣。

时装界公认,英国已故王妃戴安娜毋庸置疑地引领着世界时装的潮流,连她那个典型的发式,也被命名为戴安娜式。

名人效应此可见一斑。

由于名人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有着一呼百应的作用。

有一笑话云,一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久久不能脱手,他忽然想出了非常妙的主意:给总统送去一本书,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

忙于政务的总统不愿与他多纠缠,便回了一句:“这本书不错。

”出版商便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

”于是这些书被一抢而空。

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又送了一本给总统。

总统上了一回当,想奚落他,就说:“这本书糟透了。

”出版商闻之,脑子一转,又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

”又有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购买,书又售尽。

第三次,出版商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了前两次教训,便不作任何答复。

出版商却大做广告,“现有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

”居然又被一抢而空。

总统哭笑不得,商人大发其财。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给大学心理系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说聘请到举世闻名的化学家。

然后这位化学家说,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强烈的气味,但对人体无害。

在这里只是想测一下大家的嗅觉。

接着打开瓶盖,过了一会儿,他要求闻到气味的同学举手,不少同学举了手,其实这只瓶子里只不过是蒸馏水,“化学家”是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

孩子们由于对名人的信服,很容易对名人产生盲从现象,从而轻易地接受名人的暗示。

但由于孩子们的自身特点,他们多为形式化、表面性的形象所吸引,所以他们所喜爱的名人多为歌星、影星一类,出现追星现象。

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在某一领域有其过人之处。

而且名人之所以能够成功,也是付出了相当的努力的。

因此,我们要根据孩子们对名人的崇拜心理,让孩子明白歌星、影星成功背后的努力。

还要注意为孩子们选择名人,如树立一些科学家等名人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