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政府形象塑造浅析

我国政府形象塑造浅析

我国政府形象塑造浅析摘要:良好的政府形象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对政府形象这一宝贵财富和无形资产实施有效管理,意义十分重大。

在分析中国政府形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 要塑造良好的中国政府形象,主要有以下措施可供选择:从政府形象特点入手、建设现代政府文化、公务员民主法治素养的提高、提高政府对经济的领导力。

关键词:政府;政府形象;形象塑造;1 引言所谓政府形象是指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外在表现,是公众心目中对政府的言行、表现所形成的感觉、印象、评价和结合。

其核心是政府日常表现出来的与公众息息相关的政务行为。

政府形象的形成是由公众和舆论对政府的领导人、公务员、公共政策、行政行为、行政文化、建筑物等等与政府有关的事物直接或间接地感知而产生的一种综合印象。

它是政府管理中的一种无形力量,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良好的政府形象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将公众的思想行为引导到政府目标上来,激发公众的主人翁意识,使政府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

否则,将令公众对政府失去信心,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使政府工作限于被动。

2 目前政府形象塑造的成绩及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的政治文化素养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多数人特别是中青年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不满足与当前物质生活所带来的享受,他们开始追寻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更加关注自身在政治生活中享有的既得利益。

此外,他们把国计民生等国家大事时时装进心里,例如,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志愿者自发奔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协助政府维护灾区秩序,这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反映了我国公民意识到一种觉醒。

而这种公民意识的产生一方面是来源于我国国民教育的进步;另一方面,是政府在引导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过程中对大多数公民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了民众政治素养的提升。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形态基本上都是一种管理模式,即管理性政府。

这种政府形态大致有三种基本的历史类型: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治理型政府。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而后又经历过长达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的政府与国家高度融合,政府没有从国家权利中独立出来,统治职能重于管理职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形态发生重大变化,并且逐步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形态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场磨难,例如,1998年长江洪水爆发,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监督指挥;2003年,SARS肆虐中国,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率领全体公务人员制定政策、安抚民心;2008年,突如其来的5.12大地震震动了整个中国,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亲自指挥救援工作,同时各地方政府也纷纷表示支援,特别是在灾后重建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这一幕幕突如其来的危机中来看,我国政府时时刻刻注重自身形象的维护,与此同时,中央政府这一系列的表现,可以说很直接的拉近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亲民、近民、爱民的政府形象。

然而,当今社会仍然有许许多多的不良镜头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

例如:有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卫生防疫部门、公安部门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公共场合执行公务时,态度蛮横、语言粗野、行为粗暴,甚至殴打群众。

个别执法人员,以收代罚、以罚代收、吃拿卡要,甚至被群众称为“土匪”。

另外由于网络技术和其他信息传递方式日新月异的发展,大众媒体上暴露出许多关于政府工作人员的不良作风,例如:“周老虎事件”、“躲猫猫”、“瓮安事件”、“深圳海事局副局长林嘉祥事件”、“‘天价烟’局长周久耕”、“局长日记事件”等等,严重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良好形象。

而且,这些现象的出现已经不仅仅是损害政府形象的问题,而是损害社会形象的问题。

政府形象的不佳,也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良好稳定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3 政府形象塑造成绩斐然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政府形象也同样有了进一步的转变,引起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从以下方面阐述:3.1党风廉政建设促进了政府形象的提升党风廉政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重要的党建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针对党内监督的紧迫性、监督的内容、形式等做过全面论述。

那个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理论的重点,在于加强党内教育,而在党内监督体制和制度建设上论证并不充分,实践上由于“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左”的错误的影响,党内监督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取得了进展,策略也发生了转变。

邓小平同志更加注重党内监督体制和制度的建设。

我们党对党内监督和反腐倡廉理论问题的认识也伴随着党的民主建设实践步步走向深入。

3.1.1党内监督和反腐倡廉理论日益完善30年来,围绕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部分,反腐倡廉理论和党内监督理论一步步丰富和完善了起来。

第一,提出依靠党内监督解决权力过于集中问题的基本思路。

邓小平同志指出:“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权利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情都要第一书记挂帅。

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变成个人领导。

”因此,要通过完善党内权力制约机制、改革党内监督体制,从根本上解决权利过分集中尤其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的体制问题。

第二,为党内监督提出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三,建立党的专门监督机关,加强检查力度,加强对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

第四,加强党外监督和社会监督。

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重要作用,同时调动人民对党和党员监督的积极性。

3.1.2对党内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基本成因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后,党对腐败产生的根源有了新的进一步的认识,不仅看到了腐败的成因有剥削阶级的腐蚀,而且看到对权利监督制约方面的因素。

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制度和体制上的缺陷,是官僚主义、腐败现象滋生的根本原因。

应该说,这种分析从理论上结束了以往仅把腐败作为一种思想作风问题,是反腐败斗争从一种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变成一种理智科学的实践。

另外,目前党风廉政建设更加务实,反腐败的运作方式更加科学化,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党和政府的廉政建设,从而,促进政府公信力的进一步增强,使政府形象有了内在的实质性的提升。

3.2 政府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展现政府形象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工作人员的选拔和任用工作方面更为严格;另外,随着全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在校大学生数量陡增。

据统计,2010年仅应届毕业大学生就有630万人,而去年未就业的大学生约80万人,两项相加已超过700万人,每年还有数百万的中专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的就业者,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

由此可见,几乎所有大学生都在面临着就业难的压力。

而从公务员工作性质及素质要求来看,这个职业无疑成为一个热门职业,因此造成公务员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政府公务员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此外,由于近年来推出鼓励应届毕业大学生做村官的政策,使得多数年轻公务员深谙民情,了解人民群众所想、所需,更能体会到人民生活的疾苦,在为人民服务时能够注意自身的态度。

像安徽小岗村书记沈浩同志为人民工作废寝忘食,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直至离开这个世界。

而像沈浩同志这样始终想着人民的公仆在中华大地上还有很多,他们这种奉献精神的流露和自身素质的提升,无疑使得人民更加信任政府,配合政府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政府自身形象。

3.3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政府工作趋于透明化媒体是联络政府与公众之间最直接的桥梁纽带,网络作为一种自由、大众的媒体日益受到政府机关的重视。

尽管网络的迅速普及对政府来说在某些方面造成危机,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对政府形象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有了网络的监督,促使政府更加努力打造一个负责任的、诚信、有依法行政能力和行政效率的政府,同时,各级政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呼吁广泛的民众参与,从方方面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促使政府不断完善自我,使政府的公信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3.4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增强使政府工作更加规范化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阶层都比较重视加强国民教育,使得我国公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也进一步促进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得到提高。

比如说, 2007 年5 月8日,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巴黎站,作为火炬传递手的中国国家轮椅击剑队的队员金晶,在等待火炬交接时受到了“藏独”分子的干扰,在暴徒冲上来抢夺火炬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畏惧,不顾一切地保护了奥运火炬。

金晶通过自己的行动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办好2008 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坚强决心。

金晶的勇敢行为能够很好的说明我国公民具备敏锐政治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此外,由于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完善和贯彻,使得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热情日益高涨。

这种高涨的情绪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不断改善,使得决策更有利于人们,有利于整个社会。

同时,这些政策的合理实施无形中为政府形象的提升增加了砝码!4 政府形象塑造不完美的原因虽然,整体上来说,我国政府形象相对来说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仍然有很多地方政府的许多作为仍然不能令民众满意,扰民现象时有发生,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更有一些地方政府自持“天高皇帝远”的心态称霸一方,使得民众敢怒不敢言。

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来加以分析。

4.1 历史及传统文化影响“政府文化”政府文化是政府体制的深层结构,是政府管理的灵魂。

政府文化通过行政人员的思想意识影响着行政实践。

任何一个政府体制的组织结构、运行程序、决策过程以及行政人员的行为、态度、价值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政府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程和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也造就了“中国特色”的政府文化。

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形态均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政府文化,我国目前处于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型期,造成传统的政府文化与新的政府文化发生了碰撞和整合。

以专制、集权、封闭、官僚主义等为特征的我国传统政府文化不仅对行政人员有着深刻的影响,也给民众的政治思维造成严重的错觉。

这种政府文化的封闭而不开放性,导致了导致了行政活动的神秘和暗箱操作排异而非兼容性,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念根深蒂固,导致行政活动缺乏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有效监督注重形式,不求实效思想导致管理中爱做官样文章,办事拖拉,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决策迟缓,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目标的实现重人治轻法治观念导致行政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行政决策和执行缺乏法律的约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重权威而轻民主意识导致出现独断专行,个人决策,家长制,一言堂,行政民主难以得到体现官本位观念所衍生的等级和特权,阻碍了政府人员的分流全能政府观念使政府仍然管着许多不该管、管不好和管不了的事务等等。

相关主题